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的三个做法

2019-06-14 08:38许文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提问初中数学有效性

【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三个做法,认为有效提问要做到问题难易适中、有梯度性、疏密有度,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提问 有效性 三个做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30-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过,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在提问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具体表现在:提问比较随意、提问过于频繁、提问没有经过设计以及提问不科学、不严谨。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到有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十分随意,很多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缺少挑战性,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有的教师可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或者提出一些超出学习内容的问题给学生回答,最后导致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样的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可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做到问题难易程度适中,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解答。

有一次听课,教师教学的是上海科技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用分式方程解决问题》这节课,课中他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百货商场一个童装店老板认为一件夏季连衣裙会畅销,于是花了2万元批发进货,到了夏天,连衣裙果然卖得火爆,于是老板又花了5.6万元批发这款连衣裙,所购买的数量是第一次批发进货数量的2倍,不过单价却贵了2块钱,童装店在出售这件连衣裙时,定价是38元,卖到最后剩下70件按照6折出售,很快清仓完毕。在这两次连衣裙销售中,童装店老板总共收益多少钱?

笔者在课中观察发现,学生碰到商品销售这一类型的题目时都会打退堂鼓。所以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意思时提出了四个问题:

(1)怎样求出销售连衣裙的利润?

(2)在题目中,两次出售的连衣裙的进货价和出售价是否已经知道?如果是,请你标注出来,如果不是,怎样求解?

(3)要求出两次出售连衣裙的总利润,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在两次出售的连衣裙中,单价和条数有怎样的关系?

从教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可以知道:第(1)个问题需要求出所售连衣裙的利润,由于学生在理解销售问题时感觉困难,通过问题(1)能够让他们弄清楚进货价、销售价、利润三者的关系,即“利润=售价-进价”;第(2)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懂题目意思,逐层分析题意,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第(3)个问题在于让学生追究问题的根源,求出两次销售连衣裙总收益的相关量;第(4)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師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能解答出来,促使学生经历思维探索过程,让学生深入思考商品销售这个数学问题。可见,教学中教师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获得学习成就感,经历数学探究过程。

二、有效提问要具有梯度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数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顺序,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教学,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梯度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拥有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一般的做法是:将数学难点知识分别设计成几个具有梯度的问题,组成一组题目,让学生经历从易到难的解题过程,逐渐掌握知识难点。

《平方差公式》是上海科技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平方差公式的应用。笔者在教学平方差公式的灵活应用时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题目:(5+x)(5-x);(x+y)(x-y)

(2)运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题目:(7-8x)(7+8x);(-7+8x)(-7-8x)

(3)下面哪几道算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来计算:(4x-5y)(5y+4x);(x+y)(-x-y);(x-y)(-x-y)

在第(2)、(3)题之后,笔者还接着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果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请你计算出结果,说出你的做法。

②如果不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请你说一说理由。

其实,第(1)题可以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比较简单;第(2)题难度稍微高一些,不过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还是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树立解题信心,第(3)题是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难度比较大,学生需要很好地掌握公式才能正确解题。笔者在教学时考虑到了题目的阶梯性,(1)(2)(3)题从易到难、逐层递进,学生在做题时不仅要掌握公式本质,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来计算,达到了这个目标,才算攻克了学习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要达到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的教学效果,设计有梯度的题目十分关键,它能够让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来,积极思考,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在做题中实现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大目标。

三、有效提问要做到问题疏密有度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虽然“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但是问题提得太多会让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学生的回答缺乏思考的过程;提问太少也会导致师生双方缺乏交流、互动,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笔者看来,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做到提出的问题数量要合适,提问时间要合适,提问的疏密度要适中,这样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章内容时,为了体现提问疏密有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给你一张长方形白纸,你可以在对折后的白纸上剪出一个有折痕的三角形吗?

(2)假如能够剪出一个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剪出来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剪出来的等腰三角形,有哪些边是相等的?又有哪些角是相等的呢?

(4)在动手操作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并推理证明。

设计这四个问题的目的分别是:问题(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数学活动体验;问题(2)提示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问题(3)让学生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问题(4)引导学生学会论证推理。

在学生动手操作剪出了三角形之后,也就是解决了前面三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请你将自己剪出来的三角形与同伴的比一比,看剪出来的等腰三角形在形状、大小上是否一样?学生经历了剪、比较和分析三角形的过程,基本能够知道不同形状、大小的等腰三角形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概括方法,在教师的追问下,真正理解什么是“三线合一”,从而真正掌握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全部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生解决了问题(4)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论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相对合适,前面的四个基本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解决,不能解答的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基本也能够理解;教师在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追问,增加了问题的数量,看起来提问数量多了一些,其实不然,因为教师的两次追问指向不同、目的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同的。这种实时的、有疏有密的提问,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把握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度”,可以达到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芸.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提问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18(6)

[2]江小丽.简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当代教研論丛,2018(7)

[3]赵欣.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知识文库,2018(20)

作者简介:许文(1977— ),男,汉族,广西苍梧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提问初中数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