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超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朗读话题的预设,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引导学生读准音韵、节奏,抓住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直观地体会文本的情感和美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为线串联文本;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主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04-02
读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核心与根本内容,阅读教学始终离不开读。“读”就一个字,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认知、感悟与思索。通过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具体指导上,实施读这个活动显得过于随意,缺乏有序、有章法的引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就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预设话题,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体会作者灌注到文章中的情感。通过读,形成生生对话,将阅读活动推向深入。教师要着力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话题的有效预设,把全体学生都调动起来,让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进行话题预设,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笔者在执教朱自清名篇《背影》(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预设了这样的诱导学生深入阅读的话题:作者在描写父亲翻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可谓过程艰难,请思考作者具体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围绕这三个方面读一读。读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笔者建议学生主抓父亲攀爬时候的动词,反复诵读、赏析,学生在该话题的引领下,既读面,也读点,点面结合,思维不会停留在文本的表层。那样,背影让人感动不已的原因就会浮出水面。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深沉的感情,也就清楚地明白了作者多次落泪的真正原因。因为读之得法,学生读出了真情感,读出了新感悟。
二、因声求义,读准文本的音韵节奏
“因声求义”是东汉郑玄提出的训诂原则,“声”是指音韵、节奏等,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援引这一原则,指导学生读准音韵、节奏,在现代文朗读中要着重掌握的是重音和停顿,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掌握常见的节拍类型和韵律规则等。
重音是指语句中读得比较重的音,有语法重音、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指句子里某些需要重读的语法成分(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表示程度的状语等),逻辑重音是指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停顿是指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等位置出现的声音间歇,也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的区分。按照停顿时间长短排序,段落间的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分号、冒号的停顿>逗号的停顿>顿号的停顿。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在主谓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动宾之间、并列部分之间停。逻辑停顿则是为了突出强调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以《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这篇课文十分优美,学生应能读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那么教师就要讲清楚重音和停顿的含义,并以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实例学习中掌握表示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比如第二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遵循自然语法的朗读要求,并考虑文中要突出强调的内容,用着重号表示重音,用^符号表示停顿,可将这句话标示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诗歌、骈体文的节奏是指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情况,有一定的規律,如五言诗的节拍通常可分为23式、212式、221式等。韵律要关注的是平仄、押韵等,如《木兰诗》(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段第一句的节奏可划分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东市”“西市”等前后对应,“骏马”“鞍鞯”等也是前后对应,这些东西不一定分别在东、西、南、北市场购买,但处理成这样的句式就对仗了;“鞯”和“鞭”两个字位于句末,属于押韵。由于对仗和押韵,这首乐府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将木兰从军前购买物品的繁忙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了。
教材中的文本不是语言材料的简单拼凑,自有其意蕴。教师引导学生读准重音、停顿、节拍、韵律,通过声音体会一唱三叹、起伏跌宕的韵律变化,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文本的情感和美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只有抓住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才能领略文本的真正意味,让学生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
三、多样诵读,以读为线串联文本
语文教学强调读的作用,对文本的感知靠读,对文本的理解靠读,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也靠读。由此看来,读是阅读教学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应以读为线,贯穿文本学习始终。单一的读法是无法一以贯之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比如反复地读、美美地读、跳读、带有思考地读、探究性地读等。
比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课》(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时,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通篇朗读,然后辅以时代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接着对文章中生动的句子进行归类精读,细致体悟小弗朗士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文章中的精彩语段用赏析的诵读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学习作者综合使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以第三段为例,教师先进行范例赏析,指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从多角度品析此段描写的妙处,体会文章所反映的爱国主义主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依据此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细细品味关键词句。之后,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他们学到的描写技巧与方法。最后,再次回顾、朗读全文,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由此进入了深入品析的阶段。这节课采取的读法形式多样,但始终围绕文本而进行,由一篇到一段,由一段到一句,再延及到多段的读,最后用读回归全文。虽然都是读,但每一种读的方法与内容都不同,以不同的实施途径实现了读的目标,达成了立体性的阅读。笔者领着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进出,所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都被读这条线贯穿,帮他们养成正确品读文章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
四、循序渐进,一步步领悟文本真意
多读有益,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学生在得法的诵读中理解文本,获得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应通过层次分明的读,循序渐进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消除与文言文之间的隔阂,夯实基础,培养语感,把握文本深处的情感、思想。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的朗读指导分三步走:1.朗读全篇。学生代表示范朗读整篇文章,读后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给自己的朗读打个预估分数。2.诊断性诵读。其他学生从语速、节奏、语调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改进的建议,大家在诵读、听读、评读中掌握了朗读文言文所需的语气、语调与节奏,选取最好的朗读方案并试读。3.带入个人理解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难题,实则是对句子理解上的问题,因为很多句子内部节奏的停顿都要依据句子的意思来划分,意思不对,节奏就把握得不对。这时候,教师应先让学生放一放,引导学生弄清楚疑难句子的意思,再划分句子的节奏,接下来再反复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关键词的意思来寻找合适的语气与语速,比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中的“走”字是跑的意思,跑的速度应该是快的,表明作者还书的紧迫感,所以读这个句子应该加快语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会读得更加顺畅,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必不可少。教师以读为线,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简化了教学环节,优化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味道,读出了文本的内涵,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