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语文教师利用美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感受能力的方法,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美的情境,如激趣导入、合作质疑、品读体会、引导想象、录像演示、生活再现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求知的欲望。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合作质疑 引导想象 品读体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96-02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重点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快乐地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实现这一愿望。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的氛围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使学生能够快快乐乐地学习。
在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任婷婷老师上口语交际课《劝说》时是这样开展课前谈话的:我姓“任”,(出示“任”)谁知道怎么读?刚工作时大家叫我小任(人),现在大家叫我老任(人)(生哄堂大笑)。这个姓的确让我遭遇不少尴尬。不过,我的名字很好听(出示“任婷婷”,让生读),大家想想我的体型(师体型偏壮实,生又一次开怀大笑)。教师机智幽默地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前情境,使学生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紧接着,任老师表扬:“刚才回答我名字的同学他有三个了不起的好习惯:1.善于倾听。2.注意观察。3.善于思考。”这里任老师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学生自信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愉快了,语感自然就培养起来了。任老师在表扬后小心翼翼地问:“同学们,现在我们是朋友吧?老师第一次来这里很紧张,你们能给我一点鼓励吗?”这时,一名学生回答:“老师你不要紧张,我们比你更紧张。”在谈话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幽默,来自学习的沉重压力瞬间得到释放。
课堂教学必须像这样从“头”开始,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堂课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合作质疑,探究美的世界
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同学、老师交谈、交往的平台。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拥有了更多的学习和创新机会。
在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高秀月老师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第一板块是这样设计的: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积累语言,获取信息,提出疑问。学生要完成此板块的学习需通过三关: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1-2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一想、写一写(做批注),思考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获取了信息。3.至少提出1-2个疑难问题。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是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关键,在讨论中学生大胆地发表看法,交流见解,取长补短后,思维拓宽了,思维的火花也被激发了出来。接着,高老师让全体学生综合各组代表的信息,再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对课文信息的总结。有的小组就提出: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一再赞美落花生,却不称赞又好吃又漂亮又有营养的苹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但高老师没有立即解释,而是创设合作的契机:“那就请你们就这一问题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在教师积极创设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在小组内大胆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与理由。观点一:“我方认为现在的社会就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崭露头角,施展自己的才华,才会被社会接纳,对社会有贡献。”观点二:“我方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的人,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人。”观点三:“现在的小学生就像苹果、石榴一样又漂亮又能干,不仅学课本中的知识,还学习画画、钢琴、书法之类的,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像落花生就什么也不要学了。”观点四:“我方不提倡做为了表现自己,做事不踏实的人。我们的老师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不就是落花生么?难道老师不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思维独特,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如果不是亲耳听到,笔者都不敢相信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如此深入的体会与感悟。对此,高老师及时小结:“社会需要像‘落花生这样脚踏实地的人,也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敢于展现自己的人。老师认为做适合自己的那种人最好。”
在层层深入的辩论中,學生深深领悟了课文的主旨,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引导想象,营造美的情境
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发孩子想象,因为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例如,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师:(师配乐朗读第4、5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安静,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放飞你们的想象。
师:请睁开你的眼睛,当蝴蝶跳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低头对一个学生说)请你告诉我。
(生说出蝴蝶身上的美丽)
师(指名生答):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1:激动、高兴。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近她的内心,看看她的内心正经历着什么。(课件播放春天公园图)谁能具体说说她到底看见了什么景物?
生2:草、花。
师:谁能把她仿佛看到的景物说得更美些?
(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在想象中培养了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内化语言的能力,在主动探索、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思维空间得到拓宽,思想纵横千里,任意驰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品读体会,感悟美的景色
细细咀嚼、揣摩,才能深刻体会文章极其精妙的语言。教师如果能够抓住一个精彩的句子,甚至一个精妙的词或标点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寓意和说不尽的意趣。“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这样训练,相信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所提高。
在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钟凌老师是这样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的:细读文段,并以第三自然段“老人喂海鸥”为例,尝试解读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人”关系。(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让生读)钟老师说:“你读得真好,我都陶醉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做的批注?”(生展示)钟老师随即表扬:“批注时就要这样,最深的感受写一写,特別的表现的后面是特别的爱,还有谁在这段话后面有批注呢?谁来读读?”(生读)师:“真的有呵护的感觉,读得很投入。”钟老师结合学生的交流与感受,引导学生细读,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老人一系列特别的表现突出他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播放悲伤的钢琴曲《殇》,生静神凝听,就如进入了“老人喂海鸥”这个画面)钟老师用悲伤的语调缓缓地讲述:再也看不到老人来给我们喂食了,再也看不到可亲可敬的老人了。咱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合作读)悲情而沉重的声音将本课推向高潮,学生想象和叙述着,进一步感受到了大家和海鸥对老人的深切怀念。整堂课钟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合作读、教师范读引读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大家似乎和海鸥一样也在翠湖瞻仰老人,都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悲伤中。
五、利用录像,感受美的画面
一般而言,学生都喜欢老师用课件上课,因为课件中美丽生动的画面尤其吸引人。对此,教师应该投学生所好,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美丽生动的课件,让它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杀手锏”。
例如,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第二课时,配乐播放了一幅春景图:春天来了,到处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瞧!安静的小区也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小鸟欢快地唱歌,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枝头绽放,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清新的画面,不住地赞叹,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描写的内容,充分感受到安静热爱自然及生活的情感。古人云:耳听为聪,目看为明。课的收尾,为了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该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直观震撼的画面再次引起了学生“哇,哇”的赞不绝口,那些文字、那种情感已悄然入心,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美,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虽然课文的寓意深,该教师却多次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和引人入胜的结课情境,使学生不仅深深地悟到了文章的内涵,情感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六、拓展延伸,再现美的生活
“课内的方法课外充实”这句话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应该将学习方法及时运用于课外阅读中,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课文,拓展课外知识,打开眼界,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
在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任婷婷老师上口语交际课《劝说》的第四环节“链生活,妙调解”时,利用课件出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需要劝说?然后拓展:生活中的事还真不少,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很多,班上有吗?(让两生表演)大家注意看,他们争吵的焦点在哪?(生答)碰到这种情况,你们该怎么劝说?(生答)(课件出示“劝说锦囊”:1.了解原因,倾听心声。2.文明对话,真情劝解。3.运用方法,条理清楚)在顺利解决前面的问题的基础上,任老师把话题延伸到生活,创设了这个“调解进行时”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交叉互动,做到学以致用。最后,任老师小结:两个同学调解了,你们觉得可以吗?马上下课了,请大家回去打开电视看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
又如,某教师教学《触摸春天》时,利用“安静为什么整天在花园流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安静心中美丽的花园是怎样的。学生依托文本,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想象成“葱郁的树木”,有的想象成“绽放的鲜花”,有的想象成“鸣叫的鸟儿”,还有的想象成“清凉的风儿”等。这次的拓展想象学生不仅对重点词“流连”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也对盲女孩安静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盲人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多彩。在理解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时,执教教师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先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接着向学生介绍了海伦·凯勒,配乐聆听海伦·凯勒的独白,最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更是轻轻松松地领悟了中心句的深刻含义和文本的真正内涵。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对于安静内心的深入挖掘和把握,执教者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多次体验了一个盲童内心世界的多姿多彩,真正做到“悟到深处,情自流”。
教学情境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润滑剂”,教师应该重视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收知识,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发展个性。
作者简介:林丽君(1972— ),女,一级教师,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一直致力于语用教学的研究,已有《注重“四抓”,落实语用训练》《让“快乐”荡漾在写话中——看图写话〈看猴子〉有效教学的启示》等论文发表。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