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好数学

2019-06-14 08:38程琳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可能性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三个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提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做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等建议。

【关键词】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 可能性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84-02

“可能性”这个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可能性是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笔者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以开展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本节课安排了三个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围绕这三个数学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活动一:转转盘,猜一猜

《跳跳虎和维尼熊》这部动画片里的朋友们在百亩森林里举行庆祝活动,要选活动主持人,黛比、跳跳虎、维尼熊都争着当活动主持人,选谁好呢?他们的办法是用转转盘来选出主持人,轉盘的三个区域分别有黛比、跳跳虎、维尼熊,转盘指针指到谁,谁就当选活动主持人。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教师由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导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转转盘前,让学生先猜一猜黛比、跳跳虎、维尼熊谁有可能会当选活动主持人。有学生说黛比可能会选上,有的说跳跳虎可能会选上,也有的说维尼熊可能会选上。这样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可能性。“转转盘,猜一猜”这个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认识“可能性”,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摸球活动

1.第一次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师出示①、②号盒子,让学生分别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摸球比赛,在①号盒子里全部装入红球,但②号盒子没有红球,只装入了黄球和绿球,师却规定摸出红球次数多的取胜。比赛开始了,女生队摸①号盒子里的球,全部摸到红球;男生队摸②号盒子里的球,却一个红球也没摸到,最后老师宣布比赛结果:女生队获胜!此时,男生队很不服气地喊道:“不公平、不公平。”师问:“怎么会不公平呢?”男生队愤愤不平地说:我们男生队摸的②号盒子里没有红球。师:你们看见?男生:没有,我们是猜的。师:真的是这样吗?怎样才知道?生:打开盒子看看。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结果②号盒子里一个红球也没有。这次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从全装红球和没有装红球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和“不可能”是红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产生疑问,然后再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测—验证—归纳”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一定发生,有些事件不可能发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2.第二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师:如果老师想从②号盒子里也摸出红球,有什么办法吗?生:在②号盒子里放入红球。放入红球后让学生再亲自摸一摸,有的同学摸出了黄球,有的同学摸出了绿球,有的同学摸出了红球。在这次摸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从这个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两次摸球活动,让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袋子里摸球,有时结果是确定的,有时是不确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一教学环节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活动三:装球活动

(1)黛比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2)男生队用“一定”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

(3)女生队用“可能”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只是教师单一的提出装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装球。本节课先是黛比用“不可能”一词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各小组按要求装球;接着让学生用“一定”和“可能”这两个词分别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再让各小组装球。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按提出的要求装入相应的球,是检验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新知的体现,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全课教学的亮点。

活动四:举球活动

要求:1.让每名学生从桌面上的小篮子里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球,然后按要求举球。2.怎样举球?让大家可能看到红球,可能看到绿球。3.教师将举对的同学手中的球作为奖品奖励给大家。

设计意图:能按要求举对球的同学将得到手中的球作为奖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个活动安排在课尾,学生在前面对新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掌握较好,因此每个同学都能按要求举对了球,全班同学人人都获得奖品,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下课铃声响了学生都还不愿下课。从这个活动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学,笔者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时,注重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几个贯穿整节课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摸球这个数学活动,得出“一定”“不可能”和“可能”这三种事件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本课创设了让学生转转盘、摸球、装球、举球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獲取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性”及“确定性”现象。设计活动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提出装球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举球?让大家可能看到红球,可能看到绿球。”设计这样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在活动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整节课学生不仅能动手、动口、动脑,而且师生、生生之间也在互动交流,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以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计学生比较熟悉的“转转盘”活动,让孩子们猜想活动的结果,这样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安排和恰到好处的悬念设计,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设计摸球活动,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的活动来展开学习,引出“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概念,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再接下来又设计“装球活动”,最后还设计了“举球活动”。从课一开始到课的结束,始终有一根“活动线”在舞动,这根“活动线”将学生的身心和数学新知牢牢地连在一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四、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新知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这节课笔者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使学生理解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活动二中教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两次摸球活动,第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二次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活动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猜一猜、摸一摸、装一装、举一举等活动,让学生猜想、验证、归纳,使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在数学活动中习得新知。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与遗憾:一是时间掌控不够好,后面的练习时间太紧;二是课堂中学生互评方面太少;三是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多样;四是没能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这些不足充分说明了教师在预设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反思,改进不足,“不可能”的事件可以转化成“可能”,“可能”的事件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做好。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作者简介:程琳钰(1968— ),女,壮族,百色靖西人,高级教师,现任数学业务辅导员,对小学数学有深入的研究。多次指导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均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多次被评为靖西市优秀教师。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可能性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