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学
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后,语文的地位急剧上升。“部编版”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要求阅读文学名著,高中三年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新高考语文加大了阅读的广度、深度、速度,突出考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高考语文实际上就是一场阅读力的较量。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阅读有利于建构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阅读要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读正确的书。
国人把高考看得很重,高考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所以必须用高考来撬动语文教改,来推动阅读教学。未来将进入大语文时代,得语文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也好不到哪里去,接收不到,传达不出。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语文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内容及阅读的方法谈一谈看法,以期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重视,共同营造爱上阅读、学好语文的大环境。
语文是工具,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前提。教育部通知,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这次教改是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化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可见对语文的重视已提升到了国家层面。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中小学一共开了20门课,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语文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往远了看,在新的高考制度下,语文的广度、深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语文拉分容易、提分难,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
1.阅读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学校绝大多数科目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阅读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文章内容,无法读懂其他课程的教材,读不懂考试题。写作同样离不开阅读,像现在的高考材料作文题审题难度增加,没读懂文字材料,就无法立意和下笔。写作好的学生,通常是那些平时阅读量大、阅读面广、常写随笔、把阅读沉淀内化了的人。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入学前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当务之急。
2.阅读是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
在当今信息冗杂的互联网世界里,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比拼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而是活学活用、善于思辨的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而思维能力中的发现问题、概括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正是通过大量阅读得到锻炼与提升的。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用两个层次的公式归纳了阅读的好处: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越容易成功。
3.读书养性,阅读能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经常阅读的人,不仅能使自己在语言、智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在情感和心智上得到健全发展。读书使人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可以让人适当超越过量的浮躁杂乱的信息环境,变得有定力,有眼光。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培养良好的阅读品位和习惯,对于探讨与摸索人生的意义、真善美、人与自然、社会公平准则等这些本源性的问题,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甚至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
4.新语文高考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命题取材面扩大,阅读量大增,且往理性靠拢。其阅读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水平。新教材普及以后,语文的考试范围就是宇宙。单是凭考前刷题对语文高考作用并不大。只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升,才能应对新语文高考。
对语文学习最大的毒害是小时候养成的不阅读的习惯。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非常重视儿童阅读。在她看来,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而现在的学生,从小看动画或者看漫画书长大,是画面代替了文字,形象代替了思考,让学生变得没有想象力。语文,主要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品味,品味文字的魅力;但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课多用课件,多用形形色色的音、形、动画多媒体,这固然一目了然,比较清晰好记,但上课用课件太多,学生目迷五色,课堂是形象直观热闹了,但少了品读、思考,反而会打扰、妨碍阅读与思考,同样使学生变得没有想象力。阅读能培养思考与想象力,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
有些人读了不少书,但却没有收获,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读正确的书,二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读书。
在浩如烟海的读物中如何遴选阅读的书目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没有目的不分良莠的乱读,犹如逛十里洋场,令人眼花缭乱而空手归,会使脑子程序混乱,难以有深度,也就没有收获。因此阅读的第一步,要有选择书籍的能力,要选择读正确的书。主题向上、向善、向爱、向美的经典就是正确的书。根据人不同的年龄段、知识水平,读符合自己知识结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的好书。给自己设计一份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系统地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在家里挂一个读物表,按图索骥,照章读书,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已读了哪些书。要尽量找一些有序列梯度的书目。笔者认为可以按下面的序列梯度分类分阶段阅读。
1.幼升小及小学阶段读有趣味的适合“悦读”又能启迪心智的作品
兴之所系,心向往之。带着好奇心阅读,收获愉悦感,培养阅读兴趣。台湾大学王财贵教授认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所以小时候多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所以在小学这一记忆的黄金期,应该让孩子多阅读,读背大量国学经典、诗词美文,读文学名著。如读《论语》《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伊索寓言》《格列佛游记》《吉檀迦利》《麦田里的守望者》《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等。借用大师孙双金的话来表述这一阅读理念即:13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語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打好阅读的“金字塔底座”,这对学习语文乃至对一生大有用处。这个时候读过的书,犹如我们吃过的有营养的食物,经过多年沉淀,它最终会内化成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阅读的黄金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作业之余留有阅读的时间,不要把阅读当作与应试教育无关的读闲书,不要被一些繁多而含金量不高的作业试卷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2.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阅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人类文化经典
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在照顾兴趣的基础上遴选经典,读一流作者的代表性作品,读人类历史上大浪淘沙留下的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与沉淀的精品。经典是作者对生命理解的产物,读经典的过程是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是和智者、人生导师对话、发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这对读者是一种精神的生命的引领,是精神成长的必经途径。这个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他们需要多方面的滋养,需要接触人类文化的精髓,所以不仅要阅读新语文课程要求的必读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要阅读涵盖不同领域的书籍,如哲学、历史、美学、经济学、浅层次的心理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经典书籍。比如《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全球通史》《西厢记》《四世同堂》《边城》《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堂吉诃德》《简爱》《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悲惨世界》《老人与海》《茶花女》《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父与子》《人性的弱点》《物种起源》《国富论》《资本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萨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阅读,有“点”有“面”,对中外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与感悟,就有些“底气”了。这样的阅读能使人达到内心的富足,一定大有裨益。这样的阅读往长远看,能实现艺术和科学的共进和全面发展。
3.大学阶段或进入社会职场后,有选择性地深入阅读
根据自己专业需求、兴趣爱好或研究领域,结合自己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继续多读各类经典,重点涉猎与专业或从事的职业相关的领域,有兴趣选择某一方面做更深入的阅读。大学应多从学术训练方面提升阅读“消化”能力。像马云、李嘉诚这些成功人士,他们经常读书,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西方人认为,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好的生活方式。
以上只是笔者对选择阅读书籍的个人看法,这几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各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读适合自己的好书,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每个人读书习惯不同,完全可以各有各的读法。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尽可能多的书,在书海里遨游,又不被“呛”水,不游错方向,阅读还是要讲究正确的方法,才能读有所获。
1.阅读初期需要有人正确引领,要选准方向,培养阅读习惯
虽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历久弥新,但是在网络媒体信息轰炸、手机游戏强烈诱惑的今天,要说服当今的小孩子读经典之作,还是要花力气和用智慧的。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引用了奥维尔·普瑞斯特科的一句话:“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老师理应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明的引领者。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扮演这个引领者。只要时间允许,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书时间,尝试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实用的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很多,比如快读、慢读、精读、粗读、浏览、跳读、选读、重读等,应根据读物及阅读目的选用适当的读法。宋代朱熹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主张细品慢读。而陶渊明主张“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们都是从各自的阅读目的、阅读对象出发,说的各有道理。一个讲细读,一个讲快读。快读,读大意,快翻、跳读,一目十行地读。浅显易懂的、休闲消遣的书或网络阅读用快读便够了。读经典,要精读,慢读细品,细致通读,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把厚书读成薄书。选读,读细节,读重点。重读,有些好书应该重读,可以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像《红楼梦》这种大部头的书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读三遍才算读熟。粗读,读一些大部头的“难啃”的书,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种艰涩难懂的书,读得粗一些不要紧,知道个大概,过段时间再读。
3.无压力的自由阅读
有时候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感受,不必回答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生字查字词典。读书必须动笔,不动笔不阅读的阅读法也不一定全对。自由阅读方式是许多具备较高语文能力的人常常使用的阅读方式。
4.居高临下的批判性阅读
阅读中不迷信经典,最好多一些“为什么”,甚至有些质疑。大胆思索某些问题,对读物批判性思考。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阅读中,适当超越,思考经典的智慧与意义,思考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这样读书的收获更大。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作業、考试、工作,还有书海可以遨游。阅读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读得多才能厚积薄发。阅读的功效不是马上就能见到,其优势往往到了高年级或多年后才逐渐显现,千万别急于求成。应尽可能在年轻时尝试阅读一些难啃的经典书籍,挑战自己的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感受力。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