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丹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引领思想,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要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相融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协同育人培养路径进行论述,分别是: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特点分析、高校与校政企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校内外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方法探索、校政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路径探索。
关键词:音乐表演 校政企 协同育人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87-02
本科教育在培养适量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上。音乐表演专业是典型的注重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专业,所以在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要积极探索更好的与校政企合作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一、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特点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许多民办高校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运作机制,注重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的建设。民办高校办学在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之上,有着自身办学机制、经费、专业设置、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的灵活性,但在国家经费支持方面,相比公办学校较弱,所以,培养人才更要突出应用型、综合实用型的特色。综合类民办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也不例外,有着自身灵活的办学优越性,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并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民办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开设可以与市场、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广东省有多家民办本科高校,开设音乐专业的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等。以上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都开办多年,并在省、国家级高规格专业比赛中都获奖颇多,表演水平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开设、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专家聘请等方面有着较大的灵活性,政策审批方面有着较快的执行力。
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办好专业教学的同时,能够很好的为校园文化的水平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群众文艺部门、企业等机构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校内外通力合作协同育人。
二、民办高校与校政企協同育人必要性分析
民办高校大多是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就必须与企业、用人机构协同育人,可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互补,协作共赢。目前,民办高校都在紧张的开展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工作,这就需要与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的战略关系,使高校和企业形成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互通和输送渠道。
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和挂钩,与时俱进。民办高校,国家经济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相比公办院校较弱,更要自己探索多元化、创新性、适合自己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办学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任何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实践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为就业奠定基础。
同时,校政企的协同合作,解决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主要矛盾,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反馈和需求更新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实用的人才,解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三、音乐表演专业校内外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方法探索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教学实践环节和活动着手,校内大力开展,奠定基础,逐渐成熟后,开展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校内外的自然衔接和良性发展。音乐表演专业的特征是实操性极强,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平台和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的专业技巧、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音乐表演专业有一个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清晰的对实践教学和各类实践演出活动的开展有课程体现,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以人才培养方案做依据,进而顺利进行。
根据国标要求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开设要求以“一对一”的技巧个别课教学为主,另外开设基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等基础和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凸显自己的特色课程。
现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进行具体介绍,该专业有声乐、器乐、舞蹈三个方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和器乐演奏基础课。其中,综合实践课程是专门为学生提供和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把个别课学到的技巧在此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舞台锻炼。从学生入校开始,综合实践课程贯穿四年,每个年级课堂形式、内容和最后的结课形式都不同,但又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开展。一年级由于学生刚入校,专业技能比较薄弱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性节目排练为主,以综合演出实践的形式结课;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基础,采取个别展示的方式开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节目,最后按比例择优上台公开演出,使得同学之间有了良好的竞争机制也很好的展示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三、四年级采取排练剧目片段和专题音乐会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和结课。器乐演奏基础课以学习西洋管乐为主,贯穿四年,让学生在掌握主修课技能的同时能够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能力,实现综合型、应用型、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
四、校政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路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大力开展校政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高校中的师资队伍长期在学校工作,社会经验和社会认知度较为薄弱,如能与熟悉市场需求的有经验的企业技能型人员进行合作和互补,能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的技能和实践研发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应该采取与群众文艺部门和艺术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和课程开设的问题,争取将市场需求很好的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制定好教学计划后,邀请基层群众文艺部门骨干专家、培训机构领导联合校内学术类专家,三方会谈,共议人才培养大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邀请以上校外人员到校指导或开展讲座。排练出优秀的节目也可以选送去参加群众文艺部门的惠民演出,接受群众的检阅,反馈信息,学校再根据反馈进行加工、修改、完善。同时,可派出高年级或专业技能优秀的学生到艺术培训机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锻炼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培养。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就长期派出多名学生到太和镇文化站、凤凰街文化站参加群众性的惠民演出,也有大量学生到嘉洲小学进行义教,到穗丰村小学帮助排练教师合唱,帮助本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排练大合唱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路径被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优势,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团队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加强沟通,在双方乃至多方“双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功效,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涛,李宏魁.民办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2008,(11).
[2]薛培军.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决策探索(下),2018,(11).
[3]周丹.民办高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途径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