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2019-06-14 08:38黄桂香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集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

黄桂香

【摘要】本文论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给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强化家校共建、以班级成长日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等解决对策,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建立档案 家校共建 成长日记 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59-02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潮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打工、做生意,而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村里,或隔代抚养,或寄养于亲戚家里,或独自生活,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不成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重要阶段缺失父母的陪伴与引导,在学习上、生活中、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建立亲密关系出现困难,厌学、逃学,心理脆弱,无法承受挫折……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各种教育问题的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沟通。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呢?

一、给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为有效沟通迈出第一步

(一)建档立卡

教育工作者要准确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行为表现等情况,就必须建立健全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所以每个学期开学后不久,我们便给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檔案,以便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工作。

(二)备好访谈材料

我的做法是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访谈。谈话的场地是随机的,不给学生“被审问”的局促感,地点和时间不固定。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家庭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父母工作情况、家庭教育方式等。教师把这些访谈记录下来,教育学生会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三)写好追踪材料

追踪材料也就是后期观察材料,即观察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等动态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教育。比如本班学生小强,在一个学年里,我对他进行跟踪观察,写了五篇观察材料,发现他由爸爸在家陪伴时的活泼快乐发展到被送到外婆家后逐渐变得悲伤、失落、厌学,不完成作业,沉迷游戏,吃睡不正常,日渐消瘦。我赶紧通过电话沟通家长,发送观察日记(观察材料)给家长看,家长及时醒悟,认识到父母不能撇下孩子都出去打工,得要一个大人回来陪孩子。而同时我在课堂上时刻关注该生,坐在他的身边看他完成作业,听他背书,给他鼓励打气,帮助他重拾信心。

二、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加强家校合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抚养的负面影响,加上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管理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灵活实施,找到最有效简便的家校合作方法。

家校联系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在校期间的家校联系。这个时候我们不但要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还要保持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把学生在校的一些特殊的举动、偏激的语言、紧张的情绪、懒惰的思想、不良的行为以及骄傲、委屈、失落之类的心理问题及时向他们反映,必要时还要督促父母、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督促监护人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开学之初,我要求每一位父母都加入班级QQ群,懂得使用QQ的监护人也要加入。我常常通过班级家长群、QQ空间、微信等联系平台,把学生在学校开展的活动、图片、班级日记发布到这些平台上,让学生、家长一起分享、互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取得的点滴进步。

家校联系的第二种做法就是在假期里使用任务驱动法,即给学生安排假期学习任务。在暑假期间,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接到城里和他们一起生活,我就利用父母在孩子身边更能到位地督促孩子学习的机会安排暑假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互助完成。比如2016年暑假,我布置学生写20篇假期日记,要求用手机或者电脑写,写完一篇发送一篇,发给我编辑成《四一班级暑假日记集》,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手机,这个作业是可以完成的。之后我把学生完成日记的情况做成电子表格公布,发布到群里,供家长和学生比较。这样写日记数量少的家长也“逼”着孩子动笔写了。如此,家长参与了孩子的学习,也感受到了家长之间的竞争压力,有了一种紧迫感。

我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利用QQ、微信等平台,促进家校联系,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归属感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归属感、自豪感。他们在参与、体验、创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发现个人价值所在。所以我们需要与留守儿童共同创建一个团结奋发、活泼向上的班级,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彰显个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群体中享受快乐,感受温暖,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常常安排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实现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课内有问题辩论、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课外围绕每月的传统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三月三歌节”和学生一起制作五色糯米饭,学雷锋活动月带领学生到村里打扫村道,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端午节和学生一起体验包粽子活动,重阳节带领学生进村慰问孤寡老人等,我发现所有活动的开展,教师充当引导者、点拨者角色,学生都乐于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在体验活动中,留守儿童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那一个,从而学会接纳和融合,自然而然地打开心扉,融入集体,实现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获得班级归属感,活动也就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效果。

四、以班级成长日记为载体,激励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赏识与鼓励。”教师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并予以赏识、鼓励,这对融洽师生关系、激励他们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把对留守儿童的赏识鼓励写成班级日记发布在班级群、家长群、QQ空间里,和家长、学生一起分享,对学生的成长更具强化作用。那么,我在班级成长日记里通过记录什么内容来激励留守儿童成长呢?

(一)记录学生日常良好行为,激励学生成长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行为上的美,并予以口头表扬或文字记录,将他树立成同学学习的榜样,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的榜样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育。

我曾中途接一个班,接手该班后的第一篇班级成长日记的题目是“那个手捡垃圾的男孩”,内容是这樣的:“中午,我来到学校,看见学生在扫清洁区。我班的清洁区不怎么脏,倒是因为堆放过建筑材料,所以每次打扫都扫出很多泥粉,用水冲过也不甚干净。我多次告诉学生,把垃圾扫走就行了。可学生每次都扫起一堆堆泥粉。上课铃声快响了,垃圾桶和垃圾铲都被学生急匆匆拿上楼了,只见一个男孩没吭声,俯下身,把泥粉抓到手上,然后拿起两把扫把,跟着大家回教室。我一下子感动了,他一定是把手上的那点泥粉带回教室的垃圾桶去放的。这个孩子好淳朴好可爱,他没有因为没有了垃圾桶和垃圾铲,就对眼前的那点垃圾置之不理,而是毫不犹豫地用手拿走了垃圾,后来我知道他叫小群。”我把这篇日记念给全班学生听的时候,小群的脸上漾着腼腆的神情,其他学生看着他,脸上是羡慕的神情。果然,在后面的日子里,班里的许多事情都有学生主动去做好。我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留守儿童日常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榜样、表率作用。这些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具体的意义,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二)记录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成长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尤其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转化的契机和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失败中来,向胜利中去”。教师把这个教育过程写成日记跟学生分享,胜过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我有一篇题目为“小森学会了倾听”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学习《鲸》,我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小霖读书,我看见坐在前面的小森很认真地倾听,他的眼睛注视着书本,还用手指点着文字。等小霖读完,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评价小霖的读书情况,第一句话就是:‘老师首先要表扬小森同学,因为他在别人念书的时候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学习和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技能。全班都微笑着,很羡慕地看小森,看得出小森也很开心。”当时的表扬似乎让学生很意外,因为小森是班里的学习后进生,他不太敢主动回答问题,但我却首先表扬了小森认真倾听的态度。

倾听,表扬,激励,写日记,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我放大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学生就逐渐成长进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些良好的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而通过写学生成长日记来赞美和激励学生,影响就会变得深刻而持久。

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是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应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促进他们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力精准提升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教育改革实验的视角”(立项编号:2015JD207)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集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幼儿集体活动中的教师言语应用分析
幼儿园集体活动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当好小学班主任的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