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阳 梁宇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为例,论述如何利用教材的知识、编排、设计等,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教材分析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34-02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将核心素养总结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早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各学科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的学术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同时,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则把重点放在“怎么做”——强调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材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充分地研读、挖掘教材,并以此指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现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六年级上册)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好教材的知识、编排、设计等各个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一、发掘教材呈现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理性美”
核心素养关于人文底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然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偏向理性的学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不像文学艺术类的学科那般具有人文气息,因此,我们在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成分的同时,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将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相结合,发展其“理性”的部分。
在六年级上册中设置的“你知道吗”这一栏目就值得充分利用。“你知道吗”在教材中出现了6次,对应其单元学习的内容,介绍和拓展与本单元学习主题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将数学与人文相结合,是难得的数学“人文底蕴”的体现和挖掘点。然而,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很少提及这部分内容,要么让学生自己看看,要么就是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在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应该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如在“比”这一单元的“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的黄金比的内容,可以结合所学的新知识——“比”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黄金比,既能深化学生对比的认识,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感受黄金比的理性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厘清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对于科学精神的要求表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从内容编排来看,六年级上册在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首先,在数与代数的内容编排上,先安排了分数乘法的学习,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分数加法的算理推导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学习分数乘法和倒数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通过“折纸实验”和对例题的自主探究,总结出分数除法可以转化成分數乘法进行计算,最后利用分数除法内容引出比和百分数的学习。这样的内容编排不仅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逻辑性,而且体现了学习应循序渐进的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在逻辑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在六年级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完成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比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教材知识点安排的科学性、逻辑性,引导学生对数学学科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其次,教材通过教学栏目的内容和设计,使学生自主探究、勇于探索,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数学广角——数与形”这一单元,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结合数学图形探索规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这个单元内容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探寻规律,同时加强合作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利用多种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探索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深入剖析教材例题,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关于学会学习的要求主要包括善学乐学、学会反思、信息意识等要素。六年级上册中,在解决问题的内容编排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阅读与理解”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填入已知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已知信息,罗列题目提供的已知的量,找出隐藏信息,厘清题目所求的未知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例图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而利用所学的知识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环节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内容设计,不仅呈现了清晰明了的解题范例,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学习参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如利用线段图等数形结合的方式辅助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等,同时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环节引导学生勤于反思,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过程,通过对例题信息的深入剖析、对解题思路的讲解和辅以习题强化训练,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教材上的问题解决思路迁移、内化,在练习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过程。
四、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注重生活健康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健康生活的要求主要是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综合方面的表现。六年级上册中,对于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例题、习题素材的选择上,选取了许多关于儿童身体结构、作息时间、食品营养成分等关注健康生活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通过探究儿童负重与体重的比例关系,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调整自己书包的重量,保障身体骨骼发育;在“扇形统计图”这一单元的例题“做一做”中,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利用扇形统计图直观地出示了牛奶的营养成分,以生活中常见的牛奶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营养成分,关注饮食健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素材,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生活,用数学的方式关注自身的健康。
五、充分利用环保题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核心素养对于责任担当的要求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六年级上册的练习题在素材选取上,随处可见关于环保的题材,有再生纸、垃圾处理、濒危动植物、节约资源等,表现十分丰富,涉及环保的方方面面,以这样的方式去渗透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拓寬学生的视野。另外,在综合与实践内容编排上,教材安排了“节约用水”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资料收集、数据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严重性,从而唤醒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和意识。
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抽象形成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渗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担当,让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帮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六、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关于实践创新的要求主要有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要素。六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次综合实践活动(“确定起跑线”“节约用水”),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起跑线”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问题情境(问题: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圆的周长等知识,联系实际活动经验,构建计算跑道长度的模型,归纳推理出起跑线的长度,体现了“所学有所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节约用水”的综合实践学习中,教材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统计图的方式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引导学生类比全国的数据,归纳出全国水资源浪费情况,体现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这两个单元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应使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学会分工合作、交换信息、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应用所学知识,使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注意劳动成果的分享和实践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