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遗址旅游开发调查研究

2019-06-14 05:29王睿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晋国旅游者遗址

王睿

一、山西省大遗址概况

“大遗址”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占地较广、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由遗存及相关环境组成。山西省大遗址大致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山西省大遗址大致分布状况

以下主要对翼城曲村-天马晋国遗址博物馆和襄汾陶寺遗址进行分析。

(一)翼城曲村-天马晋国遗址博物馆

翼城曲村-天马晋国遗址博物馆是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国内首座晋文化专题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总占地面积124 000m2,建筑面积13 066m2,遗址核心区域为晋侯墓地、晋国西周时期都城。景区包括停车场、馆前文化广场和游客售票中心等配套设施。

笔者经实地调查发现,此处多以家庭为单位或朋友结伴参观,目标人群主要是希望满足自身文化需求;年龄层次中缺乏青年群体,拥有部分国外旅游者;淡旺季人数波动大体受国家节假日影响。

(二)襄汾陶寺遗址

遗址东西约2 000m,南北约1 500m,面积280万m2,据传为尧都所在。此地发掘出目前国内最早的日影观测系统、文字及板瓦等重要材料,并出土大量精美文物。目前,原址正在建设中,相关人员预計日后将对遗址天文台复原、进行展示,并建设馆外步道,使观者能直观欣赏遗址各区及全景。

二、大遗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层次较低,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目前,省内在录遗址多达24处,但多数仍仅停留在博物馆这一初步开发形式上,文创衍生产品少,当地居民参与度低,游客交互性差,且重游率不高;部分场馆经营不善、效益低迷,难以满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的需求,逐渐陷入怪圈;省内大多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遗址都处于“回填式荒废”状况,不具有旅游开发潜力。

(二)馆藏展出有限,活化利用不足

以晋国博物馆为例,其主要国家级文物现存于山西省博物馆等省级文保单位,馆内仅展出部分复制品及一般藏品,这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的期待值与实际之间存在落差,进一步导致客源流失,且无法让已参观的旅游者发挥宣传效应。反观省级收藏单位(如山西博物馆)则库存藏品繁多,难以全部展出,且地方与省会藏品之间的调剂常仅限于单向,这使得大遗址开展旅游活动缺乏物质基础。

(三)与临省相比,旅游品牌知名度较低

山西作为地上与地下文物资源均十分丰富的文化大省,近年来却对大遗址开发缺乏重视。山西虽与陕西毗邻,但同大明宫遗址公园、半坡遗址博物馆等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遗址相比,山西省大遗址发展起步晚,缺乏政府引导,远未真正转入旅游发展模式。

三、山西省大遗址活化利用建议

(一)增设博物馆临时展览区

任何旅游的发展都不能抛开其资源的独特性而大谈其他,因此,大遗址博物馆可利用现有资源,并向省内他馆借调藏品,经常举办时间短、吸引力强、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活动;以高科技手段辅助展示,在旅游者的体验过程中增强他们的交互感;与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形成志愿者联合,这样既可为高校人才提供实践策展机会,又能更新展览模式,吸引旅游者参观甚至重游。

(二)注重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的本质是给旅游者带来愉悦和美的体验,从旅游美学角度看,大遗址保护建设的环境审美极其重要。因此,相关设施建设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同当地景观相协调,正确体现遗址价值;为使旅游者从大遗址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直观感受,大遗址应营造参与式的体验环境;环境打造需富有意境想象,尽可能地打破旅游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修养障碍。

(三)落实现有保护政策

山西省政府于2017年公布《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至2018年,已有30余处文物建筑签订认养协议。多项政策的落地,对山西省数量众多遗址的保护意义深刻,为大型遗址保护性展示及文化IP塑造提供有力后盾。

(四)借鉴国内成熟经验

纵览国内大遗址发展历程,山西省可凭借与陕西省临近的优势,增强馆际人员交流,引进先进经验。例如:从短期目标市场着手,逐渐培养忠实度较高的旅游消费者;丰富宣传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纸媒宣传;深入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根据旅游者偏好适时做出调整,例如,陕西省半坡遗址博物馆使用“三维立体成像”吸引旅游者,使旅游人数增长,表现出新技术吸引青少年旅游者、改善现有受众结构的积极意义。另外,博物馆相关讲解服务要跟进协调,克服“说头多,看头少”的困难。

四、结语

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如何满足旅游者深度的文化旅游需求,需要跨学科、多维度的思考与努力。笔者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遗址旅游将成为山西省实现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猜你喜欢
晋国旅游者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翳桑之报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