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高效栽培技术

2019-06-14 09:54柴生武苗耿志邓利爱张东红周晶晶刘政斌
中国蔬菜 2019年6期
关键词:旱地种薯行距

柴生武 苗耿志 邓利爱 张东红 周晶晶 刘政斌

(1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旱地垄作容易干旱的缺点,实现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商品薯率显著提高,平均每667 m2产量较传统平作栽培提高500~1 000 kg,增收500~1 000元。该技术已在山西地区示范推广近133.3 hm2(2 000亩)。

马铃薯是山西省第三大农作物,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的坡梯田和旱川地,多数不具备灌溉条件,春季风大,干旱少雨,降雨常集中在7~9月,是典型的旱地雨养农业区。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多沿用传统的平作栽培方式,种植密度一般不足2 500株·(667 m2)-1,土壤易板结,薯块埋土浅,易产生畸形薯、绿头薯;且生长中后期降雨较多,行距较窄,田间通风性差,易引起病害流行,导致植株过早枯死、块茎腐烂增多,造成马铃薯产量不高、品质下降、商品率低。机械化垄作栽培能为马铃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但是由于春季风大,旱地起垄栽培土壤水分散失加快,更易受到春旱的威胁,影响了机械化垄作栽培在山西旱地的推广应用。为此,笔者通过优化整地、起垄高度、播种深度及培土方式,综合应用脱毒种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集成了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有效克服了旱地垄作容易干旱的缺点。该技术实行单垄双行栽培,通过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增大垄间行距至90~100 cm,减小垄内行距至30 cm,平均垄距1.25 m,株距23~30 cm,种植密度3 500~4 600株·(667 m2)-1,实现了合理密植,同时有效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垄内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植株和块茎的健壮生长,减少田间病害和畸形薯、绿头薯、烂薯的发生。2018年在山西省五寨县示范、辐射推广标准化栽培田近133.3 hm2(2 000亩),商品薯平均每667 m2产量较传统的平作栽培提高500~1 000 kg,增收500~1 000元;商品率显著提高,尤其在秋季降水较多的年份,烂薯率较平作栽培减少5 个百分点以上,甚至减少20个百分点;同时机械化耕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技术在山西坡梯田和旱川地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 机械整地

1.1 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的轻质壤土或沙壤土梯田地、旱川地等适合中小型农机作业的地块,与豆类、胡麻、玉米等作物轮作为宜,轮作周期2~4 a(年)。前茬喷施过磺隆类、莠去津等长效除草剂的地块须间隔2 a(年)以上,甚至3~4 a(年)才能种植马铃薯。

1.2 秋耕壮垡 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壮垡。用拖拉机配套铧式犁翻耕深25 cm以上,有条件的农户可在深耕前施入有机肥,深耕应覆盖严密,不得有重耕和漏耕现象,且翻垡良好,耕深、耕宽应均匀一致,地头、边角处理整齐,有条件的地区平均每隔3 a(年)深松(35 cm以上)1次。通过深耕(松)打破犁底层,充分接纳秋冬雨雪,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墒情,经过冻融交替与立土晒垡可以减少病虫源、腐熟肥料,使土肥相融,加快转化土壤中的肥料养分,为下一年的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1.3 播前整地 开春土壤解冻后,应在适耙期间及时进行耙地作业,通过耙耱破除地面龟裂、弥补裂缝、消除坷垃,同时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保蓄土壤水分。播前3~5 d(天)利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可结合旋耕施入农家肥,提温保墒,破碎坷垃,旋耕要做到地表平整、土块细碎、耕层绵软;土壤墒情不足时需同时耱地,使土层下松上实,促进下层水上升,利于播种和出苗。

2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马铃薯品种,如晋薯16号、青薯9号、冀张薯8号等。

3 种薯准备

3.1 种薯选择 选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达到GB 18133—2012《马铃薯种薯》中的要求。播种前20~30 d(天)(约4月上旬)种薯出窖,置于室温15~18 ℃、散射光条件下暖种催芽,剔除冻薯、病薯、烂薯、畸形薯以及纤细芽的块茎等。

3.2 种薯切块 播种前2~4 d(天)将种薯切块,每块保持1~2个芽眼,质量30~40 g为宜,如种薯太大,可先切去尾部无芽眼部分再切种,<50 g的种薯不再切块,整薯播种。切块过程中应对切刀进行消毒,一般用75%酒精或0.2%~0.5%的高锰酸钾溶液作消毒液,2把切刀轮流使用,一把切种,另一把浸泡在消毒液中待用,定时更换,发现病薯后应立即剔除,并更换切刀消毒待用。

3.3 药剂拌种 切好的薯块进行药剂拌种。每100 kg薯块可用滑石粉2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100 g混合后拌种,或用60%吡虫啉悬浮剂20 mL+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00 g喷雾拌种,防治苗期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二十八星瓢虫等。拌种后放在通风弱光处晾晒2~3 d(天),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薯块,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即可播种。

4 肥料施用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通常每667 m2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结合秋耕或春季整地时施入;每667 m2施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N-P-K为15-8-21)80 kg作种肥,利用马铃薯播种机将种薯、肥料等一次性施入土壤中;视田间生长情况,结合中耕培土每667 m2人工撒施尿素5 kg、硫酸钾15 kg。

5 起垄播种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土壤10 cm深处的温度稳定通过7~8 ℃后即可播种。坡耕地和旱川田地块较小,使用2CM-1/2型小型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喷药等操作(图1)。一般沿等高线起垄,可减少夏季大雨形成径流,增加土壤对雨水的截留,提高雨水利用率。为减少春旱的影响,采取“低起垄高培土”策略,通过调节播种机的拉杆和刮土板,降低播种时的起垄高度,垄顶距地表高度10 cm左右;通过调节播种机开沟器增加播种深度至距垄顶12~13 cm,使种薯位于地表以下,减少起垄对土壤的扰动,克服旱地起垄更易干旱的缺点,保障马铃薯顺利出苗,待出苗后通过培土使垄高最终达到20 cm以上。实行单垄双行栽培,通过增大垄间行距增加田间通风效果,并为中耕培土、施肥喷药等留出操作空间,同时减小垄内行距以及株距,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为丰产奠定基础。一般垄距1.2~1.3 m,垄间行距90~100 cm,垄内行距30 cm,株距23~30 cm,种植密度3 500~4 600株·(667 m2)-1,可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进行调整。播种应深浅一致,且不漏播、不重播。

图1 起垄播种

6 田间管理

6.1 中耕培土 使用配套垄宽的2TD-S2型马铃薯上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一般以2次为宜,出苗后株高5~10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结合中耕培土3~5 cm,同时达到除去表层杂草的目的。株高20~25 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厚度6 cm以上,垄顶要高于地平面20 cm以上,视苗情结合培土可进行追肥。中耕后应达到土壤疏松、垄形饱满、沟垄整齐、行间杂草除净(图2)。

6.2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针。马铃薯病害主要有黑胫病、黑痣病、早疫病、晚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蛴螬、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等。选用合格种薯和合适药剂进行拌种能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的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遇多雨天气,根据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结合田间观察结果,及时喷施杀菌剂预防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天气达到发病条件时,马上喷施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预防,间隔7~10 d(天)喷施1次;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深埋,并喷施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800倍液,每隔5~7 d(天)喷施1次,整个生长季每种药剂喷施不超过3次。杀菌剂要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采用机械喷施农药时不能损伤马铃薯植株,以防病原菌互相感染。

图2 旱地机械化垄作马铃薯田间生长状况

地下害虫严重地区,可在第2次中耕培土时每667 m2用低毒的3%辛硫磷颗粒剂2 kg随追肥混施,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

7 及时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叶片由绿变黄、茎秆开始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时择时收获。收获前用配套垄宽的马铃薯杀秧机(如1JH-110型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机械杀秧,杀秧后7~10 d(天)使用配套垄宽的4U-83型马铃薯收获机进行收获,挖出的块茎集中铺放于作业带上,便于人工捡拾,提高工效。

猜你喜欢
旱地种薯行距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北疆杂交棉稀植等行距机采模式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