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对优化戒毒动机结构的研究

2019-06-13 08:10湖北省戒毒管理局
中国司法 2019年6期
关键词:毒瘾戒毒偏差

田 明(湖北省戒毒管理局)

达世君(湖北省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

吸毒成瘾,是当今全球性的棘手问题之一。文献检索和实践表明,戒毒动机是影响戒毒人员能否成功戒毒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戒毒动机高低或者有无上,但对动机结构却鲜有关注。动机结构,是影响戒毒动机的各个维度或因素,包括悔恨情绪、认知调整、外部助推力、确信感等四个方面。实践表明,戒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要么对戒毒产生盲目自信,要么容易受到挫折而产生失败情绪,往往走向两个极端。研究结果表明,在戒毒动机结构中,悔恨情绪、外部助推力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确信感、认知调整显著高于常模,说明两个极端的现象源于动机结构不平衡。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不同任务需要不同水平的动机,简单任务需要低动机水平,复杂任务需要高动机水平,中等任务需要中等动机水平。而判断任务的难易则需要充分的认知,戒毒也不例外。据此,我们就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对戒毒动机结构优化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依据

(一)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景因素使知觉出现失真的现象。戒毒人员在应对渴求时常见的认知偏差有:以偏概全,比如认为只要满足某个或少数几个条件就能戒毒成功;证实偏差,比如自认为了解毒瘾,戒除了毒瘾,并足以让自己保持理智、毅力和自控而盲目乐观,就算身在吸毒环境也能避免吸毒,为证明这一点而不惜接近毒品;后见之明偏差,比如在复吸时往往形容自己“鬼使神差地”又开始吸毒,直到被抓才知道以前做的事是多么愚蠢;非对称认知,比如在归因上存在双重标准,尽管看上去不是有意的。比如把他人的行为结果归结为性格,而把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结果归咎于环境或情景压力,“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对别人的了解胜过别人对他们的了解,而且还认为别人对他们的了解比不上他们的自我了解”,还有的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咎于他人或环境。总之,有认知偏差的人往往在事后声称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在事中他们是模糊的。各种认知偏差会让戒毒人员不相信其行为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也难以接受有益建议,从而使“吸毒—戒毒—再吸—再戒”的行为循环和“渴求-放纵”的认知循环不断持续。

(二)戒毒动机理论。戒毒动机是促使戒毒人员产生戒毒行为,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的内驱因素,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简言之,戒毒动机是成功戒毒的预测因子。其基本结构包括悔恨情绪、认知调整、外部助推力、确信感四个维度。其中悔恨情绪是由于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而产生的悔恨情绪并因此不想再吸毒,认知调整是对毒品和毒友圈的认知从正面到负面的转变,外部助推力是得到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帮助来戒毒的预期程度,确信感是戒除毒瘾的信心。

二、戒毒认知

戒毒认知是戒毒人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程度,对毒瘾、渴求的觉察以及认知的客观性。实验过程中的调查和面谈表明,戒毒人员在戒毒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及其对行为方式和应对模式造成的影响,呈现逐步递进的四个层级。

(一)认知偏差层级。包括是非不明、动摇、伪真、失察四个层级。

一是是非不明级。主要特点是对毒害没有是非对错的认知。比如有的戒毒人员认为“吸毒是花自己的钱,吸自己的毒,不偷不抢,凭什么失去自由”,有的戒毒人员认为“上瘾没那么容易,不该被抓来戒毒”。在对实验组上第一课的时候,让他们对自己是否上瘾进行自评,结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上瘾。

二是动摇级。主要特点是认为吸毒是不对的,但对处理方式十分不理解。比如“强戒两年时间太长,一两个月就没瘾了”“吸毒是不对,但把我强制隔离这么久就能戒掉毒品吗?”而且,戒毒立场很容易因为对环境和处遇的不满和抱怨而产生动摇。

非对称认知、以偏概全偏差基本在以上两级。

三是伪真级。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戒毒动机,并且对戒断毒瘾有较高预期,但在如何面对渴求上存在认知偏差。比如认为吸的是麻果,而非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瘾不大,说戒就能戒,“靠自己的意志力就一定能戒除毒瘾”“戒毒就是要戒除心瘾,心瘾没了就是戒毒成功了”“他们吸他们的,只要我不搞就没事”“我感觉自己已经戒除了毒瘾,就算把毒品放在我的面前我都不会吸”等等。上述说法是大量复吸人员在讲述自己复吸史和预期如何戒除毒瘾中常出现的高频语句,认为做到上面所说的就能戒掉毒品,但犯了证实偏差和以偏概全偏差的认知错误。

四是失察级。主要特点是认为成瘾只有在自己认识到的那一刻才算是成瘾,如上文提到的后见之明偏差就在这一级。比如有人谈到自己复吸经历时说:“戒一段时间后再吸上一口,觉得没什么,也不会觉得是复吸,没有失败的感觉,不会认为自己又上瘾了,直到重复吸食二三个月,或被抓获,才会体验到戒毒失败所带来的痛苦的感觉。”有的戒毒人员认为喝酒不会影响戒毒,完全忽视酒精这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而当他体验到自己又上瘾时可能为时已晚,殊不知上瘾犹如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其中有意识难以觉察的自动化行为,所以称之为失察级。

表1 偏差类型与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

(二)认知偏差层级之间的关系。调查和面谈结果表明,四个认知偏差层级呈递进关系,即只有上一级认知得到重构,才能进入下一级重构过程,且不能跳跃式发展。前两级重构是最为关键的,是能否进行下一步认知重构的先决条件,直接关系到动机是否能被激发。后两级是认知重构的重点难点,深层次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第三级和第四级,需要引导戒毒人员认识到以前关于心理渴求的认知误区,相当于完全“摧毁”戒毒人员以前的戒毒经验,然后植入新的认知。在第四级重构中,主要通过正念冥想的训练来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发现成瘾行为(复吸)链最前端的自动导航行为。

三、研究过程

基于戒毒动机对戒毒成败的重要性,戒毒认知对动机结构的重要影响以及戒毒人员对戒毒认知的四级递进关系,开展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对戒毒人员动机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通过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等方式,优化内容,改善戒毒人员认知结构,有效提升戒毒动机水平,提高戒毒质量。

(一)主要对象。处于教育适应期且无精神疾病的人员。

(二)基本方法。将流转进入教育适应期的80名戒毒人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分别用动机量表等工具进行前测,确立基线。实验组除了接受日常戒毒教育,还接受实验干预,对照组仅接受日常戒毒教育。一个月后,用动机量表等工具进行后测。在后测中,戒毒人员因刑拘、病退等不可抗因素减少3人。

(三)基干课程。针对戒毒人员认知偏差以及各偏差层级的特点,对实验组的认知重构干预设置如下基干课程:

一是针对是非不明级认知水平的戒毒人员。主要用成瘾反馈法让戒毒人员意识到自己已经成瘾。步骤是运用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成瘾的定义和标准,让戒毒人员学会真正领会物质成瘾的含义,并通过科学手段评估自己是否成瘾。在经过DSM评估后,实验组认为自己成瘾的人数达到34人,有显著改变。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吸毒成瘾,就有了想戒除毒瘾的愿望,并且对学习如何戒除毒瘾的方法产生浓厚兴趣。

二是针对动摇级认知水平的戒毒人员。首先,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让戒毒人员确认吸毒的违法性和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必然性。其次,讲授成瘾的理论知识,引导戒毒人员结合自己复吸的经历,使其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道理。

三是针对伪真级认知水平的戒毒人员。通过团体辅导让戒毒人员分析自己失败的戒毒经历,从中寻找和剖析导致自己复吸的具体错误理念,哪怕是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观念,引导戒毒人员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尝试觉察自己旧有的行为模式并改变它,代以新的行为习惯,引出下面将改变的第四级认知水平。

四是针对失察级认知水平的戒毒人员。主要方法是开展正念冥想训练,核心概念是正念中的自我导航。通过正念冥想训练,让戒毒人员觉察整个成瘾行为(复吸)链中最前端不易觉察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事后进行回忆时往往表述为“不知怎么的就又开始了”“就是喝个酒吃个饭,喝多了就很自然地复吸了”“鬼使神差地复吸了”等等。自动导航就是要让戒毒人员觉察与复吸有关联的习惯性行为,警醒自己远离复吸环境。

整个干预过程共10课时,由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组成,交叉开展。课堂教学主要讲授法律、成瘾等知识,引导戒毒人员正确评价自己的成瘾程度,理解错误认知与复吸间的因果关系。团体辅导主要是建立信任关系,疏导不良情绪,消除对场所的误解,找到认知中存在的误区,理解自动导航的概念,并体验正念冥想的过程。

具体顺序是:动机激发课堂教学——建立正念训练团体——经验分享团体辅导——纠正偏差课堂教学——初识正念团体辅导。每次2课时。

(四)测量工具。包括戒毒动机量表、甲基苯丙胺滥用程度量表。戒毒动机量表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悔过感、认知调整、外部助推力和确信感,共16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方式,总分越高表明动机越强,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3~0.67之间,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具有良好信效度。甲基苯丙胺滥用程度量表,共16个是否选项题,1~5分轻度成瘾,6~9分中度成瘾、10分以上重度成瘾。

(五)统计方法。使用spss18.0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及T检验。

四、研究结果

(一)干预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有超过80%的戒毒人员存在中度及以上成瘾程度,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在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没有达到阳性标准。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吸毒类型、吸毒时长、强戒次数、戒断时长的戒毒特征上亦无显著差异。在戒毒动机、成瘾程度、心理健康和动机结构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组随机特征良好,抽样达到要求。

(二)干预后比较。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尤其对实验组进行认知重构综合干预以后,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表2 实验组戒毒动机前后测比较

表2表明,实验组的戒毒动机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在悔恨情绪和认知调整两个维度方面,实验组经过干预后得分提高非常显著(p〈0.01),而在外部助推力和确信感两个维度方面并无显著变化。说明通过干预,戒毒人员对毒品的危害和渴求感产生了客观、科学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了其悔恨情绪,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戒毒动机。

表3 对照组戒毒动机前后测比较

表3表明,对照组动机水平总体上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认知调整(p〈0.05)和确信感(p〈0.01)发生显著改变。说明通过场所日常的戒毒教育也可以提高戒毒动机,使戒毒信心得到增强。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戒毒动机后测比较

表4表明,通过认知重构干预,实验组的戒毒动机得分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p〈0.01),而且悔恨情绪、认知调整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实验组的确信感显著低于对照组。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纵向比较,戒毒动机相对于基线都有显著提高,但是经过横向比较,实验组的动机因子——悔恨情绪、认知调整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确信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重构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实验组在面对渴求时常出现的认知偏差,其动机结构得到了优化。因此,本研究认为:

第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重构认知,可以优化戒毒人员的动机结构。戒毒人员对吸毒成瘾行为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只有通过系统的认知重构,才能有针对性地纠正戒毒人员在面对渴求时的认知偏差,使其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戒治活动。尤其是动机激发的全套认知教育和团体辅导,使戒毒人员戒毒动机能够得到较好激发。通过认知重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戒毒人员消除了盲目的自信,对待毒品的看法变得更加理性,从而知道在行为上如何作出正确选择。

第二,动机结构的优化是让戒毒人员保持高动机、正确应对渴求的关键。戒毒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包括认知上的改变、戒毒技能的学习、降低自我防御、提高自我和谐程度、减少焦虑以及家庭环境的改善等等,并且都深刻影响戒毒动机结构的形成。好的动机结构应该是以正确的认知做支撑,丰富的戒毒技能作为保障,积极寻求外部帮助作为支点,时刻保持乐观自信作为源动力的多方位体系,各因子交互作用,持续影响动机结构的优化,进而通过影响戒毒动机,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戒毒效果。

五、基本思考

戒毒人员的认知教育,不仅是专业矫治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戒毒动机结构,进而影响戒毒动机,一定程度上决定戒毒的成败,而且是直接影响戒毒人员在所期间接受教育戒治的配合性,进而影响安全稳定和教育戒治质量。因此,从不断改进和完善戒毒教育戒治工作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如下启示:

(一)要树立科学理念。激发戒毒动机是戒毒教育戒治工作的第一步,而改善动机结构至关重要,决定着戒毒动机的激发、保持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戒毒技能的习得和戒毒的成败。因此,要树立全面戒治、科学戒毒的理念,客观对待渴求,仔细分析渴求的心理链条,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尤其要立足于认知教育的全部课程,贴近戒毒人员实际,糅合法律常识、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禁毒戒毒等课程内容,使戒毒人员对吸毒的危害性、违法性建立全面、立体的认知体系。

(二)要契合戒毒模式。要依托全国统一戒毒基本模式,着力完善“教育适应期激发动机——康复巩固期系统脱敏——回归指导期家庭治疗”的教育戒治模式,使戒毒人员在系统脱敏中不断习得丰富的戒毒技能,在家庭治疗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支撑,并促进戒毒动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动机水平,形成“动机—技能”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要创新戒治方法。要不断优化和创新课堂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在教育矫治过程中,针对成瘾行为与认知偏差之间的联系,要对成瘾行为通过课堂教育进行全面剖析,通过团体辅导进行深入体验。要不断整合内容,优化方法,着力推进正念、VR、内观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从而帮助其优化结构,围绕靶点、靶标、靶向实施精准戒治,不断建立和完善方法库、项目库、工具库、人才库,提高操守率。

猜你喜欢
毒瘾戒毒偏差
50种认知性偏差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小说治愈毒瘾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