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勇 王晓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上市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更加多元复杂,经理对于公司价值提升与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经理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制定经营、战略决策中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而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学者就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所引致的 “帝国制造”、偷懒与滥用自由现金流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认为经理与股东利益往往不完全一致,经理有时会以牺牲股东利益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职位(爱森伯格,1998[1])。随着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理固守职位所衍生的管理者防御问题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管理者防御是经理在内外部控制机制下,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固有职位,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行为(Morck等,1988[2])。作为公司重大财务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经理会出于防御动机进行决策(Hu和Kumar,2004[3]),盈余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行为,经理是否会出于防御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会计惯例,是否能够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抑制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管理层防御问题的理解,为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合理依据;同时研究有助于加强证券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认识,深化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解,以便于加强公司治理,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本文研究贡献在于:第一,学者们对于管理层防御与公司财务政策进行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防御与资本结构决策、股利政策、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绩效(Hu 和 Kumar,2004[3];张海龙和李秉祥,2010[4];Berger 等,1997[5];刘银国和张琛,2012[6])等方面,较少学者对管理层出于防御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扭曲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管理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方面鲜有研究。第二,已有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稳健性与融资、投资、股价暴跌风险(Beatty等,2008[7];Jackson 和 Liu,2010[8];权小锋和肖红军,2016[9])等方面,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够发挥治理作用,抑制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很少有学者研究。本文将实证探析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会计稳健性的调节作用,可为投资者与政策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经验证据,使其更好地理解管理者防御的经济后果以及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政策评估更加客观、坚实。
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经理并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特别是当管理者面临被解雇、企业破产或被接管带来的压力时,以及管理者地位、高薪消费、在职享受受到威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力求采取措施保住其职位,对可能出现的解雇、撤换行为进行防御(陈英等,2015[10]),这就是管理层防御。管理层防御最早由Morck等(1988)[2]提出,其通过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首次对管理者防御进行了实证检验。已有学者基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研究经理人持股与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证明我国同样存在管理者防御现象(韩亮亮等,2006[11];王志强等,2011[12])。 之后学者们分别从财务行为、研发投入、社会责任、现金持有价值与长期资产减值政策选择方面对管理者防御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袁春生和杨淑峨,2006[13];李秉祥等,2014[14];李秉祥等,2013[15];叶松勤和徐经长,2013[16];陈英等,2015[10])。 已有学者研究盈余管理活动中的管理防御行为。高管变更时,上年财务报表更易被进行利润调减的财务重述(齐鲁光和韩传模,2017[17])。职位固守动机促使经理在当前和未来期间平滑盈余(Defond和Park,1997[18])。非正常高管变更条件下,继任高管通过应计操控降低继任当年盈余而增加继任后年度盈余(Pourciau,1993[19])。正常离任高管在离任前会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增加利润,而非正常离任高管在离任前主要通过真实活动来增加利润;内部继任高管在继任当年会采取应计项目降低利润(李增福和曾晓清,2014[20])。新任CEO主要操控异常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CEO变更当年收益,这种盈余洗澡(earnings bath)行为在非正常CEO变更时最强烈(Wells,2002[21])。 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通过应计项目降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上任后前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则存在通过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林永坚等,2013[22])。管理防御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均负相关,不过这个结论只体现在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盈余要满足条件的公司(Meo等,2017[23])。国内鲜有学者研究管理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进行何种方式的盈余管理主要取决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假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给管理者带来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盈余管理的成本,即实施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的诉讼风险与被监管成本,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健全完善,监管力度加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监管部门察觉,上市公司转向了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24];谢德仁,2011[25])。 管理者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尽管上市公司盈余是会计人员加工生产出的一种信息产品,然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出于成本、效益考虑,所有者不可能对管理者的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只能根据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管理者比会计人员更加关注盈余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结果,更有可能干预会计盈余信息的生成与报告过程。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管理者更容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比如:在职消费、高额薪酬、帝国制造、稳定的职位以及政治目标等,因此,管理者具有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防御的动机。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1。
H1: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
会计稳健性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该定义反映了会计稳健性对于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处理(Basu,1997[26])。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财务报告与组织交易活动中运用判断,改变对外财务报告,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Healy 和 Wahlen,1999[27])。 会计稳健性是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机制,而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地操纵盈余的行为,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两种观点:工具观和治理观。工具观认为会计稳健性是盈余管理的一种工具。当各项制度安排为管理者操纵盈余提供了激励,而管理者却可以利用会计准则所赋予的判断权进行操纵时,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发生(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28])。在薪酬安排、债务契约、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及对上市公司监管等方面,大多基于上市公司业绩指标,这些制度安排为管理者达到规定业绩标准提供激励,高估企业业绩产生对管理者薪酬的过度支付,隐藏企业真实偿债能力,误导投资者对真实业绩的理解,最终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资本配置效率。治理观认为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可抑制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会计稳健性提高盈余管理边际成本,减少管理者操纵盈余的机会与动机,缓解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LaFond和Roychowdhury,2008[29];Chen 等,2007[30];肖成民和吕长江,2010[31])。
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多侧重于应计盈余管理,鲜有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会计稳健性可抑制创业板公司应计盈余管理(陈淑芳和伍强,2018[32])。 盈余稳健性来自于操纵性应计(Pae,2007[33];邱月华和曲晓辉,2009[34])。 操控应计利润扣除后,上市公司盈余仍有稳健性,盈余稳健性同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关系密切(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2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具有稳健性,利润操纵行为并未影响盈余稳健性(肖成民和吕长江,2010[31])。盈余稳健性主要来自于非操纵性应计,操纵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给盈余稳定性带来了噪音,会计稳健性可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不能有效治理真实盈余管理(张子健,2014[35])。可见学术界对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
应计盈余管理通过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基于应计项目操纵盈余,会影响各期盈余分布,但不影响盈余总额和现金流量,而真实盈余管理由于通过真实公司经营活动来操纵盈余,不仅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现金流量。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手段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费用与资本支出操控、资产出售等。销售操控通过调整销售时间、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来暂时性扩大销售。生产操控采用过量生产在更大范围分摊固定成本从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提高经营收益。费用与资本支出操控通过削减营销、研发等支出或推迟广告、研发等活动,以避免上述支出而减少当期盈余。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改变公司实际经营活动来干预会计信息,具有更强隐蔽性与复杂性,实施成本却较低,另一方面,随着会计准则完善和监管强化,应计盈余管理空间变小,公司倾向于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盈余。代理理论认为,股东着眼于企业长远利益,愿意承担风险,增加研发与广告支出,管理者往往关注短期业绩考核,不惜操控销售、生产和费用来实现业绩考核目标,这就为减少酌量性费用等支出活动创造了条件。会计稳健性利于形成稳健的企业文化氛围,可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促其减少短期行为(杨棉之和张园园,2016[36])。真实盈余管理虽具有隐蔽性,但仍可被企业利益相关方所识别。审计师可以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识别,并在审计定价决策中将其作为风险因素加以考虑(蔡利等,2015[37])。技术独立董事通过对管理层研发费用操控行为有效抑制,可提高盈余质量(胡元木等,2016[38])。会计稳健性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谨慎,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可及时抵减管理者通过有目的的真实交易活动对公司业绩的暂时提高,使管理者通过销售、生产和费用操控提升公司业绩的成本和难度加大,在薪酬契约、业绩考核一定条件下,使得会计稳健性差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董事会和监管部门就越容易识别这种操纵行为,管理者注意到所面临的声誉受损和法律惩罚的风险在加大,将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2。
H2:会计稳健性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会计稳健性的本质特征是收益和损失确认的不对称性。会计稳健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界影响至少有500年历史,最近30年会计稳健性不断增强(Basu,1997[26])。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1980)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出,“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1989)也提到,“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运用判断做出的估计具有一定的谨慎性,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中性会计按照无偏原则进行计量,而稳健会计按照下偏原则对资产进行期末计量,在未实现收益和损失确认时间方面,中性会计要求一致,而稳健会计要求是非对称的(周晓苏和吴锡皓,2012[39])。会计稳健原则的运用离不开管理层判断,而目前各种制度安排中的考核指标主要依赖盈余,出于防御动机,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种判断权进行 “洗大澡”和盈余平滑等盈余操纵行为。但大量文献也认为,稳健会计信息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治理水平,有助于保护投资者,会计稳健性对收益和损失非对称确认的要求,并不允许 “洗大澡”和盈余平滑,也不允许通过激进会计政策扩大盈余,作为一种财务报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限制滥用管理层判断和盈余高估行为的治理作用(谢志华和杨克智,2011[40])。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企业中,所有者即经营者,并不存在管理者防御问题。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由于管理者人力资本专有性特点,高度依附于所供职的企业,出于防御动机,管理者往往追求在职消费、高额薪酬、帝国制造、稳定的职位以及政治目标等,该种防御动机违背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要求。会计稳健性是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叶陈云等,2012[41])。其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企业投资、融资与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有学者就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股东以及相关利益方对投资项目的评估,能够更及时地识别NPV小于0的项目,抑制了投资过度,提高企业投资效率(Bushman等,2011[42];Francis 和 Martin,2010[43];Ball等,2010[44])。 也有学者就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融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会计稳健性提高了企业融资概率,降低了融资成本,缓解了融资约束(Artiach 和 Clarkson,2011[45];Gox和Wagenhofer,2009[46])。 还有学者就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信息不对称、股价暴跌风险、社会绩效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信息不对称与股价暴跌风险,提高社会绩效(Gholamrez和 Farzad,2013[47];Hu 等,2014[48];LaFond 和 Roychowdhury,2008[29];Rick 等,2014[49])。
管理层出于防御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机理,以及会计稳健性对真实盈余管理治理作用的机理,前文已阐述。管理层有防御动机,在会计稳健性约束下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机理,可以通过会计稳健性的契约观予以解释。契约观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契约效率,减少管理者自利行为。而自利动机是管理者防御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会计稳健性削弱了管理者防御动机,进而减少了管理者出于防御动机而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稳健性可以限制管理者机会主义报告行为。会计信息是企业相关利益方签订与履行契约的基础,通过对费用与负债的及时确认,对收入与资产的滞后确认,这种确认的不对称性,使得向下的稳健性偏差能够抵消管理者在呈报那些有助于契约履行的会计信息时可能存在向上的管理者偏差。第二,能够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支付行为。由于应计盈余操纵空间减小,管理层出于防御动机越来越倾向于真实盈余操纵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会计稳健性通过不高估企业资产与收益,不低估负债和损失,可有效限制对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支付行为,比如,在薪酬契约中,会计稳健性可以抵消管理者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行为而高估的企业净利润,从而减少了对管理者更多机会主义支付行为。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3。
H3:会计稳健性削弱了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以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剔除以下样本:1.由于与一般行业公司相比,金融行业的公司业务、商业模式与信息披露内容都比较特殊,对其进行剔除;2.由于ST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对其进行剔除;3.剔除缺失值样本。最终确定3 162个观察值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模型计算与统计分析。
由于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很多学者采用Basu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完全有效,直接套用Basu模型得出结论会产生偏差,本文借鉴Khan和Watts(2009)[50]的CSCORE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模型如下:
把公式(2)、(3)代入公式(1)得到公式(4)。
其中,EPSi,t表示每股收益;Pi,t-1表示期初股价;RETi,t表示剔除年市场回报率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个股回报率;Di,t为虚拟变量,当RETi,t<0 时取1,否则取 0;SIZEi,t表示公司规模;MBi,t表示市净率;LEVi,t表示资产负债率;εi,t为残差。 对模型(4)回归可得μ1-μ4,将其代入公式(3)求出CSCOREi,t即为度量会计稳健性的指标。
对于管理层防御度量,很多学者采用单一指标反映管理层防御程度,具有片面性。由于管理层防御涉及管理者深层次内心与想法,本文运用多维度变量构建衡量管理层防御的综合性指标,该值越大,管理层防御程度越高。以总经理作为管理层代表,其年龄、任期、学历、是否兼任董事长、是否外部兼职、是否持股是影响管理层防御的重要因素(张俊民等,2016[51])。本文对上述因素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取平均值,以此构建管理层防御指标(参见表1),在稳健性部分,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管理层防御指标进行检验。
表1 管理层防御指标的设计说明
续前表
真实盈余管理度量基于Roychowdhury(2006)[24]的研究方法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分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与费用操控,考虑到上市公司可能会同时运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构建了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性指标,参见公式(5):
其中,REMi,t表示真实盈余管理;AbCFOi,t、AbPRODi,t与AbDISCi,t分别表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与费用操控。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绝对值代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以AbsREMi,t表示,其值越大,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程度越大,反之,操纵程度越小。销售、生产和费用操控模型分别如下。
1.销售操控模型。
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sseti,t为期初总资产;Revi,t为营业收入;ΔRevi,t等于营业收入本期数减上期数,即营业收入差分;εi,t为残差;i为上市公司;t为年份。残差即为销售操控,以AbCFOi,t表示。
2.生产操控模型。
PRODi,t为生产成本,等于营业成本加存货差分,存货差分等于存货期末数减去期初数;ΔRevi,t-1为上期营业收入差分;其他变量含义同式(6)。残差即为生产操控,以AbPRODi,t表示。
3.费用操控模型。
DISCi,t为酌量性费用,等于管理费用加营业费用;Revi,t-1为上期营业收入; 其他变量含义同式(7)。 残差即为费用操控,以AbDISCi,t表示。
为了证明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会计稳健性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了回归模型,参见公式(9):
其中,因变量为AbsREM,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以式(5)变量REM绝对值表示;自变量为MNT,调节变量为CSCORE,MNT、CSCORE、MNT×CSCORE,分别表示管理层防御、会计稳健性以及两者交乘项;β1表示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β2表示会计稳健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β3表示会计稳健性的调节作用。 由于LNEM、REVG、TAT、DIV、INDE、LNBOR、LNTMT、OWNER、ZIND、LNAGE、LNINVE都是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因素,本文对其进行了控制,具体参见表2。
表2 会计稳健性、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变量说明
续前表
续前表
表3是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AbsREM均值为0.169,说明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在职消费、高额薪酬、帝国制造、稳定职位以及政治目标等,存在通过真实交易活动操纵盈余的行为,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4.060,说明公司之间真实盈余管理差异较明显。MNT_AV、MNT_PCF分别表示按均值与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管理层防御指标,MNT_AV均值为0.467,说明整体上市公司管理者防御水平较高;MNT_AV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管理者防御程度差异较大。CSCORE最小值为-0.154,最大值为0.146,说明总体上上市公司稳健性水平差异较低。从其他变量描述性统计看,基本上与以往学者研究一致,限于篇幅,不再予以详细阐述。
表3 描述性统计
表4是各变量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MNT_AV与MNT_PCF相关系数为 0.912,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采用均值计算的MNT指标与主成分分析计算的指标高度相关,可相互替代,因此,在稳健性部分,本文采用MNT_PCF替代MNT_AV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LNBOR与INDE相关系数为-0.524,LNEM与CSCORE相关系数为-0.468,除此之外,其他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0.4。此外,本文进行了VIF测试,变量最小VIF值为1.03,最大VIF值为1.84,平均VIF值为1.28,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MNT_AV、MNT_PCF与AbsREM回归系数分别为0.010、-0.002,不显著,这需要结合其他变量做进一步分析。CSCORE与AbsREM回归系数为-0.061,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提高了所有者激励管理者的边际成本,抑制了真实盈余管理水平。LNEM与AbsREM回归系数为0.074,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LNEM值越大,管理者更容易进行真实盈余管理。REVG与AbsREM回归系数为0.377,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REVG值越大,公司成长性越好,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不对称信息越多,管理者出于自利动机,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TAT与AbsREM回归系数0.223,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TAT值越大,资产周转率越好,管理者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OWNER与AbsREM回归系数0.079,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大股东并没有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反而与管理者串谋,共同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ZIND与AbsREM回归系数为0.069,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作用越弱,越不能抑制真实盈余管理。LNAGE与AbsREM回归系数为0.063,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年限越长,公司业务越复杂,管理者越容易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表4 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为了证明假设1、2、3,本文对会计稳健性、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参见表5。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4)的R-squared值都在0.2以上,说明各变量对真实盈余管理解释力达到了20%以上,解释力较强,并且随着自变量的逐渐加入,R-squared值逐渐加大,模型解释力越强。 从模型(2)、(4)看:MNT_AV与AbsREM的回归系数为0.031、0.029,分别在0.05与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了管理者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干预会计信息的生成,从而获取高额薪酬、在职享受、稳定职位,管理者具有通过盈余管理进行防御的动机,这恰好证明本文假设1。从模型(3)、(4)看:CSCORE与AbsREM的回归系数为-0.570、-0.550,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其对于费用和负债的及时确认能够抵消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提高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这恰好证明了本文假设2。从模型(4)看:MNT×CSCORE与AbsREM的回归系数为-0.916,在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契约效率,减少管理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防御的自利行为,这恰好证明了本文假设3。
从控制变量看:模型(3)、(4)中LNEM与AbsREM的回归系数都为-0.010,在0.05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与单变量分析结论相反,可能是在上述分析中,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出现偏差,说明LNEM值越大,表示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引起外界关注,因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造成负向影响会更大。 模型(1)~模型(4)中REVG、TAT与AbsREM的回归系数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成长性好、资产周转率高,更有可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避免业绩下滑。在模型(1)~模型(4)中OWNER与AbsRE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97、0.099、0.082、0.086,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了大股东并不能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反而与管理者合谋,通过真实盈余管理,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在模型(1)~模型(4)中LNAGE与AbsRE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6、0.027、0.028、0.029,在 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上市年限越长,发展越成熟,业务更加复杂,代理问题越严重,管理者越有可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
表5 会计稳健性、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回归分析
续前表
为了进一步证明会计稳健性、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会计稳健性水平按照均值划分为两组:低会计稳健性水平与高会计稳健性水平,分别分析不同会计稳健性水平下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参见图1。可看出:对于低会计稳健性水平样本,随着管理层防御水平的提高,真实盈余管理也随之提高,说明会计稳健性较低时,并不能发挥治理作用,抑制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对于高会计稳健性水平样本,随着管理层防御水平的提高,真实盈余管理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抑制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这进一步证明本文假设3是正确的。
图1 不同稳健性水平下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为了证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用MNT_PCF指标替代MNT_AV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参见表6,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4)的R-squared值都在0.2以上,说明各变量对真实盈余管理解释力达到了20%以上,解释力较强,并且随着自变量的逐渐加入,R-squared值逐渐加大,模型解释力增强。 在模型(2)、(4)中,MNT_PCF与AbsREM的回归系数都是0.008,在0.0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管理层防御能够导致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与假设 1相符。在模型 (3)、(4)中,CSCORE与AbsRE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70、-0.567,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这与假设2相符。在模型(4)中MNT×CSCORE与AbsREM的回归系数为-0.264,在0.05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削弱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与假设3相符。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看,基本与上文的研究结论相符。
表6 会计稳健性、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回归分析
续前表
本文将会计稳健性按照均值分为两组样本:低会计稳健性水平与高会计稳健性水平,分别分析不同会计稳健性水平下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参见图2。对于低会计稳健性水平样本,随着管理层防御提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也逐渐上升;对于高会计稳健性水平样本,随着管理层防御提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上升不明显,这进一步说明了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削弱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这与假设3相符。
图2 不同稳健性水平下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随着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理固守职位所衍生的管理者防御问题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本文对管理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防御的动机以及会计稳健性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会干预会计盈余信息生成与报告过程,提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会计稳健性提高了股东激励管理者的边际成本,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提高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契约效率,削弱了管理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防御的行为。
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研究可为政策相关部门提供方向性指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监管部门应当提高对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第二,应当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资本的混合运作,有利于国有企业引进民营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第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结合我国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环境特点的会计稳健性准则与制度,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治理作用,促进企业绩效改善与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