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德育工作,预防校园欺凌

2019-06-12 11:47孔令仓赵贤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德育

孔令仓 赵贤松

【摘 要】 近几年,媒体会经常报道一些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事件的经过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带有暴力倾向的事件无疑已经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当然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作为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 德育;预防;校园欺凌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屡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事件的经过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带有暴力倾向的事件无疑已经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当然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庭、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北欧,挪威的奥维斯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期反复地欺负一个或多个学生。英国政府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在校园里发生的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但是对于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偶然事件也可看作欺凌行为。台湾学者陈慈幸把校园欺凌定义为:在校园内,为达到特定不法行为的犯罪意图,以强迫威胁为手段,压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图,而针对学生、老师、学校以及校外侵入者之间所发生的暴行、破坏以及侵害生命、身体、财产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佟丽华认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的针对学生身体或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校园欺凌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间接欺凌则是通过中介来达到欺凌的目的,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二、预防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校园欺凌会造成被欺凌学生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欺凌袭击,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由于受到欺凌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由于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校园中的欺凌事件不断发生而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就会歪曲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破坏他们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正确信仰。在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在他们的精神上造成一种压抑感。而欺凌者在欺凌别人的过程中,心理逐渐发生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很好手段,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以欺负他人为骄傲,长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一定要将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受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

从国内外发生的众多校园欺凌事件来看,笔者以为,造成这些事件频发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失守、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法律惩罚力度不够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轻视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 学习好就一切都好, 因此,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 教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无形中纵容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那些学习成绩后进的同学,即使道德表现优良,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尊重,缺乏自信心、于是便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也是很多学生日后产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教师们常常认为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不是好东西”,甚至反过来责备受害者。

其次,学校缺乏相应的预防及惩戒机制。当前,很多学校还没有成熟的校园欺凌预防及惩戒机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教师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常常将校园欺凌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视为一般,往往只是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简单惩罚,难以对校园欺凌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从而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此外,学校法制教育缺失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目前, 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作为欺凌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被欺凌者, 当遭遇欺凌时,他们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当代的孩子们,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也关系着中华民族是否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探索并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素质来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预防校园欺凌

“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的选择环境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良德育环境。就拿校园环境来说吧,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良好心理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陶冶思想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学校在校园走道两旁、楼梯转角或室内走廊中等地方,布置名人圖像、格言警句、师生艺术作品等,还可以根据教育要求布置“阅报栏”、“知识栏”、“光荣栏”以及黑板报,在校园图书角里放置一些有关健康教育的书籍。总之,要努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能给师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学生每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的心理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进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预防校园欺凌

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指出: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上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课之外的其它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所以,作为立德树人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

上语文课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等进行保护弱小、不欺凌别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数学课时,教学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进行简单的班级调查,统计班级受过欺负学生的数量,告诉学生人们不喜欢那些欺负别人的同学;上音乐课,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如欣赏《好朋友》等,培养学生友好相处,不相互欺凌;上心理健康课时,结合实际情况,用PPT、视频等直观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让他们明白欺凌别人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被欺凌人也要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外,笔者以为,学校在评价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时,不能全以成绩论英雄,除了看这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看他有没有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落到实处。

(三)多方搭建德育活动平台,预防校园欺凌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和交往是德育最好的平台。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总有渴望了解的心情,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学校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

1.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校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对学生德育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与高度出发,就校园欺凌的话题,结合社会的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事情更有意义。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形成正确心理的目的。

2.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形势,组织开展“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远离校园欺凌签名”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对学生进行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教育,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六·一”联欢文娱活动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应变能力。

3. “国旗下讲话”活动,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佳,刘芳. 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1).

[2] 徐娜娜,沈貴鹏. 校园欺凌的现代德育反思[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

[3] 刘峰,张倩. 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 好家长,2017(11).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预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