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福荣
【摘 要】 任何新事物对社会的影响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网络,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为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青少年;思想道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手机、电视、电脑等等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联通、电信、移动等公司的服务不断加强,连云南这样一个多山区、多民族的省份,也享受着与北上广几乎一样便捷的互联网服务。网络,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为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
一、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前,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文化五彩缤纷,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空前发达,其中参杂不少不健康的东西,这对于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讲,是极大的诱惑和严峻的考验。
(二)学校教育不全对青少年的影响
受家长、社会对好学校“唯分数论”评价标准的影响,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能很好地在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有些教师对“双差生”缺乏关心、耐心和信心,有的甚至放任不管。就整体上来说,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不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帮扶不到位。
(三)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的影响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一味纵容溺爱,创新和实践能力缺失。使他们形成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致使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农村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家长无力承担教育责任,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四)青少年自身不足带来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转变的特殊时期。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改善,青少年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极易引起思想迷失和行为失范,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由于中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被带到了校园里。
二、受各种不良影响青少年的不良表现及危害
(一)少数青少年无节制上网危害身心健康
上网,是现代人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手段之一。青少年人往往自制力不强,无节制上网,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一些色情、暴力、邪教或反动网站严重毒害青少年,致使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有的在网吧结交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受其影响逐渐走向犯罪。
(二)少数青少年辍学危害在校青少年和社会
初中辍学生初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工长期游荡在社会上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凭借他们对在校学生熟悉和了解的优势,对曾经的学弟学妹,以各种方法和手段,要么威逼、煽动他们退学,要么引诱她们恋爱。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15-17岁的未成年人,这部分人离校后,长期处于“三不管”(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了、社会管不到)状态,盗窃、抢劫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隐患。
(三)少数青少年被家长过分溺爱危害教育和社会
孩子送到学校,管理责任全部交给老师。因为违纪被老师批评,少数家长的反应不是配合老师弄清事情经过,共同教育孩子,而是认为老师跟自己过不去,对孩子过于苛刻。于是,家长闹到学校。由于管理的需要,学校领导往往责成老师向家长道歉,老师一肚子委屈。结果是,老师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该管的也不敢管,家长洋洋得意,学生趾高气扬。
(四)少数青少年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严重违纪
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除加大学校硬件投入,也加大了生均教育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餐补助等等的投入,这些应该是给农村贫困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减轻农村家庭供子女上学经济压力问题的惠民政策,应该收到的效果是学生发奋读书,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可现实是,学生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愿意好好学习,少数学生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每天给的零花钱恐怕比普通农户一年的人平均日收入还多。可是,买零食的钱比吃饭还多,少数学生把营养餐(鸡蛋、牛奶)当作打闹的工具,令人心痛。有的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竟然回嘴说,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有的甚至殴打老师。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在校青少年养成教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又是长知识,既是叛逆又是可塑期。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展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课题。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新事物的出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就否定新事物,要从学生整体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和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用正能量抵制不良影响,减少危害。
(二)加强普法和家庭教育有效遏制违法犯罪
一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周边环境净化。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法制讲座,中小学开始法治教育课。三是加强家长学法、守法教育。四是加大《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的宣传力度。五是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切实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三)切实加强对城乡网吧的管理
一是加大管理力度,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公安、执法、工商、通讯等部门,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综合执法。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堅决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四是对提供网络服务的中国网通、中国电信、铁通,按照规定,严格服务内容、严格控制时间。五是加强网络场所的安全管理。六是加大网吧管理法津法规的宣传,在社会上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
(四)强化对辍学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
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建立未升学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跟踪管理制度。一是由教育局建立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档案,将他们的姓名、年龄、居住地、毕业后的去向等详细资料进行统计,并协调公安、村(居)委会经常与家长、本人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一旦发现不良苗头,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施劳动培训。三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社区组织的作用,吸引和凝聚未成年人,提高就业本领,帮助其就业。
(五)加强对电视剧、网络、广告的监管
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减少过于粗俗、低级、下流的剧情、游戏和广告对青少年危害。
(六)加强青春期健康教育和禁毒教育
随着大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出现,不少留守女童出现生理初潮时不知所措,这已经不再是玩笑。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不要再谈性色变。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女生,应该接受青春期教育,内容可以从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青春期身体和生理变化、如何应对以及如何保护等,初中以上女生则应该从青春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以及如何防范性侵。中国不同于外国,在中国广大农村,谈性色变或者教育孩子无从启齿是父母的共性。有的学校生理卫生教师,一到青春期教育这一课,一般都是让学生自习。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更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性诱惑,从而失去防范,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有的女孩不懂得保护自己,同时就不懂得自尊、自重、自爱。
禁毒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为重要。在一些地区毒品泛滥,青少年更容易成为侵害对象。一旦染毒,将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敬业乐教教育
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具有早熟、叛逆、敢想敢干等等特点,教师普遍反映现代的学生比起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难教。表现出一是缺乏感恩之心。教师辛辛苦苦的付出,被当作是应该。父母的苦口婆心被当作是啰嗦。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七八十年代,教师带领学生劳动建校,小伤小痛在所难免,可学生和家长从来不来闹。可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学生和家长,仿佛“法律意识”一下增强,继医闹后,校闹已近上升到几乎可怕的局面。为了安全,校长如履薄冰,教师战战兢兢。春游、东游免谈;劳动体验,自己看着办。学生打闹,说说吧,又怕惹祸上身。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者失去了教育的责任,受教育者失去了应有的保护,如何了得。新时代的学生具有新的特点,教师队伍也必须具有应对的方法,不能因噎废食。
任何新事物对社会的影响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无限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考题,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眼前的新课题。只有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全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对思想有不良倾向的学生,要认真、主动开展心理疏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把新媒体和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刘怀光,赵昆鹏. 当代媒体文化与青少年[M]. 上海:中西书局,2011.
[2] 孙喆,彭衍.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 新作文(教研),2018(1).
[3] 王磊,羅恒. 基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道德素养培育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