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重要。在本文中,笔者谈谈教材使用的几个观点。
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和思想方法之间的联系,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材间的衔接,发展教材的拓展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节的内容是《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材的教学建议指出:“数学语言的学习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语言及其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几何学习的难点不仅仅在于演绎推理,而且在于教学语言三种形式的转换。而该版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是对《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的进一步学习与巩固。在本章中,学生应完成在已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从自然文字语言过渡到数学符号语言的严谨证明。因此,笔者建议从七年级学生接触初中数学开始,就可以对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和书写做出一定的要求。如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中。
如图,AB∥CD,如果∠1=∠2,那么EF与AB平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因为∠1=∠2,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EF∥CD,
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所以EF椅AB.
本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解答:
解:疫∠1=∠2,
亦EF椅CD,
疫AB椅CD,
亦EF椅AB.
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第四章《三角形》中《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这一内容中,便可以更好地体会与适应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同时,也为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学习做好铺垫,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证明书写进行阶段性巩固。在缓解本学期数学教学内容多的同时,又为初中数学规范的几何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九年级下学期最后一节课《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公式》中,将这一节课的情境创设改成探索学校篮球场线段长度计算问题来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课前欣赏PPT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几何图形与我们现在的数学学习有关。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吗?
我们可以它转化成几何图形,那么如何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求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
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如何计算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的数学活动中,大家在课堂中围绕该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对学习数学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新授课时对知识都能理解,但在解题中如何灵活运用是一大问题。往往对于较难一点的例题,学生不知所措。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情,将教学问题分解,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打折销售》教材引入为例。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在这一问题中,如果单纯抛出最后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但是教材设置了“想一想”环节:
设每件服装的成本x元,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量吗?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每件服装标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解方程,得x=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________元。
将一个问题分解,层层铺垫,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中都能有所收获。参考教材这一范例,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设置不同问题。
这样,既可以保证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灵活运用的学习经历,使后进生也有数学学习的收获和成功的体验。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利用课堂练习来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在北师大版本教材中,每个学期都有数与式的计算教学板块。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掌握较好。基础计算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掌握的内容,扎实的计算功底也是完成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教材后的习题,并不一定都要布置成家庭作业。对于需要掌握的计算部分,可以利用习题题目,在课堂最后五分钟完成课堂小测。另外,教师可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水平,从中挑出部分或全部题目进行当堂小测。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本教材,又实现了课堂阶段性的有效弹性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背景、学生学情,积极开发,有效地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有趣而又有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