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伟
本文从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解读开始分析当下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问题的分析和对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美术课程《人像素描》的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人文情怀、学科知识及职业能力四个维度来解读并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课程目标从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发展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后来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又发展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目标1.0版本、2.0版本和3.0版本。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基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適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具体到美术学科中,其核心素养分别为:视觉形象、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及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适应于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可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美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已从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发展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培养目标的诉求。狭义意义上的美术课程目标必然受到美术核心素养总目标的约束而体现出多维性。课程体系的结构与标准往往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方向、层次、目标等一系列内容,每门课程又往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来进行教学,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作为多维能力形成的美术课程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知识(学科知识与技能)结构与能力(教学知识与技能)结构,以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立足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以课程目标多维性为导向来探究多维教学实践实施路径。
以某高校的《人像素描》课程为例,其课程目标表述为:“设置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物头像比例、结构、透视及五官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造型训练,为以后的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打下坚固基础;历史上很多优秀的素描肖像作品不仅作为创作草图,更具备了很高的独立的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和练习素描头像的造型能促使学习者对有关艺术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使之在提高技法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造型意识并能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在绘画成长的过程中健全发展”。我们发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涉及到了知识、技能、表现、实践、审美培养及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类似的课程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摆设,迷恋技术与技法的练习而导致单维度的片面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1.过分强调绘画技巧训练,缺少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与关联,忽视审美意识的培养,轻视理论教学与文化涵养;2.轻视学科教学法的创新应用,使教学缺少生机,削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形成;3.缺乏一套科学的完整课程知识结构,琐碎的课堂练习,费时费力反而收效甚微。凡此种种,并没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实际出发,也背离了课程目标要求,难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每门课程往往以课程目标为标准来进行教学,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过程,本文以《人像素描》为例,以课程目标的要求为导向,从教学方法、人文情怀、学科知识及职业能力四个维度作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以达到合目的性的良好教学效果。
美术是一门重体验和实践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提高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一些实际的困难,如面对模特没感觉,人像结构问题、重点部位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问题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结局问题,以更好地掌握造型规律,提升表现能力。总之,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的应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以下内容为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总结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表述:
1.1 链式教学法,链式教学强调“教案”重要性,教师以教案的形式归纳出每章节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框架,这不仅符合认知主义中“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科学理论,也有助于教员授课和学生分阶段进行笔记形成课程框架的知识结构。在《人像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素描人像课本身的课程知识内容的框架结构还要注重与之前课程如《解剖与透视》、《素描石膏像》等课程的联系并形成链接,基于这种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使所授课程内容环环相扣,有助于是学生形成学习迁移,从而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头像理论知识→头像写生练习→造型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提高”的链接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入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链式学习方法。
1.2 随机进入教学法,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成效对学生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恰好解决的就是重点或关键知识点的强化理解和灵活应用问题,即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多次进行同一内容的学习。如在《素描头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人像结构表现的更准确、更到位,首先是利用课件对人物结构进行一个图文并茂的全面展示,加深学生对人头结构知识的印象,其次是在人像写生中根据模特特征进行人像结构的分析和表现,另外还有利用示范图(同一个人像的解剖结构图与素描完成作品进行并置),通过这三种不同情境、不同方式对同一重点、难点问题的进入,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并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深度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1.3 感悟法,在以往的人像写生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地照抄模特色调或者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刻画中而忽略整体,画面形象缺少鲜活感等。感悟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动笔写生练习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写生对象以专业的眼光进行整体观察和体悟,把握好人像整体与局部关系(色调关系、虚实关系等),并对人物对象的生理特征、神情特点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找到表现的兴趣点结合自己的造型方法进行写生练习,这样才能使写生练习过程中对模特保持一整新鲜感和表现上的冲动,从而在表现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并使自己的画面更加的生动、传神。
1.4 阶段性逐步递进法,在以往教学中同样会出现一些不太理想的现象,如课堂写生练习缺少针对性,缺少层次的设计,导致学生在写生时缺少目的性导致只追求作品的深入性和完整性,但进行长时间的练习仍然感到收效甚微。阶段性逐步递进法就是针对该问题把课程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练习,如短时间素描人像练习与长时间素描人像练习的结合,结构画法与明暗画法练习的结合。短时间素描练习利于学生抓住模特的大形体特征的基础上注重画面整体感和概括能力的练成,结构画法则针对人头像的体块结构分析及骨骼、肌肉等一些解剖结构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线条的形式进行表现。通过由单元到整体、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递进练习往往使学生技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所谓的人文知识就是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那些关于意义问题的知识,如历史、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知识,所以艺术学科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美术教师所从事教学便有人文教学的特点。美术作品天生就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这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来看,其中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便属于人文教学所具备的功能,因此进行美术学科人文教育不仅符合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也符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仅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准,同时闪耀着积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和正直高尚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便是这一典型代表,其画面内容、题材、笔墨技法、题跋、落款等相关因素无不把人文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美术创作往往也是艺术家表达自己高尚情感和追寻生命意义的直接手段。因此,作为艺术学习者通过欣赏优秀作品便能使自己受到熏陶,进而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作为艺术学习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作为普通大众也可以从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中了解到其描述内容和相关背景的文化内容以开阔文化视野并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其传达出的人文精神而受浸染建立和谐健康的人生态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名作进行赏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及相关技法的理解。如在《素描人像》教学中把拉斐尔代表作品《西斯廷圣母》作为分析对象,在作品中除了画面的本体性语言分析,如画面中不同人物的表情语言传达,圣母、教皇及修女三个人物关系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关系等,我们还应该去了解画面中对圣母形象的的刻画所表现出来的俊秀、美丽、温柔的充满母性的圣母形象,及她那把自己的心爱的儿子献给人世的带有牺牲精神的人文思想。如果时间允许,拉斐尔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与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相关联,使学生充分理解其广阔的美术文化背景。
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应该以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己任,不断丰富和扩充自己的文化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培育美术人才,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我国傳统教育中就强调人的多方面的修养的重要性,先秦时期讲究“诗书礼乐以造士”(《札记》),“孔子以六艺教人”(《史记》),到宋代更是出现了专门培训画家机构“画学”,要求学画者除了学习绘画技巧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释名”等课程。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到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技术的要求和对效率的追逐促成大批的专业化的人才需求,体现在教育中就是注重“专才”的培养而忽视“通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如人性的价值扭曲、生活无意义感等进而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那么,避免这种弊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一定专长基础上的“通才”,就变成了教育的面临的问题,也是新时代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加强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以便更好的架构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使命。
基于美术学科知识反哺教学的实践: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开始摒弃现代主义一向主张的对形式的追求,对抽象风格的迷恋,逐渐转向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联系,随之作品中就又有了形象的回归,画面风格也呈现多元化风格,对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不拘一格。如基辅的作品中运用手绘、实物拼贴等手法并应用铅、盐、头发等作为构成画面的物质材料来表现作品,使画面呈现出了历史、宗教、文化等相关的议题。基于这样的美术史知识的认识反哺到教学中,可以重新构架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对素描造型突破传统的只注重明暗、结构等的片面认识,提升到对素描绘画语言、表现材质、表达方式等维度的思考。除了人物造型,还有重视对形式语言的关注,对材料在画面中的应用等,这些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拓展了美术表现思维,也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觉的敏感性,进而敞开对人生的理解。这种对美术历史知识把握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多种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仅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一方面,但要保证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还需具备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只有同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教师职业能力两方面的素养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调高课堂效率,达到课程教学要求。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学就应该在充分了解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美术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理论,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一门专门教学法。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立足于美术学科特点,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的构建,专业理论知识如美术史、艺术概论及绘画等学科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美术教学论,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相关于教育的一些内容。2、提升工作实践能力。工作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如课堂组织、教案编写、教材研究、教学调控、辅导学生等内容,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实现教师教师个体工作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强化美术技能。美术技能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如美术创作技能、美术造型技能、美术欣赏技能等。美术技能是美术教师从教之根、立身之本,作为美术教师具备扎实的美术技能,做到术业有专攻,不仅能有效地带动教学,对学生的艺术实践也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