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谋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时刻将生活需求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便是所谓的数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从多种渠道,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这一学科,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最终也将服务于社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素养呢?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学习自制能力不足,因此,要想做好小学数学,首先必須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数学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完乘法以后,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春天到了,我们马上就要组织学生们去春游了,咱们班一共有30名同学,每个人需准备1个面包、1瓶饮料、1盒饼干、1个苹果,其价格分别为面包3元,饮料2元,饼干5元,苹果1元,那么,准备好这些春游的食品,一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如此,学生便会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通过数学活动不断的增强自信,所学到的知识立刻就可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改变了以往概念性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对每一个课时都要精心设计,将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融入数学的大课堂。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时,教材呈现的主题是一个长方形的操场,为了更好的将生活实际融入起来,我就将同学们集合起来,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让他们围绕操场跑了一圈,然后又把他们带到学校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上跑一圈。跑完之后将他们带回教室,问了他们第一个问题:你们觉着操场和水池哪一个距离比较长?于是同学们便开始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有说操场长,有说水池长,那么究竟是谁的对呢?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从而便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节课的重点,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讲教材主题稍作改变,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最终又服务于实践。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数学化、抽象化了的生活模型。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让学生去探索这一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但是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更准确的认识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年龄,男生的平均年龄,女生的平均年龄,然后试着说出这三组数据之间有何联系。与以往问题不同,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先经过调查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计算、观察数据之间的特征,然后在画出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如此,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参与,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更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素养,它的形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形成。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包含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观念等等。总之,我们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时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并不想想象中的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而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用处所在,进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县北景镇平方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