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高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仍然需要与时俱进的、符合现实国情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鉴于此,不断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行动需要思想的引领,不断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我们应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关论述,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以比较简明扼要的提炼,并分析其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在认识论上,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此同时,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于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条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包括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其次,在方法论上,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要结合实际运用它;要认识、继承和发展它。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四个自信”;要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發展道路。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045-05
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充分发挥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鉴于此,我们仍然有必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马克思主义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观,顾名思义,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看法。它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其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看法;其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是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看法。这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认识是行为的先导。人们如果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进而也就不会产生对其的科学对待;另一方面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会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具体而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会促使人们产生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进而使人们在这一客观需要的驱使下,采取有效的行动去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而正确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终究是为了科学地对待它。假设不存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目的,那么对它的正确认识这一行为的价值也不复存在。除此以外,实践也可以推动认识的发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过来推动对它的认识。总而言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为科学对待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条件,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给正确认识它也提供了行动目的和实践动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观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缺一不可的。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浅析
在上述对马克思主义观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和总结。具体而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认识。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第六部分中,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382此处,邓小平所说的“科学”二字并不等同于今天人们常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那个“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科学”是指对某一领域具体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总之,它们都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然而,马克思主义则属于哲学的范畴。此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要是指它的性质,其真实意思应等同于真理。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他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体现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体现在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总之,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
2.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看法。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第五部分中,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382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详细分析过“实事求是”的含义。他明确指出,要从各地自身以及外部的实际情况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478。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意味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实践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回顾党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各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斗争过程中成长和成熟的。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毛泽东思想基本精神的继承;另一方面在当时也有利于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同时,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还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真理的标准问题。具体而言,其内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方面我们可以以对客观实际所固有之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在实践中通过实践的进程和效果反过来检验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这些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此外,实事求是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2)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条件之一。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一文中,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他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364-365。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实现条件的理解。由于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而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相对于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而言,其力量还十分弱小。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革命成功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巩固和保卫革命成果,防止资本主义的渗透、进攻乃至颠覆,并以此为根本的政治保障来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进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从而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和夯实基础。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而做出的。当时国内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为了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在于无产阶级专政。总之,邓小平的这一观点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3)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之一。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在此仅举一处予以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產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鉴于这一分析,他紧接着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63基于以上论述,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包括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体现了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目标和关注重点的认识。他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分配方式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既然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那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客观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确很注重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发展生产力理所应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和基本目标。
(4)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作用。在党的十二大讲话中,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1]63。既然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那么它就能指导我们党的行动。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我们党的行动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由此可见,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作用就是对实践的指导。这也正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征之一就在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作为锐利的思想武器,能够有效地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进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和无产阶级自身。
(二)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邓小平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1.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的很多文章中也都有体现,在此也仅举一例予以说明。在《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这篇文章中,他指出:“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1]95。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邓小平主张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结合实际,一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但是,它只是一种方法,而非教条和标准答案。因此,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时必须要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此外,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真理又具有对实践的指导性,所以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展现出来,换言之,充分发挥它指导实践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反过来也可以验证其真理性和实用性。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那就是要结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让这些理论成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全新、独特的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促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就。
2.要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文中,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都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1]291。由此可见,邓小平主张运用这种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想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随着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追随者,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看成一堆仅仅存在于经典著作之中不允许作任何革新和发展的僵化教条,而必须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会真正地永不过时,才能不断地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有效指导,从而成为真正可靠的理论武器。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那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去与时俱进,全面深入地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推动形成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全新的、独特的、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永葆生机活力和真理性,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指导。
三、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现状、趋势和需要而言,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它具有科学性。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最新载体和现实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我们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而言,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其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活力;其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10。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中华民族迈入了“强起来”的历史阶段,还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进潮流,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达到现代化的新路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条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道路,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参考范式,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先进典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广泛的世界性意义。因此,我们有充分的依据和实力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二)要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而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在于实事求是。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社会现实条件,我们仍然需要一如既往、毫不动摇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正确认识我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三个没有变”: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今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都没有变[3]11-12。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还是要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此外,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不断结合新的世界局势、国内条件和中国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形成适合实践需要和实际国情、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自提出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地指引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奇迹般的卓越成就,由此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这是一个全局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党和国家以推动经济社会继续发展为基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3]11-12。与此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归根到底并没有因为这一新变化的发生而改变。因此,在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将来有朝一日实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崇高目标而矢志不渝地持续奋斗[3]12,同时在奋斗过程中更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理论特征在于实践性,最鲜明的理论旨趣在于改造世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于与时俱进,最突出的理论作用在于指导实践。此处的“实践”,并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而是特指建设社会主义进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取得革命、建设卓越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在革命年代,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首先仍然需要满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充分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而要满足这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形成适应中国现实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充分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仍然需要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包含两个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环节: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有效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为现实基础和发展动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到理论层面,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生成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理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于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3]26。同时,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为现实基础和发展动力,不断取得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这个世纪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3]26-27,同时运用这些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充分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加卓越、丰硕的新成绩,进而逐步推动民族复兴之宏伟目标的实现。
(五)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包括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具体实现模式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包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内容: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其中,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题中之意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可见,人民民主专政内在地包含了人民当家做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正是人民当家做主。除此以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之间的统一也是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所具有的一个独特优势。这一优势也是党领导人民根据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实际国情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践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3]36。遵循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龙头,统筹实施党的各方面建设,持续推动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3]26。二是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协同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20-21。三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3]22。四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协调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22。
四、结语
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有一套自己别具一格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在认识论上,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此同时,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于实事求是;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条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包括发展生产力;其四,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其次,在方法论上,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结合实际运用它;其二,要认识、继承和发展它。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四个自信”;其二,要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三,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其四,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然需要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有效的指导。从这个现实考虑出发,不断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首要和基本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条件就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正是由于这一个原因,我们仍然有必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持续生成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让其充分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不断促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