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达 吕小端 孙杨
[摘要]水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水文化研究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已成为新的“热点”。水与城市、社会、民族、国家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在利用水、改造水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将水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源泉处理好。只有实现人与水的和谐,才能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穿城而过的松花江使哈尔滨拥有了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内是为数不多的,这是哈尔滨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条件和基础。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然而如何迅速改变这种现状却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因此,哈尔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水文化这一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水文化的力量,不断凝聚文化理念、城市精神,引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建设;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111-04
哈尔滨依偎在松花江两岸而建,松花江自西南蜿蜒穿过城区流向东北。整个城区属丘陵与平原河流相间地形,南岸阶地明显、北岸地势平坦,地貌属堆积和剥蚀堆积类型的内河切割松花江阶地和漫滩地。上游右岸的双城界至运粮河口与左岸的四方台乡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及漫滩地有明显的陡坎分界,是人工控制为主的江道形态。松花江公路大桥以上江漫滩宽 3km~ 6km;松花江公路大桥至阿什河口段江漫滩宽 1km~3km;阿什河口段以下宽8km 以上。河漫滩地形平坦,高程在115m~122m。多年的历史演进,积淀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遗产,其寒地水乡的独特品位和形态,不仅是奇特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整个哈尔滨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水文化建设,以此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生态文化,突出特色文化,提升哈尔滨品位和形象,进而形成区域软实力,促进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水文化精神
加強哈尔滨水文化建设,首先应在现有滨水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水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功能得以延展和升华。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漫长的与水互动的历史过程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可以说,水哺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文化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过去,而且将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制定了《21世纪行动议程》,将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水与文化多样性”研究项目,从政府间组织的国际层面上加强对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在更深层次上对人类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新的水文化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母亲,人体70%多的体重是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崇拜水、认识水、利用水、学习水的历史,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总是与水有着紧密的关系;当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关系,人们便有了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水等诸多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因而水文化是人类在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过程中,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创造,进而使环境改造和自身改造达到相和谐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产物。在复杂庞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水文化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子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生产生活系统、环境系统无不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了许多特质文化,其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结构复杂。就整体结构而言,可分为水的物质文化体系和精神文化系统,或外在文化体系和深层文化体系。
有人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河岸上的故事。从蒙昧时代起,人类就依水而居,诸多石器时代的遗址无不分布在河流的二级台地上。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不论是首都还是大邑,都位于河流的沿岸。同样,“水”是华夏文化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启迪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先贤们正是对“水”的观察、沉思,启迪了哲学认知和思维,培养树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主要有:
一是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水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善利”意味着奉献,“不争”即为无私,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石。大禹治水就是奉献精神的典型,哈尔滨1957年、1998年的松花江抗洪斗争中广大军民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视死如归,就是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的真实体现。二是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无形柔弱的物质了,但它却无坚不摧。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奔腾不息,顽强奋斗,一往无前,勇往精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卓越体现。三是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 “上善”就是以水象征最善良、最美好、最具有高尚品德。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地表述为七种美德(“七善”),以水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以水为师”,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春秋》:“浮天载地者,水也”;水具有包容的博大胸怀,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使其丰富多彩。尤其是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华民族不是采取简单的抵制和全盘否定,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和理智的目光进行了有选择、有批判地接纳和吸收,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灵与肉、血与火、笔与剑的全面碰撞中开始了扬弃与蜕变的新历程。五是冰清玉洁的廉洁精神。人廉则水清,历史上人们总是用水的透明和冰的晶莹来形容人的廉洁清正和光明磊落的品德和情操。唐代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至今日仍广为传颂,在当今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冰清玉洁的廉洁精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六是平之如水的公正精神。 孔子说:“水至量心平,似正”《吕氏春秋·贵公》中说:“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强调“公”与“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只有公平、公道、公正、正义,才能天下太平。进而又引申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被普遍认同的尊重民情民意的政治理念,古往今来如何像水一样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已是考量一代代政治家理政智慧和治国能力的基本范式,并展示了华夏水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水启迪了中国古人的哲思,浇灌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孕育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因此,哈尔滨水文化建设应该继承和坚守中国传统水文化的核心理念,努力在使环境改造和自身改造相和谐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产物。
二、哈尔滨水文化资源与本质特征
加强哈尔滨文化建设,必须要抓好“寒地水乡”独具的水文化资源潜质和品位的发掘,在此基础上才能全面展现具有哈尔滨特有的精神风貌,构建起具有鲜明“水”特征的文化形态。
河流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水文化的集中体现。哈尔滨是依托松花江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随着多年的历史演进,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历史印痕和追忆空间。作为哈尔滨的“水”,其本身不仅体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液态水,而且要格外重视非常态化水,即固态的冰、雪、雾。依据这个大的水文化概念我们哈尔滨地区的水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深远的松花江流域历史文化。松北区毗邻辽代皇室春夏“捺钵”区域,又是大金王朝的近畿之地,至少在辽金时期已经出现众多的大型聚落(如后城古城遗址和裕丰古城遗址),其后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宝贵的历史遗存众多。历代先民在这里依托松花江生产生活开发建设,不仅吸收继承了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而且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雄浑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也是哈尔滨最凝重的文化实体。二是风光旖旎的水景文化。水与周边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水景观文化的基础。浩荡的松花江水给予两岸景观以灵气和活力,景观给予松花江以生态和靓丽。一直以来,哈尔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市民休闲、娱乐、运动、旅游等亲水需求,沿松花江建设了较为系统和谐的沿江公园、广场、绿地、码头和众多亭台楼榭,并在沿江景观中有机地融入地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使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三是风格迥异的外来文化。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建设,以俄罗斯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大量而迅速地进入哈尔滨。这一地区的外来文化,一方面是主要以体现近代工业技术的现代水利工程文化,如闸、坝、桥和船政水运文化,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承载着独特迥异的历史文化,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水文化中的精品。另一方面则是依托松花江旖旎风光,由俄罗斯侨民开创并流传至今的独特的“三野”郊游文化。20世纪初开始,俄罗斯侨民在太阳岛为中心的江北纷纷开辟浴场、修建别墅,在这里“野游、野餐、野浴”。这些异国情调的生活习俗,逐渐成为江北沿岸乃至整个哈尔滨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哈尔滨的“三野”风情,这些习俗和风情至今仍留存在许多哈尔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四是原生质朴的湿地文化。由于长期受松花江江水洪泛侵蚀及河沙堆积,形成了大面积漫滩、湿地、蝶形洼地以及江中弧岛、河中沙洲,形成了泛洪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绿肺”,为城市提供了新鮮的空气和氧源。松花江北岸行洪区湿地生态系统是哈尔滨重要的自然景观,既保持着独立的自然属性,又与城市融为一体,对调节城区气候、净化空气、保持物种多样性、延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同时这片湿地是行洪区,对调节松花江水量、净化水质、减轻洪灾危害、维持哈尔滨地下水位和保护哈尔滨南岸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五是享誉世界的冰雪文化。哈尔滨自来有冰城的美誉,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资源和开展冰雪活动的独特人文传统,不仅是我国冰雪文化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享誉中外的冰雪艺术之乡。1963年2月7日哈尔滨市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市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赋予冰雪以艺术生命,谱写了我国冰雪文化新篇章。1985年1月哈尔滨市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节,增加了冰雪艺术、冰雪运动、冰雪商贸等活动内容,标志着我国冰雪旅游活动进入了全新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现在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是我国冰雪艺术的集大成者,气魄宏伟、景色迷人,被国内外参观者誉为“永不重复的童话”,魔幻无穷的艺术奇观。如今,哈尔滨冰雪节与挪威滑雪节、加拿大魁北克雪节和日本扎幌雪节被誉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提升了冰城哈尔滨的文化品位和无穷魅力,展示了世界上少有的冰雪文化风格和优势。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她激活了这块黑土地最初的人文曙光,冲刷出江两岸最早的聚落格局,她以夏日的沉静浩荡和冬天的凝重坚韧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资源,孕育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水文化的全部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千百年来在松花江流域生息繁衍的各族人民创造出的文化不仅像松花江那样深厚宽广,而且还具有冰一样的坚强意志,雾一样的文化包容,雪一样的纯净品格,这应该是“寒地水乡”文化的最本质特征。
三、加强哈尔滨水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哈尔滨水文化建设应该大胆创新,以水文化作为催化剂和凝聚剂,把水与科技、水与产业、水与艺术、水与旅游、水与体育、水与生态、水与城建、水与生活等方面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实现和完善水文化建设目标和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哈尔滨的文化形象和功能。
首先,应注意在弘扬传统水文化和寒地水乡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丰富水文化内涵,要注重品牌效应的创造,强调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以水的“四态”,即水、冰、雪、雾来丰富和增强水文化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引进外界力量,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深度开发水文化,将哈尔滨水文化特色凸显出来,通过建设水文化示范区、水文化体验中心、水文化基地等场馆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将水文化元素通过众多景观、设施表现出来,从而拉近人与水的关系,让冰雪和各种水文化产品成为哈尔滨的品牌,使居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通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主办高端文化论坛,有效扩大哈尔滨影响力。随着哈尔滨大剧院、万达城等大型文体设施的创建,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应是哈尔滨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体育竞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积极承办区域性和国际性各类大型文化体育赛事,吸引市内外观众前来观赏,并不断举办各种高端论坛,扩大哈尔滨水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其次,要注重环境建设,保持建筑特色,美化街区景观,扩大哈尔滨美誉度。建筑是艺术的载体,艺术是建筑的灵魂。哈尔滨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还有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名。坐落在南岗区、道里区和松北太阳岛的众多欧式风格为基调的老建筑集中展现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相结合的建筑风貌。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与松花江相映成趣,这些老建筑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建设水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笃化自然魅力,实现人水和谐。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围绕哈尔滨生态保护规划所确立的布局结构,推进生态湿地开发,因地制宜地建设亲水、亲绿、亲田园、亲自然的宜居生态社区,提升哈尔滨自然生态环境的魅力。
再次,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拓展接触和影响范围,传播哈尔滨水文化。加拿大魁北克雪节、挪威滑雪节、瑞典瓦萨国际滑雪节、日本扎幌雪节等因其独特的冰雪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哈尔滨应该继续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在使先进理念融入水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积极传承和弘扬哈尔滨水文化。文化体育竞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积极承办区域性和国际性各类大型文化体育赛事,吸引市内外观众前来观赏,并不断举办各种高端论坛,扩大哈尔滨水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哈尔滨水文化建设还应该高度关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参与“互联网+”行动。积极构建互联网营销推介平台,并努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网站等,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来促进哈尔滨水文化的传播,扩大哈尔滨水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哈尔滨水文化的品质。
总之,任何文化形态的兴起都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都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复合竞争,城市文化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发展建设的关键。一座城市要提高竞争力,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个性,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发挥自身文化的独特影响力。水文化作为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了越来越适宜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开展水文化的探究和实践无疑是提高哈尔滨的文化含量,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一个大胆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