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善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中医“治未病”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观能动作用,创建“中国全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新模式”。其具体策略为:第一,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健康养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未病先防”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石。第二,以“治未病”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突破口,并使之与中医养生、中医保健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将人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五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确立健康标准,实施不同的培育、学习、调适方式与方法。为使“治未病”这一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全民健康新模式运行取得显著成效,应采取的措施有:1.加强组织领导,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推进这一民生工程的有效实施;2.根据大中小不同规模选择试点城市,逐步完善方案,时机成熟,全国推广;3.贯彻落实好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将全民卫生健康事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4.培训健康管理专业队伍,使人人都成为“中医治未病健康守护者”;5.发挥专业智库作用,编写通俗易懂、受众乐学、学之生效的普及性教材;6.广开渠道,安置老年义工,以发挥余热使其享有成就感,实现老年健康养生;7.完善健康保险新险种,通过保险杠杆激励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15[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005-12
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已上升到国计民生的战略层面: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未来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强调:加强健康教育,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实施“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笔者认为我国应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借鉴国内外健康养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中华古今长寿之星为经典案例,旨在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新模式。
应该看到,我国民众对于“治未病”观念的认知远远不够,几乎没有健康管理观念,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医生疲于治病而忽于防病。所谓从全生命周期“治未病”入手,即从未病先防做起,以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为突破口,这是基于弘扬中华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文化宝库之精华而提出从小到老不同阶段预期可能出现的各项疾病,依据“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调适、自我达标”的中医防病的目的,以此强化当前我国中医防病在具体措施上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国民的健康素质,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一、国外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早在1999年11月,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主题为“积极而健康的老龄化”的全球性宣传活动,由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与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开启了世界养生研究的先河,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这一举措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各国研究健康养生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由此,世界各国对健康养生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本文归纳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相同或类似的成果则选择其一。
(一)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研究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是1948年由联合国成立的一个专门机构(简称WHO),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截至2015年,已有194个成员国,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
1.2017年全球预期寿命最长的前10位国家排名榜:第1名,日本(84岁),其中男性80岁、女性87岁;第2名,安道尔(83岁),其中男性79岁、女性86岁;第3名,澳大利亚(83岁),其中男性81岁、女性85岁;第4名,瑞士(83岁),其中男性81岁、女性85岁;第5名,意大利(83岁),其中男性80岁、女性85岁;第6六名,新加坡(83岁),其中男性80岁、女性85岁;第7名,圣马力诺(83岁),其中男性82岁、女性84岁;第8名,摩纳哥(83岁),其中男性79岁、女性86岁;第9名,法国(82岁),其中男性79岁、女性85岁;第十名,西班牙(82岁),其中男性79岁、女性85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冰岛、加拿大、塞浦路斯、以色列、卢森堡、新西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家预期寿命也是82岁。以上这些国家的医疗保健质量和相关政策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而中国预期寿命为76岁,其中男性74岁、女性77岁。全球排名第53位。
2.世界公认的十大不健康生活习惯。有医学专家:“只要把生活方式改一改,我们每个人可能延寿10多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和癌症的源头,80%以上的癌症是因环境及生活方式不当所致,如果能够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具体为:一是懒惰,缺乏运动。二是跷二郎腿,使臀部处于扭曲状态,导致骨盆扭曲,通过脊柱给颈部和后背带来压力,会引起后背部、颈部酸痛感;还可能引起静脉曲张、高血压,扰乱脚部神经。三是连续使用电脑3小时以上。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动,血液黏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度静脉血栓,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梗死,严重可能导致猝死。四是喝水太少。五是用力排便。用力过度或不当,很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出血而猝死。六是爱喝冰镇饮料,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容易引起猝死。七是坐马桶玩手机。会分散人的注意力,粪便长时间憋在肛门口,对血管产生刺激,产生瘀血,形成痔疮。八是弯腰搬重物由于用力过猛或姿势不对很容易伤腰。九是沉默寡言、易躁易怒,会引起心理功能的紊乱,导致抵抗力和免疫力功能下降,使癌细胞得以乘虚而入。十是发出身体异常信号不重视。
3.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生活习惯。一是每天都要吃蔬菜。二是每天坚持睡午觉(15-30分)。三是一周至少走7小时。四是每周保证吃一条鱼。鱼肉含有大量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大脑健康,提高记忆力,还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五是少吃红肉。六是做游戏提升记忆力。脑子越用越聪明,如做猜字谜游戏、打麻将、学外语、跳舞蹈,可延缓大脑衰老。七是多做家务。锻炼计划与统筹能力,能防止记忆力衰退。八是把坚果当零食。九是多与别人聊天。十是多晒太阳。
(二)美国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2015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而在健康方面的支出却排名世界第一,其费用的支出主要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疾病的治疗,而疾病的预防却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同时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不健康的行为,包括吸烟、酗酒、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膳食、肥胖等都会导致过早死亡。
美国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是唱歌。歌唱家的心脏功能比普通人更加活跃,唱歌能使人长寿。二是不要久坐。每天静坐3个小时以上,人的预期寿命减少2年。三是吃姜。姜黄含有一种能抵御多种疫病的强效抗氧化剂。四是要有使命感。心中有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有助于长寿。五是多拥抱。拥抱能降低血压,有益于心脏健康。六是睡眠质量好。会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七是喝酒不超过一杯。多喝酒会损伤心脏、大脑、肝脏、胰腺和肾脏。八是保持镇静。人们愤怒爆发后的两个小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了近5倍、中风的风险增加了3倍。九是饮茶。饮茶能降低患冠心病、中风的风险,延缓衰老。十是减少每顿饭的食量,就能延年益寿。这是美国NIA国立衰老研究所长期研究延缓衰老而得出的结论。他们选取了与人类基因相似的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原来每天的进食量都减少30%,结果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恒河猴全都活过了它们的平均寿命(20岁),最长的一只活到了43岁,这一研究结果还证明:减少食量还能降低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的发病率。十一是适应冷空气,用低温保护身体能量。因为身体温度降低的时候,生命能量释放就会变慢,能减少内脏的损耗,由此延长寿命。十二是老年人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更长寿。美国用人单位招聘时只有18岁的下限而没有上限。据研究表明,经常做义工的人往往更长寿。十三是一口饭嚼30次。以此增加唾液的分泌量,达到防癌的目的。十四是多饮豆浆。豆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能防治乳腺癌,亦可预防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
(三)日本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日本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长寿的国家,其健康养生科研成果颇丰,概括起來主要是防病先行、拥有健康的饮食文化和成年人工作年限长三大特征。
1.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一是“一天吃30种食材”。这是日本厚生劳动省在1985年《为了健康的饮食生活指南》中提倡的饮食标准。二是日本传统文化推崇“新鲜至上”。所以,他们注重食材的季节性。比如,春季吃纲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蜻花鱼,仲秋吃刀鱼,深秋吃经鱼,冬天吃河肠。三是食材烹饪方式清淡。《日本料理做法》中称:“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即其美味不得掩盖食材原有的滋味。”所以,日本为了保留食材的本味,而多采取煮、蒸、烤为主的做菜方式,甚至生食居多。四是日本有名的俗语是“七八分饱人不老”,并且进餐细嚼慢咽。五是日本自诩“彻底的食鱼民族”。日本每年人均吃鱼100公斤,比大米消费量还高,鱼是所有肉类中蛋白质消化率最高、脂肪热量最低的食材,多吃鱼能降低胆固醇,也能预防高血压。六是发酵食品摄入多。日本人对发酵食品的痴迷已经众人皆知了,纳豆、泡菜、渍物等都是腌制的蔬果。这些发酵食品含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生菌,它是肠道的清道夫。还可以防大肠癌、降胆固醇、预防高血压、改善便秘等。七是有喜好饮茶的习惯。日本人爱喝茶,有助于防癌、抗肿瘤,降胆固醇的保健功效。
2.日本最新健康养生研究成果。一是倒着读书,能提升应变能力。每天倒着读书1小时,能增强眼睛的识别能力、活跃脑细胞,有助于健康长寿。二是用干毛巾擦背,因为摩擦受热会激活背部皮下肌肉组织的细胞,能防癌。一般擦背10分钟即可。三是日本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体检跟踪,如发现肥胖病患者出现,则紧盯不放,定期巡访和约诊直到指导患者达标为止。
3.日本人爱工作是出了名的。2015年,日本有730万年龄超过65岁的公民继续就业,占全国这一年龄居民总数的21.7%。为什么日本很多公司愿意雇佣老人?老板们的普遍回答是:“年纪越大,工作经验就越多,他们可以将他们的经验代代相传。”相比闲在家里,工作更能让日本的老年人获得幸福感。
(四)德国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根据德国老年人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的《德国老年人生存状态实录》[1]披露,预计到2019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超过30岁以下的年轻人。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人们愈加关注的社会话题。
1.采取多样的养老生活方式。一是互助养老成为德国老年人的养老潮流。据调查,超过半数的老人希望与人合租居住。这种方式即可降低生活费支出,又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二是跨代合租——“家政换房租”。即德国老人将空房租给年轻学生,学生可通过做家务抵房租,双方都满意。三是“候鸟式养老”。德国老人更愿意到气候宜人、阳光充足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养老。
2.德国拥有两项健康研究新成果:一是女人买只好包包。热爱生活的女人都喜爱包包,如果每年能买一个心仪的奢侈品——包包,就会非常快乐、自信、自豪,有助于快乐荷尔蒙的分泌,从而产生满足感、幸福感,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二是下午1点午睡最防癌。下午1点是人睡眠的高峰,能增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跃性,从而达到防癌的作用。
(五)其他国家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美国、日本、德国之外,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一是开心。英国爱丁堡大学等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通过对7万人的健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轻度忧虑者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29%。二是每天静心5分钟。能够缓解压力,达到心境平和,从而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三是做事认真、细致、负责。往往会关注自身健康,也会融洽人际关系,更能促使职场顺利发展,因此,自身就能乐观、长寿。四是广交朋友。凡是社交广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五是能够原谅别人、放下怨恨的人,能减少焦虑,降低血压,就会快乐生活。六是已婚人士往往更长寿。研究表明,即使离婚和丧偶的人也比没有结婚的人更长寿。七是关掉电视。长时间看电视会严重损害健康。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的人较之2小时的人患病风险高达46%。八是每天最少开窗半小时。因为室内瓷砖等装饰材料中有一种致癌气体——氡,每天通风才能减少氡气。九是护理牙齿。瑞典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牙龈炎症会导致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十是每顿饭至少吃20分钟。十一是就着葱蒜吃饭。研究表明,多吃大蒜者患胃癌风险会降低60%,大蒜只有被碾碎和氧化才会产生蒜素。十二是一周两次性生活。来自英国学者曾对1000名男性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那些每星期有两次以上夫妻生活的男性,他们早亡的概率比那些无法达到两周两次的男性低一半以上,自然更长寿。
二、国内健康养生研究成果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6亿,占总人口的20%,将会迎来“超老年社会”。随着党和国家相继出台养老政策,人民健康问题提到了举国关注的层面。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纲要》,提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由此,全国医学界掀起了“健康养生”研究的热潮,涌现了为数众多的科研成果。当我们透视分析了国外的健康养生之道之后,再回到国内,从现代医学名家研究成果、古今名人长寿之道归纳提炼健康养生之法。
(一)现代医学名家研究成果
1.全国2017年内陆地区各省预期人均寿命统计:第1名,上海80.26岁;第2名,北京80.18岁;第3名,天津78.89岁;第4名,浙江77.73岁;第5名,江苏76.63岁;第6名,广东76.49岁;第7名,山东76.46岁;第8名,辽宁76.38岁;第9名,海南76.30岁;第10名,吉林76.18岁;第11名,黑龙江75.95岁;第12名,福建75.76岁;第13名,重庆75.70岁;第14名,广西75.11岁;第15名,安徽75.08岁;第16名,河北74.97岁;第17名,山西74.92岁;第18名,湖北74.82歲;第19名,四川74.75岁;第20名,湖南74.70岁;第21名,陕西74.68岁;第22名,河南74.57岁;第23名,内蒙古74.44岁;第24名,江西74.33岁;第25名,宁夏73.38岁;第26名,新疆72.35岁;第27名,甘肃72.23岁;第28名,贵州71.10岁;第29名,青海69.96岁;第30名,云南69.54岁;第31名,西藏68.17岁,全国平均74.83岁。以上排名充分证明,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平均寿命亦长[2]!
2.洪昭光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中国健康教育专家。洪教授说:美国有个很著名的学者,他写了1000多篇文章。他来中国讲学讲道:“快到21世纪了,希望人人健康,我送两句最重要的话,比一切药物都好用,第一句是吃饭七、八分饱,第二句是上楼走路、慢跑。”[3]洪教授认为饭前喝汤能减肥。另外,调控主食可以降低体重,这是最好的办法。正常来说,我们一般每餐吃6两至8两主食,这6两到8两不是固定的,比如农民工一餐就要1斤半。有些女同志3两2两就够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癌症。那么,怎么能不得癌呢?预防最佳办法就是多吃水果和蔬菜。
3.王敏清曾任中南海门诊部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保健局局长。他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被誉为“红墙御医”。他为大家开了“六个保健方”:一是“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要吃七八分饱”。王老建议,到下一顿吃饭前有饥饿感即可。如果下一顿前不太饿,就说明上一顿吃多了。二是“动物、动物,不动那就死得快!”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多活动、保护自己的功能,才能健康长寿。三是“睡觉比吃饭更重要。”人一天不吃饭没关系,但要是一天不睡觉,体力和免疫力都在下降。四是“出了问题就想靠药物解决,这是行不通的,要充分利用身体的‘8341部队”。我们的身体也有它的免疫系统,可以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自行治愈,但特殊情况还要就医。五是“老年人要有事儿干、找事儿干。即使退休了,也不要闲下来。”人的潜力很大,要不断用它,才能健康;如果不用,各方面的机能就会退化萎缩。六是“养生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该吃饭就吃饭、该休息就休息,也别忘了晒太阳。”
4.胡大一教授是著名心血管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教育专家。“90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不到99,轻易不要走。”胡教授告诫大家四句话:第一句:坚持日行百步。关于运动强度,在行走过程中要达到微微气喘但还能与同伴正常交谈的程度,就是合适的中低运动强度。一点喘都没有,强度太低;上气不接下气,不能与同伴正常交谈,表示运动强度过大。如果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则表明心脏已经开始老化。连续完成的有效步数才可实现有氧运动的效果——有利于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起到降血糖、降血脂(尤其甘油三酯)、降血压的作用,能控制紧张、减轻焦虑抑郁症状。第二句:保持饥饿且少盐。坚持一个原则:到餐桌上,自己不想吃的坚决不吃,想吃的也留有余地。对在外就餐的上班族,最需要健康饮食和健康环境。胡教授说:“不妨学学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马长生教授,每次在食堂吃饭,都先倒一饭盒开水,所有的菜都涮涮再吃。”第三句:水一定要多喝,随身带水杯。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少量、多次、慢饮,早晨一杯温水,睡前一杯温水。第四句:一定要戒烟限酒。要想活到90岁,就不要吸烟,酒要少喝。
(二)当代名人的长寿之道
1.徐特立被人们一直称颂为革命老人,也是延安五老之一(1877-1968),寿高91岁,在中国政坛可谓是寿星了。徐老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秘诀: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不吸烟、少饮酒;躺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走着;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几十年来,他坚持散步从不间断。他在年近90岁时,还坚持日行500步。徐老每天早晨坚持用冷水洗脸,一年四季不改变。他还喜欢日光浴,不管酷暑严寒从未间断。每天午饭后,徐老总是躺在阳台上,仰晒半个小时,再俯晒半个小时。徐老还爱游泳,他认为游泳是最有趣的健身运动。徐老更爱爬山,只要条件允许总去攀山越岭,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徐老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几十年来,他总是自己动手扫地、抹房、挖土种菜,他生活朴素、勤俭节约。徐老与老伴是结发夫妻,他总结长寿的经验时说:“恩爱夫妻人长寿。”还说:“我国古代养生学者都认为‘仁者寿,坦荡的胸怀、乐天的性格、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生活的强者、丰富的爱好、多彩的生活,才能获得健康与长寿。”
2.雷洁琼于1988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华夏长寿》杂志创刊百期发起的华夏女寿星评选活动中,以91岁高龄名列十大寿星榜首。雷老年幼时瘦弱多病,因此,她上学时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参加篮球、排球比赛,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她的长寿秘诀有三:一是生活有序。她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洗漱后看文件和报纸,中午要午睡,晚上看电视后就休息。二是饮食有节。饮食上老寿星从不讲究、更不计较,做什么她就吃什么,但比较注意定时、定量。早晨吃些小杂粮,如小米、玉米面等;中午喜欢吃面条;晚上以米饭为主。三是勤于动脑。老寿星每天工作很忙,各种会议会见都安排满满的。但在工作之余,仍在进行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并不断撰写文章和著作。这种勤于工作、善于动脑的习惯,也是老寿星长寿的主要秘诀。
3.臧克家是我国著名老诗人,91岁高龄,身心双健,耳聪目明,仍然是“闻鸡志壮犹起舞,夜半灯花几度红”地朝夕耕读。老诗人在青年时代多灾多病,长达25年在家养病。这么多疾病,却还能长寿,其秘诀有六:一是对人热情,且老而弥浓。凡友人有求,老诗人都能热情相待。二是豁达自乐,心情舒畅,遇事达观。他认为:“豁达自乐,可以祛病延年。”三是起居有常。他早起迟睡,缺的觉以午休补之。每日三部曲:清晨、午餐和晚饭后必到胡同散步,风雨无阻。在饮食方面,诗人爱品茶、喜面食、嗜瓜果、不沾烟、少喝酒,饮食清淡忌肥甘,从不去外面吃饭,亦其康寿一要。四是爱花养花。诗人认为花虽不解语,却可以赏心宁静。五是有一颗童心。他时常去附近托儿所看孩子,这是他最大的乐趣。六是热衷于游览名胜古迹。诗人跑遍了半个中国,开眼界,壮心怀,增福寿。
(三)古代名人的长寿之道
1.孟子名轲,战国时代邹国人,是继孔子后又一著名儒者。他活了84岁,比孔子多活了11岁。后人尊他两位为圣贤,分别活了73、84岁,故传说:“人寿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是说人到此寿也就算享尽天年了。纵观古今,孟子可算是善于养生的典范了。孟子养寿之法大致有三:一是终生善养“浩然之气”。喻已为“大丈夫”,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侈、威武不能屈”,当然这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注脚。功轼说他浩然之气是“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至在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极大的精神情趣,绝妙的人格品位。孟子具有超常的功夫,正如他说:“集义而生”。即多做好事,积善成德,行为处处以“义”作规范,永远恒练,才可渐入佳境。二是品德高尚,善养成德。“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保养良心、减少私欲;先正已而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交高品德之友; 要守分安常,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应慎言,不自满,不“自作孽”而损身短命;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音乐的快慰;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三是个人生活平淡。他“箪食壶浆”,即一小竹篮饭,一小壶汤,“得之则生”,吃了能生存就行,因而他什么都吃(饥者甘食),什么汤都可以喝(渴者甘饮),即粗饭菜汤“未尝不饱”。他还爱好“田猎运动,成为教学的必修课。”
2.华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为我国东汉后期杰出的医学家、养生专家。为人类医学做出了特殊贡献,被人们称为神医。同时,他又是体育疗法的创始人,他认为人要经常运动,使血脉畅通,不易生病。他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养生健身的妙法。他认为:“健身,首先在一个‘动字上。人的身体在于不停地运动,越动越灵,越动越强,不动则散,散而则败。人体只要不停地运动,吃进去的养分就能被身体各部分吸收,血脉也能畅通无阻,从而预防各种疾病。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华佗的切身体会是:“明白了‘动字的道理,不想动也不行。人们的‘动有五个要素,我叫作五禽戏。就是虎、鹿、熊、猿、鸟。”华佗一边说一边示范:“虎,取其猛也,甩臂、踢腿,要有劲;鹿,取之巧也,手脚动作要灵活轻巧;熊,取之懒也,动手、动脚都要缓而沉;猿,取之跃也,要做攀登运动,跳跃运动,活动全身;鳥,取之飞也,要练习轻功,手臂、腿脚都要轻飘而动。”华佗强调的是要持之以恒,才能见到疗效。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她在封建社会兴盛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当政50年,年高82岁,在帝王当中是仅次于乾隆的长寿者。她的养生秘诀归纳起来:静坐、调养、开朗、多才多艺十个字。一是静坐。唐高宗死后,她在深宫盘膝静坐,每天两次,每次约30分钟。静坐时意念专一、心神安静、姿态静谧、思想凝寂、似睡非睡、似想非想、静若止水、默念数数。在内守上,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涌泉。在外守上,意守青山、意守鲜花,意守浮云。用她的话说:“静思默坐,超越一切”。二是调养。首先是调整呼吸,使呼吸细微沉长,利心肺,易发功;其次是调心神,心静则神聚,神聚则阳生;最后是调整形态,形定则真气萌动,排除杂念,腰直则精神舒畅,眼松则光透眼帘,握拳则预防惊吓。三是开朗。武则天当了女皇后,胸襟宽阔,豁达容人,对喜、怒、哀、乐都能保持稳定情绪。这也是祛病良方。四是多才多艺。武则天不仅聪敏多谋、才华出众,而且爱好广泛。她对文学颇有研究,《全唐诗》则收有她写的40余首诗,她也爱好书法,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其书法颇具王氏风采,被誉为尚存世界较早的“飞白书”之典范。武则天还是一个棋迷,她常与臣僚们对弈。她更喜爱制作宫廷乐舞。
4.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学家(581-682),在人生路上走完了101个春秋,是我国古代寿龄最长的一位医学、药学家,被人们誉为药王。药王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饭后盥漱,睡不张口。”他每天坚持三种体育锻炼;练两遍自己编的健身拳,再按摩一次,练一遍气功。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打拳时讲究效果,思想集中,旁若无人;按摩时注意全面,从头到脚各个关节都按摩到,同时还进行耳浴、眼浴和叩齿;练气功时注意精、气、神,动静相兼,内外结合。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等十二少的养生方法。七情六欲是人不可避免的精神活动,但贵在一个“少”字有节制,不能过。
三、“治未病”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突破口
2016年党和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是一项国家宏观战略,而“治未病”则是中医、中药领域,且偏重于养生范畴。中医说:“上工治未病”。其意为:最好的医生,是做好预防工作。由此推理:中医“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是全民健康的关键。因此说,“治未病”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最佳突破口。
(一)“治未病”的由来
⒈“治未病”源于古代避祸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治未病”思想的萌芽,让“治未病”理论有了哲学基础。《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则是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管子》进一步强调精神意识的主导作用,通过“心”的修养,进行平衡调度。而《庄子·达生》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淮南子·说山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也”[4]。《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渐”“愈后防复”等都是“治未病”思想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说: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怎么这样说?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这其中固然有扁鹊谦虚的成分,但也的确说明了治未病之重要性。
⒉治未病源于中华习俗文化。一是传统的文化活动,以使人愉悦心情、调整心志、增强体质,从而预防生病。包括舞龙、踩高跷、打花棍、扭秧歌,等等。二是传统的节庆活动,其中蕴含着防御思想。例如:端午节门前挂艾叶,可以驱逐蚊子和苍蝇,还可以净化空气。又比如,春节前大扫除,可以将邪气、晦气扫出家门。三是调剂饮食,可以用食疗健体。例如:吃春饼可以补阳生发;吃腊八粥能填精祛寒,等等。四是举办论坛活动。200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启了“治未病”健康工程[5]。
(二)“治未病”的理论内涵与外延
1.“治未病”理论内涵,“治未病”是在疾病尚未发生的时候就采取预防性治疗的手段。“治”是指治疗、调治。“未病”是指没有疾病的状态,包括无可预测疾病发生倾向的未病状态,有可预测疾病发生倾向的未病状态,病情由轻微向严重转变的发展状态,原发疾病基础上将有继发其他疾病的未病状态。“治未病”就是调治突然发生、可能要发生或者即将要发展、继发的疾病。无可预测疾病发生倾向的未病状态即属于完全健康状态,主要是预防功能性损伤、器质性损伤和情志性损伤等突发性疾病的产生,如突发交通事故而受伤;有可预测疾病发生倾向的未病状态,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疾病,制定调治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包括愈后防复发;轻微疾病和严重疾病的治疗不属于“治未病”范畴,预防轻微疾病向严重疾病发展属于“治未病”。已有原发疾病后可能继发其他疾病,原有疾病需要治疗,不属于“治未病”范畴,而防治继发性疾病的产生则属于“治未病”。
2.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知识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其内容有:调摄精神情志、加强运动锻炼、避免劳逸过度、预防饮食失调和防止意外伤害等。其干预手段有:食疗、香疗、乐聊、药茶、导引、膏方和针推等。还可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实行个性化、多维度、全方位的中医动态养生调护,比如:心养、食养、气养、药养、动养、术养和居养等。
3. “治未病”与中医健康管理。从中医层面来看,中医健康管理能够对“治未病”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建立管理健康档案、制订个性化健康调养方案,对个体健康进行调控、调治的过程,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也就是完成“上工治未病”的服务目标。从个人层面来看,运用“治未病”的理论,对自已的精神调摄、科学饮食、生活习惯、运动方式进行全方位调适,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也是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4.“治未病”与体质辨識。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体质具有可调性。“治未病”首先要根据个体的体质辨识入手,才能对症下药。中医体质理论指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治疗也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因此,对体质的调理需要从机体的形态结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入手,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治未病”的根本所在。
(三)“治未病”施治方法
“治未病”施治方法直接影响“治未病”的疗效,在施治过程中,要充分融合中医养生、亚健康调治、中医健康管理和中医体质辨识。一是运动调理。即用运动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二是情志调摄。即能够及时对过激情绪进行调节、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具体包括场景教育、琴棋书画等情志调治法。三是饮食调理。即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方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方法,具体包括科学的饮食搭配、养生粥道、养生茶道等饮食调治法。 四是起居调理。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养生原则,合理地安排起居。五是经络调理。就是按照人体气血运行的方向,对穴位、经脉和身体局部开展调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从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的方法。六是中药调理。就是根据药物的四性五味,通过内服、外用等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阴阳寒热虚实的方法,具体包括药膳、中药熏蒸、中药沐足、膏方调养等中药调治法。
(四)“治未病”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医学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发展,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治未病”是思想先进、发展超前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理念。从历史上追溯,“治未病”理论自诞生时起,就受到了贵族阶层的推崇,而百姓却难以受益,从而导致了“治未病”思想不能普及。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通百姓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党和国家将“大健康”提到了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但由于此前医学界“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疾病”,导致各级“治未病”机构条件不一、医务人员偏少,难以惠及百姓。从理论研究方面来分析,“治未病”内涵观点不一,治未病理论体系也尚未形成。从“治未病”推广角度看,普通百姓认知不足、了解不深。
四、生命全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新模式的机理
人类健康的五大因素是60%生活方式+15%遺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6]。由此可见,人类健康的决定因素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已经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是由个体形成和管理的,也就是要由个人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它是由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家庭与社会影响和传承所决定的,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应由个体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和自我健康管理。个人健康的教育与管理的目标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健康教育与管理最重要的策略。而从个人节省消费支出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大量预防医学研究表明,在预防上花一元钱,则可节省8.59元医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费和陪护费。由此推断,个人学会自我健康教育与自我健康管理就能给自己节省大笔的医疗费。从而彻底摆脱“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
(一)相关概念
1.生命周期。它是生命科学的术语。所谓生命周期,是指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的全过程[7]。而“全生命周期”则是特指人类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从“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角度看,它是运用“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方法,对人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进行关注,使人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自我健康教育。这是一种从婴幼儿开始,由父母自学以健康养生为范畴的教育方法,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它要求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健康养生知识、掌握自我监督自己的健康养生行为,自我评价自己健康养生规律、践行健康养生的效果,确定自我健康养生的发展目标,提高自我健康养生的控制能力。包括:婴幼儿自我教育由父母负责,青少年自我教育由学校负责指导,中年和老年自我教育由各级工青妇及社区组织负责指导。同时,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也都需要在医疗机构的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
3.自我健康管理。这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健康信息和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健康量表及借助于网络平台软件,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从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节奏、预防保健、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着手,形成健康理念,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资源,有目的、主动地采取行动来达到最大化的健康效果。自我健康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身上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科学方法干预,让自己保持健康,或者小病康复,大病不发展、不恶化。
(二)婴幼儿(0-7岁)阶段
1.父母自学。婴幼儿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第一要务,因此,父母为了婴幼儿健康应主动学习有关胎教知识、育儿知识以及合理膳食知识,更要学习夫妻和睦的常识,提前防范各种错误、失误、突发事件以及预防各种病患,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
2.婴幼儿教育。3-7岁的儿童都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园应承担起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使之掌握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友习惯、健康习惯、行为习惯和其他习惯(礼貌、安全)。同时,将健康教育列入监督考核范围,确保幼儿园的儿童健康成长。
3父母调适。一是孕妇应每天吃鸡蛋。研究发现,在DHA(俗称“脑黄金”)和胆碱供应充足时,最有利于胎儿大脑发育,未来婴儿的认知水平就高。孕期能得到充足胆碱的宝宝,出生后压力的应激反应较小,未来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可能会下降。因此,孕妇应多吃鸡蛋这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二是儿童不宜喝功能饮料。因为过量饮用高盐、高糖的功能性饮料,会加重孩子的肾脏排泄负担和身体其他负荷。三是不要擅用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科医生们推荐使用的婴幼儿退热药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劳。儿童高烧家长不应擅自做主,应由医生诊断合理用药。
4.婴幼儿达标。一是健康标准。优生优育、体格健壮、运动自如、善于表达、发育正常、身高达标、身型匀称、快乐阳光、学会思考、专注力强、定期体检、家庭和睦。二是生活标准:自己玩乐、自己穿衣、自我服务、自己如厕、自己刷牙、固定作息、户外活动、运动适度。三是饮食标准:母乳哺育、每天饮奶、足量饮水、不偏饮食、饮食安全、选准零食。
(三)少年(8-18岁)阶段
1.学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校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按照认知特点和层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安全教育)、交友习惯、健康习惯(心理、生命教育)、行为习惯和其他习惯(感恩、孝敬父母、爱家人、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同时,将健康教育按不同年级纳入强化训练的考核体系,促进青少年健康教育不断发展。
2.家长监督。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对身心健康进行完全独立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还需要外界的干预,学生的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帮助孩子按照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予以监督、提醒,帮助并教育孩子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逐渐达到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
3.自我调适。(1)防近视。保护视力:蛋黄中的两种抗氧化物质——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能保护眼睛不受紫外线伤害。它们还有助于减少患白内障的风险。早上吃个鸡蛋,对用眼过度的青少年也大有益处。同时,严格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2)防肥胖。青少年肥胖的人群增多,应采取节食和运动的办法降低体重,以免成人以后出现各种慢性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与早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人相比,早餐吃鸡蛋的人体重多减了56%,并且他们的精力也更充沛。(3)注意安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交通知识、用电知识,避免走路看手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发生,时刻注意生命安全。(4)调心理。青少年应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教育中掌握心理调适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心理变化,当遇到愤怒的事要冷静5分钟,自己的情绪能自然平静下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对待考试、升学的压力,能够正确调理,记住只要自身努力了、尽力了就是成功,从而淡化考试成绩与排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5)少吃冷饮。我国一代中医肾病学宗师邹云翔教授曾提出:不论学问研究到多深、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有一条铁规不能破——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一是中醫认为脾胃为水谷运化之源,胃喜温不喜凉,如果平时喜喝冷饮,会对脾胃消化功能造成损伤。二是西医认为:在胃的表面有一层黏膜,能分泌黏液来保护胃体。而冷饮特别是冰冻的饮料温度较低,大量冷饮进入胃体会使胃黏膜表面血管收缩,分泌的黏液变少,胃的防御功能就下降,在各种致病基因的作用下,会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最终形成慢性胃炎。
4.自我达标。青少年健康达标,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理念,要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入手,使之深知自己的健康应从现在开始,由自己负责,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及时把握健康的各项指标。严格控制体重,防治抑郁症的发生。一是自觉践行健康标准:讲究卫生、按时做操、每天锻炼、注意用眼、防治虫牙。二是饮食标准:按时吃饭、不挑饭食、不吃零食、多喝温水、多吃水果、多喝酸奶、每周吃鱼、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三是生活标准:作息规律、按时吃饭、早晚刷牙、自我服务、不去网吧、尊敬老师、尊重父母、尊敬老人、爱好广泛、勤俭节约。四是行为标准:学会做人,着装整齐、遵守秩序、语言文明、学会交往、礼貌待人、乐于助人、注意安全、爱护公物。五是心理标准:心态健康、与人为善、情绪稳定。
(四)青年(19-29岁)阶段
1.大学健康教育。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而且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因此,在大学期间开展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和婚恋教育尤为重要,并将这些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之中,强化考核、列为必修课。当然,作为大学生也应该自觉树立健康意识,积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素质,尽快实现“自我达标”的目的[9]。
2.自我调适。(1)不熬夜。熬夜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第二天上课学习的质量,因此,大学生应做到科学作息。(2)饮食要做到:“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恰恰是“早晨不吃、午饭凑合、晚饭撑个饱”。(3)不醉酒。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4)不吸烟。(5)不生气。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6)缓解压力,建立良好心态。心理健康有“四戒”:戒攀比、戒嫉妒、戒过度、戒虚伪。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正视现实。增强承受心理压力的抵抗力,一旦发生心理危机,必须及时求医。(7)控制肥胖。研究显示,肥胖的人比健康的人多病8年,肥胖的人在40岁以后患上重大疾病且带病生活的时间会比正常人要长。(8)领悟“仁者寿”。何谓“仁者寿”?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列子》中说:“不逆命,何羡寿?”儒家所讲的“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就秉承“以德养寿”的理念活到84岁,在古代算是很高寿的。儒家的养生就是突出修德,不做亏心事。作为当代人,大学生如何认知做到“仁者寿”呢?一是要学会做好人,有爱心、乐助人、乐善好施。二是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三是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激化矛盾、不钩心斗角、不做不愉快的事。四是不要超负荷地拼命工作,学会劳逸结合。五是控制好情绪,不要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以免影响健康。
3.自我达标。一是健康标准:精力充沛、处事乐观、睡眠良好、适应环境、抵抗疾病、体重适中、反应敏锐、头发光泽、牙无龋齿、弹性肌肤。二是饮食标准:七八分饱、多喝温水、早吃鸡蛋、荤素搭配、少吃咸盐、限酒禁烟、多吃水果,少喝冷饮。三是生活标准:早睡早起、适度锻炼、自我服务、午间小睡、学会理财、控制情绪、爱好广泛、乐于助人、笑口常开。
(五)成年(30-59岁)阶段
1.自我学习。成年人要树立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理念,应从健康养生的书籍中、从新媒体中学习健康养生知识,并在生活中从常见疾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边学习边调适,逐步提高自身健康素质,真正实现“未病先防”的目的,最后形成关注健康、防病为先的思维习惯,确保自己健康长寿。
2.自我调适。(1)30岁要闯过“骨脆关”。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说,近年来我国女性骨折发病率逐渐增多,占到2/3以上。而出现骨折增多的原因是饮食不均衡、接触阳光少、骨骼脆性增大造成的。(2)40岁后要闯过“心血管病关”。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冠心病患者数量的排名中,山东青岛排在首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的摄入量南北有差异。40岁以上要适当补充叶酸,多吃点生菜。菜炒熟了吃会破坏叶酸,导致人体所需要的叶酸摄入不足,叶酸缺乏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50岁后要闯过“肿瘤关”。50岁后是癌症向人体“发难”的集中年龄段。注意不吃油炸食物,果蔬防癌,筛查要做好。预防的办法有:一是晒太阳。晒太阳能通过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维D不足会增加患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风险,每天只晒15分钟太阳就足够了。二是多饮茶。有专家对茶叶的防癌作用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乌龙茶、绿茶、红茶对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其中龙井、碧螺春、毛峰等绿茶,防癌效果比其他茶高5倍。三是练习“盘腿打坐”。80岁国医大师王绵之,曾患结肠癌、肺癌,他采取每天“盘腿打坐”的办法,化解了病症。(4)50-59岁要闯过“中风关”。在中国,统计中年人占中风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中风对脑部产生的创伤极大,而且会危及生命。中风的先兆:一是突然出现一时性的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二是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一侧或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三是鼻出血,特别是频繁地出血。四是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5)中老年人学会“抖抖操”。秋季只需每天3分钟,腰酸背痛全没了!这是浙江省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博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陈意教授提出的一套私家“抖抖操”。“颤抖3分钟、气血传全身”,俗话说:“百炼不如一步,百走不如一抖”。(6)多练习深呼吸。每天坚持会增强内脏运动功能,因为内脏没有办法运动起来,只有通过深呼吸,才能使内脏器官活动起来,从而达到内脏运动的效果。
3.自我达标。一是健康标准:懂得养生、牙齿坚固、胃肠健康、呼吸正常、精神饱满、睡眠良好、不躁不怒、爱好广泛、体型适宜、记忆力好。二是饮食标准:四杯温水、吃好三餐、睡八小时、荤少素多、七八分饱、常喝酸奶、不吃冷饮。三是生活标准:不生闷气、步行锻炼、按时起居、笑对人生、每日通便、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控烟限酒、杜绝熬夜、坚持午睡、控制情绪、快乐生活、限制竞技。
(六)老年(60岁以上)阶段
1.自我学习。老年人普遍关心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依赖于保健品和医院,殊不知,保健品并非灵丹妙药,生病到医院诊治也为时已晚。最为科学的办法应是树立“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的理念,从思想深处确立“自己一定会健康”的坚定信念,积极收藏健康养生书籍,并不断学习和实践。也可从媒体报道中掌握相关健康养生知识,从老年人常见疾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入手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隐患,采取边学习边调适的办法,逐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真正实现“未病先防”的目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2.自我调适。60岁以后是生命的关键期,最怕四种病:眼病、心血管病、骨折和老年痴呆。(1)60岁要闯过“眼病关”——防止突然失明。要说比心血管病、糖尿病更可怕的就是眼病了。其严重后果可能让人晚年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其调适办法是:多食菠菜、洋葱、玉米、橙子等,补充叶黄素及玉米黄素。同时,多吃胡萝卜,它集多种维生素于一体,是天然“眼药水”。(2)70岁要闯过“痴呆关”——注意记忆力问题。而防痴呆很简单,通过多听音乐、养宠物、健身这三个健脑办法防痴呆。顾玉东院士是著名的“手院士”,他倡导到60岁后每天多活动手指,用各种办法按摩十根手指,把手搓热。其原理是动手后脑循环会发生改变,手的动作会形成大脑新的兴奋点。预防痴呆症的办法有:一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整作息;二是练习爬行;三是腹式呼吸;四是吃粗粮,少食多餐;五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六是总结并自编一套适合自己身体状态的按摩健身操;七是经常与儿童多接触,能够激发“童心”,有助于防病。(3)80岁要闯过“膝关节炎关”。北京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沈霖介绍说,膝关节炎的发病率很高,在骨伤科门诊病人中高达30%-40%。而且这个病,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膝关节炎的病症表现有:一是疼痛。二是红肿。三是有响声。 四是“打软腿”。即在行走时膝盖发软,甚至出现跪倒或摔倒,同时伴有剧痛。另外,长时间地坐着,关节还会出现“胶着”现象,导致腿部不能立刻活动。而调适的办法有:生姜炖鸡——能够活血脉、强筋骨。(4)医生强调不宜做的5个动作。日常生活中,一些老年人不经意的小动作,会悄悄地影响身体健康。一是不要站着穿裤子。上了年纪之后,不仅关节会老化,骨质疏松,平衡性也会变差,站着穿裤子,非常容易跌倒。并且,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不要弯腰抬重物。当人弯腰搬重物时,腰部承受的压力会比正常站立时高2倍还多,时间长了,腰椎就受不了。最好采用腰挺直、下蹲再捡起的动作。三是不要猛回头。猛然转头或回头,容易造成头晕,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尤其是老年人,还很容易伤到颈椎。四是不要狼吞虎咽。狼吞虎咽的危害是容易吃多。同时,也会增加胃肠消化负担[10]。五是不要用力排便。这个动作很容易诱发脱肛、肛裂、痔疮等疾病。另外,用力排便,也是老年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自我达标。一是健康标准:双目有神、脸色红润、声音洪亮、呼吸匀畅、牙齿坚固、头发润泽、腰腿灵便、体型适宜、记忆力好、情绪稳定。二是饮食标准:七八分饱、四杯温水、多喝酸奶、早吃鸡蛋、多吃杂粮、荤素搭配、控盐用量、不吃甜食、少吃咸菜、不吃剩菜、多吃水果、每周吃鱼、每天喝茶。三是生活标准:早睡早起、步行锻炼、按摩做操、做深呼吸、勤快做事、午间小睡、多晒太阳、多行善事、笑口常开、爱好广泛、家庭和睦、尽享天伦。
五、对策建议
创建中国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新模式,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指示精神以及《纲要》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结合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而提出的,旨在倡导全民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自己的健康素质,尽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2015年为76岁、2020年为77岁)的健康目标。
1.组织领导,推动落实。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创新模式,涉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也涉及全社会各级政府和群团组织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参与,可谓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组建成立“全民健康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领导小组”,并及早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以及定期发布国家权威性的健康养生研究信息,帮助全民指导健康养生。
2.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作为一项创新模式,只在理论层面提出模式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推广开来。这就需要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边试点边完善。试点工作可在大中小城市规模中选择1-5个试点,经过一、二年试点工作,再拿出整体完善与成型的推广方案,在全国推广。
3.联防联控,群策群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全民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职责,更是国家的职责。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它是涉及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组织、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医院,当然也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基金组织、公益社团、社会教育机构、养老机构、康养旅游和医养旅游景区等单位。为此,上述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将全民健康纳入本行业管理体系,增加健康教育内容,设立机构安排专人落实。例如,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研学旅行、党员活动、团队活动、参观考察等,并且根据每个时段的教育目标和年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活动方式。从主动承担中小学健康教育任务的角度出发,就应在这个“纲要”中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此类推,其他相关部门也应照此办理。而医疗机构更应主动承担全民防病的主体責任,各级各类医院都应内设防病科室。
4.培训队伍,提高素质。这一创新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人人争做“中医治未病健康守护者。”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广泛宣传、提升观念,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众中健康楷模为引领,也需要专业队伍的干预和引导,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培训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可在大专院校中增设“健康管理专业”,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中鼓励开展“健康管理”培训,如果家庭女主人都能够掌握一定的中医养生知识和保障能力,将大大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5.组建智库,编写教材。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这一学科尚属空白领域,在全民健康教育方面亟须编写通俗易懂、受众乐学、学之生效的教材,因此,建议由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不同的教育内容,编写系列教育丛书和社会教育机构培训教材。同时,开展为中老年人和婴幼儿免费赠书公益活动。
6.广开渠道,安置义工。在全生命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模式中,有一个最大的健康养生项目就是让老年人(60岁以上)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人生“第二春”上岗就业,让他们在精神追求方面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日本、美国都鼓励老年人重新上岗创业和出任义工的支持政策。因此,建议在居民社区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安置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担任义工,相关组织和机构适当给予老年人生活补贴,以此激发老年人发挥余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7.全民健康,保险先行。《纲要》提出: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健康保险”险种,为全民健康提供又一保障。同时,出台“健康险”还有助于对少年、青年群体进行健康强化干预,可以在“健康险”的保险期内对这些群体通过保费杠杆给予制约,即做到个人越健康则保费越低,反之则越高。民众为使保费降低而势必提升健康意识,自觉进行健康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健康保障的目的。
六、研究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一个人只有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是完全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没有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给人带来的痛苦更为深重。我国中医学古典《黄帝内经》中,即把“心”定为人体五脏之一,并曰:“心者,君子之官。”心境既与躯体脏腑息息相关,更是人体最高统帅。因此,心理直接决定着个人的躯体、社会适应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健康。而“自我”,则是心理学的一个词语,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自己所指的就是我们的躯体以及生理和心理活动。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据专家称:自我养心,关键要学会调摄。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也提出:“健康靠自己”。因此,笔者认为:应借助中华传统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为核心,健康养生必须要依赖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就是要树立自我认知的理念,既要有主动学习的积累,还要有不断实践的尝试。自我管理就是要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修养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诊断、自我调适,才能确保健康生活。这一观点说明三层含义:一是健康不单纯的是身体问题,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三大领域,这与此前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知相差甚远。二是全民健康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领域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职责、更是国家的职责。三是健康是全体公民每个人的职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健康负全责。而且还要从小抓起,一直到老都要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2018年9月4日,环球网披露: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健康保障应该由自己主动负责。用“主动健康模式”取代被动健康模式,这一主动健康模式的关键就是对自身健康状态的主动干预、主动调整,这也符合祖国医学的“治未病”机理。
因此,笔者立足创新,提出“创建中国全周期‘治未病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新模式”这一研究课题,旨在厘清健康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运用未病先防的机理,提出全方位全周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模式的具体框架以及实现与推广这一创新举措的对策建议。同时,给出的研究结论:这一创新模式是快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和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不二法则。因此,真诚期待全民人人学会自我保健的梦想早日实现、“健康中国”早日建成、中国在预期寿命全球榜上早日置顶!
[参考文献]
[1]冯雪珺.德国老年人走出孤独有好办法[N].人民日报,2018-09-25.
[2]李衍,汤钊猷.汤钊猷院士详解抗癌处方[J].家庭医药,2012,(9).
[3]洪昭光.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病[N].科学新闻,2002-09-10.
[4]黄建波,张光霁.论“治未病”理论体系建设[J].中华中医杂志,2017,(3).
[5]刘彦臣.评析十年《中国日报》有关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J].学术交流,2014,(10).
[6]健时.临摹出你的长寿[N].人民政协报,2002-07-10.
[7]彭先发.中医养生逸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8]李学文.走进健康新时代[J].今日科苑,2003,(3).
[9]徐划萍,邱慧.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N].中国医药导报,2017-12-25.
[10]刘艳艳.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北方经贸,2018,(7).
〔責任编辑: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