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巍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旨在通过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培养,集中体现出音乐学科育人中的核心价值。对此应通过对音乐核心素养的深入解读,审视和反思当下的高中音乐教学,通过理念、方法、内容、实践等多方面的完善,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14年末,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最新一版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这是继上一版课程标准实施15年来的重大修订,对改进和完善高中音乐教育起着决定性影响。与上一版课程标准相比较,新版在多个方面有了新变化、新要求。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这是继“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之后,高中音乐教学树立起的新目标。“双基”目标,一度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却与音乐渐行渐远,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成为了普遍现象。“三维目标”和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观,是对“双基”目标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是仍或多或少的带有“双基”色彩。而新的课程标准,在现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水平分级,并且将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并列。其所表现出的不仅是目标的变化,而且体现了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对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核心素养乃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一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既可以通过音乐鉴赏来获得,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获得。第二是艺术表现。表现性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通过歌唱、演奏、编创等活动,使个人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提升个人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第三是文化理解。音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着悠久而丰厚的音乐文化。要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方式,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的人文内涵,树立起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新时期下高中音乐教学的方向引领,也是一个新的标准,对此需要对当下教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视,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音乐教育中的重点所在,忽视了音乐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特有优势。也正是基于此,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三维目标,并将过去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了最后一位。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是对该理念的深化。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三项具体内容来看,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对“人”的关注。即所有针对音乐的学习,都是为了“人”本身的。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创作的过程中,获得音乐之美的陶冶和润泽,并获得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继续革新和丰富教学理念,在“以审美为核心”和“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始终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参照和标准,并以此带动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的全面革新,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通俗的说就是“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影响。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因教学内容以音乐鉴赏为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是较为单一的。教师简要介绍一下乐曲后,便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很难得到关注和体现。所以应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平等、真诚对话的方式,交流心得感悟,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进行审美感知,获得文化理解,而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又如合作教学法。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性别性格等,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学习。这个新的小集体,给了学生以充分表现和创造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要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以此为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提出了文化理解的要求。学科综合正是实现文化理解的重要渠道。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继续秉承学科综合理念,善于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视角切入,尽可能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开发。如本土音乐文化,就是教材中较少涉及的,对此可以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教师进行本土音乐教材的开发,并使其与现有内容有机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本土音乐文化开辟出新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再次,教师应主动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技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文化理解是以教師丰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多数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还较为单一。要求教师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各项教学互动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实践的丰富
一方面,实践性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缺少实践的音乐学习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1]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是“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做,亲身参与、表现和创造,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要认识到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应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邀请学生讲解曲目、进行演唱或演奏等;还要开展专项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举办的各类专项比赛、演出等;在校外,则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文化活动、观看文艺演出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完全可以投入到音乐体验、表现和创造中来的,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也只有这种亲身参与,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综上所述,自清末的学堂乐歌以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史。期间,根据实际需要,曾对教学进行过多次全面而深入的改革。近年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则又是一次新的音乐教学“革命”。其既是音乐育人功能的体现,也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潮流使然,同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育要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以满足大环境下高中音乐发展要求。”[2]使音乐教学始终走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使其学科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蔡倩倩.对话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音乐,2017(23):39.
[2]马湘君.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分析[J].当代音乐,2017(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