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非遗项目扶贫开发问题探究

2019-06-11 19:13黄璜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模式探究

【摘要】在国家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非遗不仅是文化层面上的财富,更是经济层面上的宝藏。将非遗产业化、商业化、旅游化,以此作为扶贫开发的创新方式,已成为应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这一复杂而又繁重任务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位于湖南西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这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侗族非遗项目扶贫开发问题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非遗项目;扶贫开发;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湘西地区是湖南省内少数民族集中且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扶贫开发始终是省内政府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很多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遭遇严重中断、濒临消亡,湖南省内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受到巨大挑战。

在国家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非遗不仅是文化层面上的财富,更是经济层面上的宝藏。将非遗产业化、商业化、旅游化,以此作为扶贫开发的创新方式。本文选取位于湖南西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这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侗族非遗项目扶贫开发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非遗项目产业的原因

贫困地区的实际特点决定了发展非遗产业是开展精准扶贫行之有效的途径。包括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在内的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处偏远,多民族聚集,非遗种类多,保留较完好

目前,国家重点扶贫地区普遍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地,这些地方山川纵横,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和外界联系较少,人们的生活原始而贫穷。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地,非遗种类多样,门类众多,由于城镇化程度低,生活不受外界影响,能较为完整地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当地百姓对地方非遗文化保持强烈认同感。

(二)生态环境优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产业难以有效开展

由于地处偏僻,道路条件复杂,国内贫困地区往往面临交通不便、水利设备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虽然经济落后,但这些贫困地区往往较好保留了原始生态面貌,自然环境优异,自然资源丰富。习总书记在考察云贵等地时一再强调要守住生态的红线,不能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优异的生态环境,不能引进发展化工、重金属等重工业,而要走绿色经济的扶贫道路,要符合国家的生态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三)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人群比例高,适合传授非遗技艺发展副业

目前来看,由于贫困地区百姓收入较低,村镇里的青年人都选择离开本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小孩、妇女守着贫瘠的农田种些农作物,贫困地区留守人群比例高。“扶贫必扶智”,国家在提倡精准扶贫理念的同时还强调教育扶贫,针对贫困地区留守群体,可以教会他们一门营生手段,让其真正掌握一门技能,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非遗项目发展现状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被誉为“侗族文化圣地”。近年来,该县对侗族非遗项目的发展工作高度重视,但整体来看,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非遗项目的发展有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非遗传承人才缺失问题。由于普遍贫困,通道侗族自治县内掌握非遗的手艺人通常选择南下打工或转行,以赚取更多生活费。坚守下来的非遗艺人由于年岁已高,根本无法长久进行制作,即使勉强制作,也会出现制作缓慢的状况。由于收入低,一些现存的非遗手工艺人连生计都难以解决,年轻人不愿花很长时间学习致使这门手工艺面临消失的危境。

第二,非遗人才创新能力薄弱问题。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与外界接触少,在创新教育上大大落后发达地区。非遗手艺人只懂得按照以往制作工艺来制作侗锦、木雕、剪纸、竹编等,产品设计陈旧、过时,对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更不要说依据现代审美理念对产品注入深层次的文化精神进行优秀的创新再设计了。

第三,非遗产品宣传力度不够问题。相比苗族、土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宣传,通道侗族自治县在国内外的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社会百姓对通道及侗族的了解较为肤浅,大部分只知道侗族是少数民族而已。侗族尽管有许多优秀精湛的非遗产品,但在当前重视宣传推广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侗族非遗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大大影响非遗产品的推广销售,自然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非遗项目扶贫开发问题的解决路径

非遗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蕴含了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社会属性。通道侗族自治县要想实现非遗项目实现精准扶贫和开发的目的,必须要实现侗族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发展,通过打造各类有特色的非遗项目载体,让通道侗族自治县精彩纷呈的侗族非遗广泛走进社会,走近民众,走出国门,在良好的旅游体验感、获得感中深入人心。

(一)创建新平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整合非遗旅游新资源

站在当今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是目前国内不断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人倾向于传统文化寻根、民情生活体验等新型旅游模式。

本地政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整合本县非遗旅游新资源,将全县非遗合理规划,形成以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文化主题旅游产业。进行商业化旅游开发后,良好的非遗发展新平台、新环境,将吸引外商和外资对非遗进行现代化和科学化保护,帮助其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更好的非遗旅游资源。最终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帮助以及市场调节等多环节,通道侗族自治县能够形成较为全面的非遗旅游产业链,让非遗融入美丽乡村,并引导游客和当地百姓加深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二)创造新产品:重视产品再设计,实现非遗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非遗技艺是一种无形物质,其有形的载体就是非遗产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非遗技艺种类众多,包括侗锦、木雕、剪纸、竹编等,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本时代的审美原则,目前用这些技艺生产制作出来的产品存在样式陈旧、设计过时、审美落后等相关问题,要想让原属于过去的非遗产品重获现代人的喜爱,就必须有机结合现代设计手法,重视产品的再设计、再開发,将非遗特色与现代审美理念完美融合,创造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更符合当下人欣赏水平的新非遗产品,使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时代的生命气息。

以历史悠久、侗族特色突出的侗锦为例,目前保留下来的侗锦在纹样、构图、工艺等方面传统特色明显,但对照现代审美,还是会给人以土气、老旧的古板印象。对侗锦的非遗产品再设计要从材质、纹样、色彩、造型、实用功能等角度入手,例如在材质上,可以融合棉、麻等多种天然纤维材料,重视产品材质的天然、舒适、无污染,满足现代人对绿色有机的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在纹样上,可以将侗族古老纹样进行重组再塑造,或融入当下社会流行图案,在视觉上给人以新意感、轻松感。在实用功能上,可将侗锦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生产侗锦围巾、头巾等服饰类,桌旗、布帘、侗锦装饰画等家用类,被套、抱枕、地毯等家纺类,拓宽侗锦产品的使用范围,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创培新匠人:加强人才教育,打造通道侗族非遗传承人的可持续模式

非遗项目的扶贫开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人才、资金、技术多方面的支持。面对非遗技艺后继无人、非遗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加强非遗人才教育、打造非遗传承人的可持续模式是当前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府和社会亟需重视的问题。

对于政府而言,一是要颁布一系列促进非遗人才培养的保护机制和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促进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要强化资金保障,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全县代表性传承人,经授牌建设的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一定数额的传承补贴,促进经费效益提升;三是搭建培养平台建设,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举办专门的非遗技艺培训班,招募年轻群体学习非遗技艺,发展青年后备资源。

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贯彻落实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统一部署,与通道县内学校进行对口帮扶。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与通道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结为对口帮扶学校,建立侗族传统工艺保护与研发工作站,助力侗族非遗人才的培养;二是要积极组织“传统工艺进校园”的活动,与各类侗族非遗传承人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前往侗锦、竹编等生产地学习考察,加强年轻学生对侗族非遗的认识。三是省内外艺术院校可围绕侗族非遗主题,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利用院校学生的现代设计专业特长,对侗锦等侗族非遗进行产品再设计,发挥年轻学生的才华,既能够培养年轻学生对非遗产品的感情,实现人才锻炼,又能够帮助非遗产品重获新貌。

参考文献:

[1]黄登斌,宋阳春,喻晓玲.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非遗旅游扶贫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以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村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4).

[2]周素萍.湘黔桂地区侗族非遗传承人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7(2).

[3]代猛,郝魏飞.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學报,2016(3).

[4]许丹丹.非遗产品保护性开发的合作更新策略—以庆阳香包更新设计实践为例[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2.

作者简介:黄璜(1982-),女,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模式探究
职校英语教学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三维摄影摄像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