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
【摘要】作为歌剧中的重要声部,男中音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本文从男中音角色的基本情况、经典歌剧中男中音角色的多样性表现以及男中音多样性表现对歌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男中音;多样性;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最早起源于意大利,从16世纪依靠其独特的魅力发展至今。在歌剧中,根据演员的性别、音色与音域的不同,可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与男低音。其中歌剧中很多重要的角色都是男中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男中音角色的基本情况
(一)男中音的起源与发展
自16世纪以来,男中音起源于意大利,并且很快在欧洲受到了欢迎。男中音是一种介于男高音与男低音之间的声部,歌唱的形式大多以齐唱、独唱的形式出现。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复调体裁出现。原音音乐形式被打破,此时正式出现了音乐的划分。
男中音(Baritone)这个词在15世纪末首次出现,一群法国的宫庭艺术家对于这种声音十分感兴趣。到了16世纪20年代,歌剧中强调旋律的华彩性和技巧性,为阉人歌手和女高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baritone便不再受到重视,并且不再被使用。一直到17世纪,人们依旧将男中音与男低音混为一谈。
到了18世纪,著名的欧洲歌剧大师莫扎特创作了很多以男中音为主角的意大利喜歌剧和德国歌唱剧,像《女人心》《魔笛》以及《费加罗的婚礼》等广为人知的名作。19世纪上半叶是歌剧的鼎盛时期,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创作了众多歌剧,例如多尼采蒂、贝利尼等。罗西尼的代表作《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角色费加罗就是男中音的典型代表。
随着19世纪下半叶的到来,欧洲歌剧发展到了顶峰。威尔第、普契尼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欢迎。其中威尔第的作品《弄臣》更是创造了经典。一直到20世纪,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玫瑰骑士》《莎乐美》,对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男中音已经成为歌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对于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男中音的分类以及角色塑造
人与人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声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嗓音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天然的乐器。不同性别、不同音色的人具有不一样的嗓音,這也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区别的依据。因为歌剧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作曲家也会根据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做出改变。在欧洲,每个国家都会有本国对于男中音的划分,一般会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抒情男中音、戏剧男中音、威尔第男中音、骑士男中音、贵族型男中音以及马丁型男中音。
男中音音色浑厚,在歌剧中一般扮演比较成熟、比较机智的人物。例如《卡门》里的斗牛士埃斯卡米欧、《阿列科》中的阿列科。随着19世纪的到来,威尔第歌剧崛起。所谓的威尔第男中音,指的是以演唱威尔第为主的男中音,威尔第一生中有26部歌剧,其中24部与男中音有关。在威尔第歌剧中,主要的特点是男中音具有持续而能站立的高音,在提高了难度的同时也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例如《弄臣》中的黎哥莱托、《游吟诗人》中的鲁纳伯爵。
二、经典歌剧中男中音角色的多样性表现
(一)罗西尼歌剧的“费加罗”角色
1792年,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在意大利的佩罗扎出生,其父亲是演奏家,母亲则是喜歌剧演员。罗西尼在音乐的熏陶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并且受到了很大的熏染。从15岁开始,罗西尼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歌剧,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基础上,提高了乐队的表现力、增加了乐队的表现性。
1816年,罗西尼应罗马狂欢节创作的二幕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问世。剧本选用的是“罗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爱人相爱的故事,男主角是西班牙贵族阿玛尔维瓦伯爵,女主角是罗西娜。女主角的监护人本身贪婪狡猾,想要与女主角结婚而千方百计地阻挠女主角与男主角见面,最后伯爵运用他地聪明才智,最终和女主角幸福地在一起了。理发师费加罗是伯爵地化身,也是人们心中的男中音。罗西尼在注重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炫技性,提升了男中音的欣赏性。从音乐的角度上来看,整个歌剧的音乐体现了华丽的色彩,也是罗西尼的代表作[1]。
歌剧的第一幕中,《快给大忙人让路》是开场曲,用咏叹调来分析开场曲的特征如下:全曲一共有273小节,一共分成三部分。前43小节是第一部分,44小节到100小节是第二部分,100小节到161小节是第三部分,161小节主角由此登场。162小节到209小节是第四部分,210小节到273小节是第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第一节中的节拍是6/8拍,通过重复四次“La ran la lera”力度由弱到强,表现了费列罗由远及近的跑过来,主角由此登场。
(二)莫扎特歌剧的“费加罗”角色
1756年,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其家庭是典型的宫廷乐师家庭。莫扎特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并且展示了极高的天赋,小小的年纪就创作出了著名的作品,一生之中作品量高达600余部。在莫扎特的创作中,歌剧是其创作的主流,其中经典歌剧有20余部,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和歌唱剧都有涉及。莫扎特的歌剧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注重,并且提升了咏叹调的地位,引领了剧情的发展,并且将交响乐式的乐器思维贯穿在了其歌剧 之中。
莫扎特在众多的作品中也创作了“费加罗”的角色,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角色“费加罗”面世,并且由男中音部来演绎。在这部剧中,费加罗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和他的未婚妻都是仆人。伯爵喜欢费加罗的未婚妻,费加罗与未婚妻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成婚。
在歌剧中的第一幕第二场,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出现,此时费加罗的未婚妻已经知道了伯爵的阴谋,当其未婚妻告知了伯爵实情之后,费加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由于费加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整部作品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三、男中音多样性表现对歌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意义
作为歌剧中独立的声部,男中音有着自己音域上的独特性,在歌剧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音域以及演唱风格的不同,男中音也有不同的分类。男中音的分类不同意味着男中音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例,他笔下男中音角色表现对于歌剧戏剧性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1850至1860年是威尔第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十年间他先后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作品,其中《弄臣》是威尔第歌剧创作的新起点,同时也是整个歌剧史上新的突破。《弄臣》这部剧中,人物的性格十分鲜明,整部剧的戏剧性很强。在威尔第的笔下,他将宫廷弄臣黎戈莱托这个外表丑陋、内心却充满热情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歌剧并不是化了妆的音乐会,也不是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进行的戏剧。作为一种喜剧类型,歌剧的本质无论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表现形式,歌剧戏剧中的关键因素在于矛盾的冲突,这些冲突都需要演员在戏剧表演中表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中音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男中音在歌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歌剧中男中音多样性表现得分析,从而提升相关工作者得表演经验。在歌剧得发展中,男中音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剧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这就凸显了人声技巧性在歌剧中地重要性,尤其是中低声部。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歌剧中的男中音也在表演中不断变化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洪赫.男中低音悲剧角色在歌剧中的特殊地位[J].艺术科技,2017,30(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