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慢就业”现象研究

2019-06-11 09:07刘玉升褚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刘玉升 褚蓉

摘  要: “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是无法避免客观存在的,作为毕业生的一种自我选择,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者应该理性地辩证看待。毕业生在校就读期间形成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受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直接影响,就业工作部门应积极加强毕业生的个人认知、职业认知和环境认知,帮助学生做出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慢就业; 职业生涯;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1-003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31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会议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毕业生作为独立的劳动个体,无论选择怎样的就业观本应都无可非议,但作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即意味着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的首要特征就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实现独立,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很多变数,导致“暂不就业”和“慢就业”人群逐渐增加。“慢就业”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不可忽视的择业观正向多元化发展, “慢就业”毕业生也逐渐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本文多方面研究“慢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 从高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分析

(一)“慢就业”的概念

一般来说,“慢就业”是指部分毕业生不再遵循“毕业等于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在完成学业后没有立即去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支教、在家休整以及筹备创业等待就业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兴趣适合、待遇满意的工作可能面临很大困难,导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作出最终选择。同时,一些新兴职业如:专业游戏玩家、平台主播、微商等的出现,也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职业更自由、更有吸引力,对于不喜欢被约束的“95后”以及“00后”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让他们的选择更具多样化和复杂化。

造成“慢就业”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已签约应届毕业生中有39.2%的签约岗位与毕业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专业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之前的热门专业变成冷门、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被新型企业所代替,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暂不就业”比例上升,“慢就业”情况有所缓解

近三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保持小幅增长,2016—2018年全国高校总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65万、795万和820万,“暂不就业”比率分别为3.53%、3.99%和4.03%。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暂不就业”毕业生中拟升学或出国人员占比分别为48.4%、47.9%和48.6%;没有满意单位暂缓就业占比分别为8.0%、9.5%和7.4%;近期找工作困难想延后就业占比分别为4.5%、4.9%和3.8%;没有经济和生活压力,不急于或不想就业占比分别为3.1%、4.5%和3.8%(数据来源:2018年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研讨会公布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拟提升学历和出国进修人员占比较多并有小幅增长,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想工作的占比有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被动“慢就业”情况有所缓解,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毕业生总数的增加,“慢就业”毕业生总数在数量上仍旧持续高位。

(三)我国高职院校“慢就业”现状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逐渐成为“慢就业”的主要人群。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的特殊性,从专业水平和性格特点上他们更适应这种新的就业观的变化。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毕业生待就业人群逐步增加,“慢就业”现象进一步凸显。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2 000余名毕业生调查显示,有62.4%的毕业生认为没有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慢就业”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其他影响“慢就业”的主观因素还有:不明确从事何种工作占比42.7%,打算“错峰”就业占比36.7%,个人职业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占比34.3%,有创业想法占比28.0%,不能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占比27.8%,选择学历提升或者参加社会活动占比25.7%,计划投入新兴行业做自由职业者占比11.3%等。

虽然“慢就业”毕业生只占据了总的毕业生的很小部分,但作为一种趋势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上“慢就业”现象理解并不完全统一,对“慢就业”现象存在不同意见,一方面有人认为“慢就业”是夸大其词,并没有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对“慢就业”人群产生严重的焦虑,认为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作为高校的就业工作者,我们要对“慢就业”现象深入研究,既要理解它的存在又要避免它的扩大化。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在就业态度上的焦虑心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产生就业焦虑感的重要原因就是社會对就业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即过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这种统计方法迫使高校高度重视就业的快慢。虽然这种考核标准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对就业落实快慢的过度焦虑。另外,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过分报道也使“慢就业”现象更加突出。在各媒体的鼓吹下,部分毕业生对“慢就业”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大胆尝试新鲜事物,不应该随波追流,认为命运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要充分享受生活,不能轻易被工作束缚。当这些错误的引导影响到对职业生涯不明确的毕业生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做出错误判断。

二、高职院校“慢就业”类型及分析

(一)高职院校“慢就业”类型

1. 主动型慢就业:此类毕业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的就业观念相对开明,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在孩子提出暂缓就业想法后能够积极支持,并在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看,主动型慢就业的毕业生个人能力相对较强,不满足于替别人打工,有着更高的理想和抱负,想去尝试更多的挑战,不会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因为不工作而让自己陷入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个人发展空间、就创业渠道、人际关系圈被进一步扩大,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更好的职业未来成为部分毕业生的追求,他们更注重职业与兴趣的结合,更希望人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设定发展。由于不用担心物质基础和家庭反对,他们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趋向稳定期间去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和做更多的尝试,一方面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从而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最大化。

2. 被动型慢就业:是指在“慢就业”人群中无法顺利就业的“剩客”一族, 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参加工作,而是由于自身职业能力、性格特点等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无法胜任工作要求,或者由于就业观和择业观欠缺,造成眼高手低从而导致无法落实就业单位。

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近年来毕业生的离职率越来越高,其中主动离职占据了絕大部分,究其原因,就是部分毕业生对于职业期待和就业现实差距过大,理想化的心态无法适应现实的工作状态,导致个人工作满意度极低,就业不稳定,从而陷入循环就业、循环失业的境地。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心理问题不敢与外界接触,总想在高校的温室内躲避社会的暴风雨,逐渐产生逃避社会、逃避责任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慢就业”造成的影响

1. 从积极方面来看,“慢就业”现象体现出毕业生更理性的就业观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中,毕业与就业是密不可分的,毕业生完成学业后第一时间内找到工作,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个性化需求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逐渐受到毕业生的重视,有能力、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更理想的途径,使自身的发展更有利。尤其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这些变化体现了毕业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个人发展,多样化的选择也更有利于自我实现,也值得高职院校鼓励提倡。

2. 从消极方面来看,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我国2017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795万,2018年高达820万,随着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困难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毕业生错误地将“慢就业”等同于个人更好地发展,盲目地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满意度的就业,容易导致认知不清、选择不明,从而错失就业良机。由于毕业生个人职业能力和家庭情况不尽相同,部分毕业生盲目跟风,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无职可就、无业可创,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丧失了作为应届毕业生宝贵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求双方无法形成有效对接,从而引起结构性“慢就业”。久而久之,使毕业生对自身专业和能力产生怀疑,逐步失去就业信心,从而转变成“啃老族”和“逃避族”,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极为不利。

三、高职院校如何解决“慢就业”问题

(一)辩证看待“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毕业生的一种自我选择,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者应该理性地辩证看待。毕业生在校就读期间形成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受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直接影响,就业工作部门应积极加强毕业生的个人认知、职业认知和环境认知,帮助学生做出有效的选择。

对主动型“慢就业”的同学,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提供更加宽容的选择环境。同时,应及时调整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摒弃单纯以就业率衡量就业工作好坏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精准的职业规划服务,建立毕业生个人成长档案和职业发展档案,配合学生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选择。对于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应该加强创业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具体的创业政策,合理利用国家和省市等相关部门的就业扶持政策,提供更好的创业孵化平台。

同时,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教育,让毕业生对“慢就业”做出慎重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慢就业”毕业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家庭和谐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关注就业特殊群体的就业动态,及时调整职业指导服务内容。

(二)充分利用职业生涯指导的普遍性和针对性

“慢就业”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变化和家庭影响,但同时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水平。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但课程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证。应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介绍和个性化测评,让学生既了解自己又了解用人单位。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共性问题的指导。高职院校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要重视职业发展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协助大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企业需求和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同时,应将职业生涯教育设为必修课,贯穿三年的大学生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和就业指导服务。

针对毕业生求职心态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通过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就创业教育等课堂教育形式端正求职态度;二是通过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省级就创业竞赛等形式,让毕业生获得职业体验;三是通过企业课堂进学校、优秀毕业生讲座和就创业公益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求职观。

2.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中“个性化”问题的精准服务。关注就业困难、家庭困难、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情况,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依托“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就业网、就业APP、百校联动招聘会等手段,实现毕业生供需信息互通,搭建无缝对接交流平台,细分毕业生求职需求,做到“一生一策”精准化推送。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配齐配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

(三)多方联动解决“慢就业”现象

1. 充分利用学校的“双创”教育手段

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创业互相促进、互为补充。高职院校应把“双创”教育作为高质量就业、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课题,实现“双创”教育全覆盖,构建完善的创业培养体系。坚持“广覆盖、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双创”教育。进一步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

高职院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创业。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政策宣讲、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积极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多种形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2. 充分發挥家庭的重要教育作用

“望子成龙”是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但高期望值在无形当中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地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成为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首要选择,过高的要求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很难立足。一旦就业遇到困难往往采取观望态度,导致待就业人数增多,形成“慢就业”现象。因此,家庭的就业观非常关键,家长应该认清孩子的个人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一方面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首先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寻找与能力相匹配的用人单位。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能作为评判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应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就业,在融入企业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当毕业生就业出现问题时,不应过度指责和埋怨,要及时在生活与思想方面提供支持,协助调整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和职业定位,允许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待就业过渡,帮助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给与毕业生充分的职业选择和生涯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于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并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鼓励毕业生大胆尝试。

3.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社会力量

“抓指导、重引导”。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相关文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加大对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养老等工作。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做好毕业生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设立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

高职院校要全面开拓就业市场。一是充分利用各级就业网系统,积极引导企业登录注册开拓企业资源;二是与优秀企业合作共建,重视就业市场质量的提升,加强与本区域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共建教学实践课堂;三是各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班和就业基地,筹建系列特色校企合作班;四是积极参与地区就业联盟联谊活动,共享区域资源,开拓就业市场。

4. 充分调动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就业机会出现时有能力去把握。简而言之,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应该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避免因自身原因被“慢就业”。

与此同时,毕业生应积极了解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职业敏感性和主动性,正确认识初次就业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清职业生涯发展所处的阶段,抛弃一步到位的过高期望值,充分认识自身能力和岗位要求,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就业单位。另外,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要提前规划,积极筹备,不能等到毕业后才准备,要在就读期间建立合理的创业规划,充分调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积极利用各类创业优惠政策,正确评估创业风险。

四、结语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830万,再创历史新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的快、慢并不是就业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在当前不稳定的就业形势下,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缺陷,对自己进行合理职业定位才是问题的关键。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把握;在机会不明确时应努力提高个人素养,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创业机会。

就业是民生,更是国计,个人的就业不但关系到自身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每一位毕业生都应该把就业工作放在最关键的位置,慎重做出选择,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努力下实现个人生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月. 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9 (S2):200-202.

[2] 周平,沈建芬.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32-34.

[3] 武蕾. “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其解决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6,35(12):127-128.

[4] 麦可思研究院. 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9.

[5] 刘鹏. “慢就业”不宜盲目效仿[J]. 中国就业,2016(10):55.

猜你喜欢
慢就业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