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最耀眼的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是宋代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两人的诗词内容突破以往的诗词格局,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生活豁达,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致使表达的内涵根本不同,辛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词的风格。
[关 键 词]苏词;辛词;突破
一、辛词对苏词风格的继承发扬
苏东坡作为北宋诗歌豪放派诗词的创始人,他突破了自魏晋以来诗词的“艳科”格局,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奔放的感情,而辛弃疾作为南宋的豪放派词人,是继苏轼以来豪放派诗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学上人们常以“苏、辛”并称,两人传世之作均具有气势恢弘、境界高远的风格。但从细微上来说,苏轼的词更多的是反映个人坎坷的命运,以及对家国庙堂的生活的感悟,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之风并把它发展成另一个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中有一句“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这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抒发庙堂坎坷的方面是相同的,包含了一种自己怀有大才却遭遇坎坷,只能埋没民间的心态。而这首词的下半部分“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有,梅花争岁”,又通过黄菊凋落和梅花争相怒放来表达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之愿;最后以“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作诗词的结束。全篇读起来没有丝毫的出世意思,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慷慨激昂之意。读辛词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忧国忧民的大丈夫气慨,可以说辛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苏词的表达范围,从个人的情怀上升到了英雄诗词的层面。对此,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史上对辛词早已有了定论:“稼轩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脆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二、辛词和苏词的差异
在讲解苏词和辛词差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研究苏轼和辛弃疾在创作时的内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有着古代士大夫对庙堂的政治抱负,但都在从政的过程中受到过打击和报复。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一生起起落落,四处漂泊,暮年更是以一介白身发配到广州,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辛弃疾则是一名武将,他在经历过一段戎马生涯后,终被闲置起来,终身再没有得到启用,这种怀瑾握瑜,终遭埋没的悲愤之情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表达。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他对这种内心苦闷的表现是非常隐蔽和含蓄的,他的种种以物喻人的表达伤怀的情绪总会在诗人乐观知天命的心境中被破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首《水调歌头》,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中秋圆月景色,再以月亮的陰晴圆缺引到人生的坎坷经历,以自然辽阔来表达诗人心境的豁达以及旷达的生命感悟。与之对比辛词则不尽相同,其表达愤慨是流于表面的! 读辛词,总有一种热血奔涌、慷慨悲壮的家国英雄侠气之感,如“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等诗词语句都表现出了一种英雄末路之感,说到底,苏词中的伤感,只是苏轼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的流露,是一种文人式的旷达,而辛弃疾作为武将,他一生以精忠报国为志,但最后却被闲置,他的表达出发点都是在南宋受异族侵略而导致民族灾难有感而发的,故才有了辛词豪迈悲壮的英雄风格。辛词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以深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的国家灾难,使他的词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辛词对苏词格局的突破
论及辛词对苏词的突破,应就他们的表现手法而言,苏东坡多以诗为词,他把诗歌蕴籍含蓄、意境深远的特点带入长短句中,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形影难分,心性合一,顿使情景、意念,融为一体,于朦胧的意识中,让人沉浸在挥之不去的隐痛中,而辛词则有“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善于用典故”的美誉,他的词可以说是集儒道佛于一家,具有一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的特色,虽然苏轼也能用典,但在纵横开合方面却不如辛词。可以说辛词,是继承苏词并突破了他的个人格局,从个人的角度上升到了家国的层面,从文人的娟秀突破到了英雄侠气的境界。
苏、辛两人在中国豪放派词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苏轼在豪放词史上的开拓之功是公认的,在词的意境和表现力方面使诗词出现了很大的变革,这种创举称得上前无古人。但辛词却把这种风格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英雄诗词的巅峰,他不仅继承了苏词在开拓中所完成的各种意境,还突破了苏词的范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邓晓倩.试论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J].文教资料,2017(21).
[2]徐银平.苏词之妙理与辛词之深情的比较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
[3]陈玉凤.词品论析[J].今日教育,2016(2).
作者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