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写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在当下网络分外发达的时代,已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甚至是谋生的手段。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作者、作品,而对写作过程关注较少。侧重论述写作过程即艺术创作过程的阶段性,从而窥探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发展流程。
[关 键 词]写作;审美体验;主客融合
学界对作品、作者的研究多于写作过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写作有固定的手法、技巧,但是如何运用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写作的过程是灵感不断涌现的过程,而灵感的生发具有偶然性和不由自主性。中西作家都曾谈到灵感的转瞬即逝和难以控制,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提到:“当其触物兴怀,神来思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美国小说家伍尔夫说:“我简直难以承认我的书是我自己写出来的,它似乎是一种不可知物控制和占有了我。”从这一角度可看出写作是难以描述的。本文通过对安妮·拉莫特《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的评述从审美体验角度谈谈艺术创造(写作)的整个过程。
一、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虚空
安妮·拉莫特说,写作前要做的便是“静下心,保持安静、呼吸,并聆听。训练自己聆听内心那个微弱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灵光一闪(初级直觉),它或是一个电影片段,或者童年记忆的零星部分,又或是地铁上偷听来的一段对话。写作前,创作者必须完全放任自己的想象和回忆随处游荡、纵情驰骋。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作的平静、虚空的状态,为创作直觉腾出空间。然后跟随直觉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绪引导到写作对象上来。这便是对审美对象产生积极的审美注意,是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虚静”心理状态。作为对写作者即创作主体的要求,这种创作状态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所提出的“涤除玄鉴”的理论。“涤除玄鉴”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陆机、刘勰也都强调了虚静对文学构思的重要性。唐代刘禹锡有诗云:“虚而万景入。”由此看来,在艺术创作中虚静、凝神、澄怀是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
二、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第一阶段——感悟起兴
写作者真正动笔的时候有无从下笔之感,大多数写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要以生动有趣的文字描述事实,竟有如帮猫洗澡般困难又磨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从最熟悉的事物开始,照实描述。然后再扩大范围,仔细想想将那些细节写下来。所有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离不开这些细节,就像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株盆栽。正是创作客体的某一特殊之处(包括色、线、形、音等)才会使创作主体印象深刻即对其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愉悦,进而衍生出创作的激情,可以说,感物起兴是审美体验的第一阶段。
三、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第二阶段——心游万仞
写作的过程就像是跳脱自我设限的过程。作品的角色可能会有创作者的影子——可能是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即一个基于现实生活的原型或综合体。但作品角色不是作者也不是现实的某个特定的人。因为优秀的作品角色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随着情节的深入变得丰富起来。创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了解角色,对于角色的诠释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创作者在无数个想法间游走,在某个想法前主体迅速突破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掌握上升到对审美对象内在形式的神韵的把握。
四、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第三阶段——主客融合
写作一定是有目的的,或者解释人生,或者表现生命的状态。创作主体和客体在这样的目的中达成共识,实现和解。写作本质也是作者和自己内心深处多个自我和解的过程。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也是主客体合一的动态过程。审美体验是多种心理功能(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活动,而表现出初级直觉、神思、灵感几个不同的层面。这几个层次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呈现出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由外部体验向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层递性。这种层递性正是写作的深入展开过程,从整理思绪到描摹形象再到潜意识的精神灌注,一个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诞生。
作品不能速成,但寫作可以训练。写作能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当我们看到一个作家的表达方式新颖而有趣,领悟到个中巧妙,我们的审美能力会随之提升。反过来,审美能力的提升会减少写作中的阻碍,使作者更容易从事创作活动。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安妮·拉莫特.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M].朱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