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被沪港深基金抢风头 信诚基金国富基金两产品“垫底”

2019-06-11 12:53张桔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清盘垫底经理

张桔

截至5月21日收盘,在年内QDII基金排行榜上,如果剔除原油类QDII,排名首位产品净值今年以来增长率仅在20%附近,而同期A股基金排名居首产品的净值增长率则超过了50%。不仅是今年,实际上2018年QDII基金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全年的收益率仅为-8.09%。

數据显示,自2006年首只QDII基金诞生至今,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该类型基金累计利润总额为-229.14亿元。与此同时,QDII基金所存在的问题日渐显现: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日趋缩小、海归基金经理高学历难有符合身价的发挥、沪港深基金逐渐抢去了QDII的风头等等。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贾志指出,早期QDII基金可以投资港股,这是其与非QDII基金的主要区别。但随着港股通的发展,QDII基金的这点优势如今已经荡然无存,因此规模下降成为必然。

QDII迷你化基金生存前景微妙

在整体规模缩水的背后,袖珍型QDII产品的数量似乎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红周刊》记者结合Wind资讯统计,在基本剔除指数QDII、债券QDII两类产品的前提下,现存QDII基金中,规模不足5000万份的产品约为29只,其中国富全球科技互联人民币和信诚金砖四国则联袂垫底。从具体数值来看,前者报告期的最新规模仅约521万份,也是统计中唯一规模不足千亿的产品;对比来看,信诚金砖四国的规模也仅约为1300万份。

以信诚金砖四国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整体份额相较于首募金额缩水将近97%。同时,从2016年二季度以来其规模一直维持在0.2亿以下的超低水平。基金经理在最新一季报中表示,该基金自2015年三季度至今,已经连续60个工作日以上,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基金规模的逐渐走低与业绩的不尽如人意息息相关。数据显示,在从2014年以来的逐年年度排名中,除去2016年其排进过同类前二分之一以外,其余年份该基金均排名靠后。今年以来,信诚金砖四国仅仅录得3.15%的净值增长率,在99只同类基金中位列倒数第二。

深究产品业绩不佳的原因,《红周刊》记者发现,或许是源于基金经理担忧赎回放量,首季时任基金经理仅建了两成的股票仓位。从持仓来看,当季的十大重仓股为清一色的港股。个股表现来看,前十大重仓股中多只股票今年表现平平:年初至今涨幅超过25%的仅有两只,同时其头两号重仓股中国光大绿色环保和达利食品还出现了小幅下跌。

从基金经理的季报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将投资的重心仍在香港市场上,而对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俄罗斯的前景均充满了忧虑。某种程度上,港股市场接下来的走势或许会左右该基金的命运。对此,《红周刊》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致电中信保诚基金,接线人士证实该基金的规模确实长期较小。

对比来看,在目前规模排名垫底的国富科技互联身上,存在的则是另一类问题,这只基金成立于2018年11月20日,目前产品仍然处于建仓期中。从基金成立时所发的公告来看,由于产品实际上分为人民币和美元两类,成立时人民币类的份额约为2.67亿元。从时间来看,目前产品刚刚过了六个月的建仓期,但是产品的份额已经流失了大约98%。同时,在产品第一份季报中,基金经理已经开始提示规模风险。

QDII基金清盘逐渐增多

来自长量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从受雷曼兄弟拖累而清盘的华安国际配置算起,实际上在全部QDII基金中,迄今清盘的产品为12只,虽然整体不多,但是近几年来数量呈现逐渐上升之势:2017年全年清盘了4只产品;2018年全年清盘了5只;而2019年迄今,招商和南方旗下已经各有1只QDII基金清盘。

从2019年以来的情况看,开年迄今清盘的两只基金分别是南方恒生国企精明和招商全球资源,其中前者为指数型QDII,后者则是主动股票型的QDII。以后者为例,招商全球资源QDII成立于2010年的3月25日,而其在今年的5月7日正式落幕:当初成立之时,该产品的首募金额约为5.5亿,但经过9年多时间的牛熊洗礼后,Wind显示,产品今年一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仅约为0.22亿,产品的存量份额几乎损失殆尽。

业绩方面来看,《红周刊》记者查阅该基金Wind的年度业绩数据,从2014年以来,招商全球资源历年的净值增长率均无甚亮点,其中2017年全年录得的16.72%是近五年来的单年最高值,2018年全年则以-19.96%创出近五年最低值。而2019年截至清盘前,招商全球资源所录得的净值增长率也仅为4.14%。

从产品的最后一份季报中,《红周刊》记者发现,该基金首季末的权益仓位仅为34.85%,或许是出于降低单一区域集中投资风险的考虑,该QDII基金所投股票涉及区域非常广泛,除去通常QDII基金所重点关注的香港和美国外,基金对英国、日本、荷兰、瑞士、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关标的也有覆盖,但是从重仓股的涨幅来看,相关标的今年以来的涨幅平平,而这也或许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例如,在当季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在纽交所上市的陶氏杜邦成为基金经理的最大败笔,该股从年初至今的跌幅已经超过了40%;此外,基金所重仓的嘉能可也没能实现上涨,年初至今的跌幅接近10%一线。

那么,既然分散投资未必能抵御住全球投资的风浪,QDII基金是否应该依然遵循传统的重配港股和美国中概股的老路上去呢?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相关人士并不认同。

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指出,今年一季度,QDII基金香港和美国两地投资仓位占比分别为57%和34%左右。虽然从区域调整来看,QDII基金对于海外市场的投研能力在逐渐提升,但基础依然相对一般,QDII购买的更多是相对熟悉的中概股。一季度QDII仍然不断增持腾讯控股和中国平安,同时港股中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也获得增持,美股方面,阿里巴巴、网易等中概股仍是QDII基金热门选择。放眼全球市场配置,在很多表现突出的新兴市场例如印度等,QDII投资的覆盖依旧单薄,持仓过于集中也使得多只QDII基金近两年跑输比较基准。

QDII基金经理角色逐渐“尴尬”

由于QDII基金缺乏赚钱效应,而QDII额度一度多年未放开,这也就导致某种程度上QDII的基金经理显得角色尴尬: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有着海外求学的教育背景,甚至其中不少人简历中拥有华尔街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在内地的基金公司中年薪较高;但另一方面,他们所管理的公募QDII却多数业绩平平,为公司所做的贡献较为有限。

如是背景下,QDII基金经理跨领域发展也成为无奈中的必然。最为典型的是,随着近几年沪港深基金的火热,QDII基金经理逐渐有转战沪港深类基金操盘手的迹象。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投资港股的QDII更受益于深港通的开通。因为内地机构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市场,可以不再占用他们的QDII额度,额度紧缺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可能会有更多内地机构去投资香港市场,因此QDII基金经理较为抢手。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南方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毕凯是颇为鲜明的一个例子。公开的资料显示,毕凯目前在基金经理岗位的任职年限不到两年,但他所管理过的基金类型已经包括了三类:首先,指数QDII南方恒生中國企业精明指数是其基金经理生涯的起点,但该基金今年4月下旬最终清盘;其实,他彼时还一同接管了主动型QDII南方香港优选股票,迄今其取得的任职回报也仅仅为6.45%;此外,从去年的6月8日起,他正式出任了南方沪港深价值的基金经理,然而,该基金的规模和业绩同样不佳,最新财报产品的规模仅为0.89亿元,而最新的任职回报仅为-8.88%。

比起毕凯在熟悉的领域寻找风景,部分QDII基金经理似乎已经完全偏离轨道了,例如北京某老十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惟一QDII基金经理吴达,从2010年开始管理公司旗下唯一的一只QDII类产品,然而累计的任职回报着实乏善可陈,同时基金最新的规模也仅余0.17亿元。有趣的是,从2016年开始,其又接手了公司的一只沪港深类基金产品;此后的2018年和2019年,他又分别接手管理了公司的两只混合型基金。但是在表面能文能武的背后,他在这三只产品上所录得的最新任职回报均为负值。

对此,上文的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最早一批的QDII基金经理多已转行,例如工银瑞信的老将郝康,虽然他目前还管理有沪港深类基金,但其早已不管QDII了,目前名下多数为A股基金。考虑到海外研究的成本较高,主动型QDII未免显得得不偿失,明智的主动型QDII基金经理还是尽早转型为妙。

不过,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则指出,QDII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跟国内公募基金经理相比整体稍高。如果基金经理想要维持较高的收入水平,需要在研究范围上和国内基金经理研究员更多差异化,比如加强对日本市场、欧洲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的研究。当然,基金经理可以从某些行业出发,缩小研究范围,比如专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和研究。

猜你喜欢
清盘垫底经理
豪赌半导体板块新年“垫底”诺安成长、海富通股票等面临风格抉择
奥迪“垫底”BBA“以价换量”引发负面效应
混血基金渐成公募生力军华宸未来联袂信达澳银缘何“垫底”
捎你一程
捎你一程
债券评级公司陷入泥潭 联合资信尴尬“垫底”
公募清盘现象
37只公募基金遭遇清盘 投资人谨记细读“终止合同条款”
基金如果清盘 基民有什么损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