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汽车产业有两件大事被持续关注,一是汽车产业整体连续下滑,“寒冬论”出现。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逆势加速增长。据了解,在过去的2018年,一方面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在加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贡献无可替代。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550万辆的累计销量中,中国占比在53%以上。另一方面,传统车企转型发展压力倍增,造车新势力也进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淘汰期。
目前,在政府的积极作为、科技的支撑引领、巨大的市场规模、创新的商业模式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处于一个市场导入期到产业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叠加融合的大趋势,引领产业变革、支撑产业升级,整个产业需要在多方面同步发力。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周年之际,整个产业发展现状到底如何,又该如何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汽车行业从业者也在持续的思想碰撞中探讨产业发展形势,摸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讨论全球汽车变革,进一步促进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交流,推动多个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于2019年1月11-13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汽车革命与交通、能源、城市协同发展”,通过探讨产业发展新思路,官产学研的跨界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与2018年的论坛相比,2019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加强国际交流、办好双创平台、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内容。与会嘉宾从如何造出高品质电动汽车、下一代电驱动关键技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路径与保障、全球出行产业投融资、能源转型与车网融合、新能源物流车、全面电动化的战略以及政策保障与影响、动力电池技术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嘉宾观点根据其公开演讲速记整理而来,未经本人审阅)
陈清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电动汽车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引领性产品,这次汽车颠覆性变革的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而这几方面恰恰都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状况较好的新兴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未来,汽车革命与能源革命协同将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电动化需要放在绿色化的基础之上;共享出行有望重构城市交通;跨界技术和造车新势力的加入增强了产业的创新活力;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顶层方面的设计。
衣宝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国际上看,燃料电池已经进入了市场的导入阶段,发动机的功率大幅度提升,现在问题是没有大批量的生产线、成本比较高,受加氢站的制约。从国内来看,我们已掌握了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并经过了大量的示范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了进行大规模示范运行的条件。燃料电池寿命是电堆和系统双方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堆部分、系统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发;尽快完善燃料电池产业链;提高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提高电堆的体积和重量比功率,降低电堆的成本;深入研發电堆的衰减机理,开发抗腐蚀、稳定的新材料;开展超低铂和非铂电催化剂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关键部件、电堆和电池系统的测试与耐久性快速评价方法;尽快建立中立性的检测机构,从而推进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
孙逢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们基本解决了黄河以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应用问题。但是一到冬天,新能源汽车在东北、西北等一些温度较低地区的应用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开发出全气候的新能源汽车,来解决东北、西北或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围绕这个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全气候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车身结构轻量化、高效低温的增焓温控技术、全气候整车隔热保温系统等方面。
严晋跃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及梅拉达伦大学教授
在转型过程当中,能源系统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能源系统的创新从原来很多大系统逐渐变成区域型、小型、分布式。未来能源的负荷是变化的负荷,变化的负荷是我们未来的新常态。关于能源和互联网之间的协同问题,我认为简单的用“互联网+”是解决不了能源系统的问题,因为能源和信息的物理特性不一样,信息的融合、交换是增加新信息,能源的转换和交换是有损失的,这是自然定律。关于能源的软成本问题,在我们项目成本中,它逐渐从原来的占比30%,发展到了70%,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此外,能源系统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尤其是电动汽车,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新机会。
李克强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未来的智慧出行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是高新技术与汽车产业、交通出行行业结合发展的结果。未来,我们需要考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和交通运载技术、交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结合,如何推进真正意义上运载工具和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等问题。如果没有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智慧出行是难以实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中国方案;支撑未来出行新架构的产品要真正产业化,需要有计算基础平台、车载终端平台、云控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平台以及信息安全五大技术平台。
郭继孚 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新能源汽车能不能成为未来的首选,我们的约束条件还起不起作用,这些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发现纯电动车要比汽油车的使用率高得多,因为它的使用成本只是普通燃油车的三分之一。我们目前的车辆人均拥有水平还比较低,在这个方面,我们怎么样去制订政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应等问题,这些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张柱庭 交通运输部交通干部管理学院教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流配送车? 从政策法规的角度看需求,新能源机动车的政策法规应该兼顾客运车辆和货运配送车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对城市配送车辆放宽管制;要积极推动无人配送车的技术标准的制订,这一部分法律上的通行规则还不明确,应当先对非机动车部分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这些都是当前我们亟需解析的问题,我们也希望在这些领域率先有一些突破。
王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安全是它最为重要的第一个性能。其中,大家最关心的是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从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评价角度看,电池性能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里,安全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能量密度。安全又是系统工程,无论是材料、电芯、BMS和系统都应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而不应该过度地依赖某一个层级的安全性保护,每个层级都应该有安全性的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无论是电芯的生产制造,还是PACK的生产制造,制造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水平非常重要。后补贴时代或无补贴时代,生产质量控制水平比较好的企业才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