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2019-06-11 23:21罗盛桥杨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电影

罗盛桥 杨梅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重要根基,“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纽带。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中国的观众似乎更青睐于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与西式风格。张艺谋新片《影》的上映,使中国影视作品再次回归到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当中。影片中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全片将中华武术、太极文化、水墨字画、香、琴等元素融入影片当中,在向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文化传播;太极文化;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影片的太极文化传播

象征是用小事物来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含义的大事物。影片中张艺谋数次使用“太极图”,以道家“阴阳平衡”的观点,意图传达一种男女平等的理念。“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系词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这里的太极是指万物的本源。从符号学角度,太极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太极图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将世间万物生长与进化的道理用最简洁的图形表现出来。图形所表达的内涵与现代科学的基本规律极其相似,使太极以图腾为标识的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影片通过复杂的剧情关系,再加之阴阳鱼的图案,意在追求一种复杂的社会中传达出简洁的一面,呼吁回归原始与本源。

太极图俗称“阴阳鱼”,阴阳鱼寓于圆中,阳鱼之尾抱阴鱼之首,阴鱼之尾抱阳鱼之首。从外形上看,预示着世间万物变化无论如何复杂,都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的基本构成。完美地契合中华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导演使用“象征”的方法,以图像的方式再现了“太极”在影片中的地位,以符号的形式融入影片中;加之俯视镜头增强了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感,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从而加深观众对太极图的符号印象。

二、影片中的中华美学文化

黑白藝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有资料显示,中国人对黑白的认识最早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公转和自转所造成的白天与黑夜交替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在中国现阶段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影片《影》中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又数次使用太极图,力争从视觉感官入手,以文化符号的形式传递中华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国人把自身对于“对称美”的理解,将对自然的感悟转化为具体的线条、结构、体积等具体结构加以解读。对称的应用使各式的宫殿看起来极具美感,也表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影片数次使用俯视镜头,从正、侧、顶三个面增强了影视人物和道具的立体感和处于环境中的空间感,以推、摇镜头的方式,借助宫殿两排的屏风,完美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美。

影片中意指社会、历史、文化的视听符号都由一些具体的物质承载着,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传达着某种意识形态,唤醒观众的文化认同,形成舆论共振。

三、影片的中国文化符号

德国人类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中华文化需要以符号为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实体介质——文化符号。文化和传播二者实质上是一个统一体,彼此不可分割。每一种文化活动和行为都是一种传播。而传播又是以符号位载体的。影片中大量的影视道具,承载着传播文化符号的任务。

竹——象征中国气节的重要标志。影片中多处出现竹制品和以竹林作为镜头前景,人物置身于一片竹林之中,吹奏“竹”笛,表达出一种心虚气节。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收到了人们的称颂。画面多处出现竹制品,以道具的形式传递着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情怀。

琴——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当时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有五弦。中国文人有“君子不撤琴瑟”之说,额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琴的声音能帮助人去除躁动,达到心灵的平衡。影片中琴音数次响起,

书法——中国有书法艺术得意于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它具有独特的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其二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源自于毛笔。

武术——武术萌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演变都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理论蕴含在武术理论与时间当中。以静制动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太极拳给人一种优雅宁静的美。影片中的武术套路以“太极”为模型,以“伞”为兵器,将舞蹈与武术套路相结合,充分表达出“太极拳”在向内收缩的的基础上凝聚力量,一旦放开,以最快的速度与最大的力量直击对方要害的特点。

水墨画——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和水象征着中国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影片中多处出现山水画作,传达出一种传统中国古典人文对自然的崇拜。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节制在传播过程中改造自然界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的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四、影片的中国思想文化

该影视作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不仅是画面上的“徒有其表”,在影视本文的叙述上也传达着对传统文化——各大学派的弘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昔日的传播方式早已没落,現代传媒在进行一种价值观的传递时,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人们从多年前的“受众”逐渐转变为具有自主选择权的“用户”。身份的改变不得不使传播者以更先进的手段博得“用户”的认同感,中国在传统文化日益“奚落”与外籍文化“入侵”的今日,影视作品对本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显得格外重要。影片上映前,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电视、纸媒等传播渠道,以“水墨”为出发点,吸引“用户”的目光,力图在视觉上为“用户”打造一场“水墨”盛宴,在影片的叙事情节上,以中国人关注度最高的谋权文化为主线设置议程,在观众被情节所吸引时,以道具、语言、色彩为媒介,传递着传统中华文化理念,以此将中华传统文化植入人们的脑海中。

影片在叙事上融入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其君王在“郡县”失守后一副若无其事的外表尤为突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源自于道家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并相互联系,认为统治者也应顺其自然,不将其主观意志强加于政治生活,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治”的方针。影片用叙事的手法,配合演员恰到好处的演技,道家哲学思想作为“帝王的南面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退为进”往往能收到与民休息、国泰民安的社会效果。虽在表现上有些夸张的成分在内,让观众另有一种“不作为”的感觉,恰好符合道家哲学文化老子的“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堕落的原因”文化主张。

另一方面,在情节上,影片充满了帝王权术的情景,几乎是所有古典影视作品所共有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学派继承者、代表人物荀子(况)的“性恶说”观点贯穿此类影视作品的始终。荀子(况)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在影片主人翁的身上得到了完美地展现,影片结尾处出现的“莎士比亚”式的反转结局,高扬“人定胜天”的思想理念。

影片在武术表演上以“伞”作为主要道具,以伞对刀,意在表达出一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价值观念,“柔、刚”“弱、强”在自然规律中均处在对立的方向上,展现出一种“矛盾”的运动规律,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从侧面表现出老子道家学派中有无相生、相辅相成的矛盾运动,即矛盾的事物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相互依存的哲学道理。一种文化的传播,如果仅仅以“说教”的方式进行传播,其接受者会寥寥无几;因此影片在议程设置上,通过剧情的渗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传达着传统中华道家学派理念,更利于涵化受众。

五、结论

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是同一文化范围内对知识、观念、价值范畴等要素的继承。影片的结尾处所彰显的依旧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这也是近年来西方影视作品大量进入中国所造成的文化入侵的影响结果。主人翁的成功这一情节的设置,实则是受近年来大量外籍影视作品价值观传递的缩影。影片在画风和叙事上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让观众从视觉上再次回归到“水墨”的传统文化当中,而从情节与传达出的价值观中,仍然夹杂着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观念;近观中国影视作品,无不夹杂着这一文化理念。反观同样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影片的叙事上同样尊重了中国的历史价值,在对历史与典故的叙述上并没有太多的改动,但影片传达出的仍然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在象征中华传统文化三大学派的“儒家”“道家”“法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所秉承的文化思想中,中国近期影视作品对文化的传播在价值观方面面仍然需要加强,传播传统文化不能仅仅着眼于“符号形式”,将重心放在作品的画风与配乐,更应从情节等精神文化层面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影片在文化传播中注重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考虑华人的根基所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影视与传统文化的兼顾,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不仅仅只是传播“符号语言”,更应把传统古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不断地“涵化”影视作品的客观现实,告诉观众中华传统文化中什么元素是存在的,什么元素是重要的,再将这些元素通过影视剧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手法传递给用户,就会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周鸿泽.文化传播学通论——应用传播学丛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符号传播[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罗盛桥,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梅,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电影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