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
[摘 要] 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以冠名企业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为培养核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冠名班学生即冠名企业准员工的职业胜任力。通过访谈法及问卷调查对该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以冠名企业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强调培养房地产经纪人的胜任力,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冠名班;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80-02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五年,房地产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作为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一线人才的重要源头之一,一直承担着为行业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责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列为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为了实现中职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已经日趋成熟。
一、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房地产专业有多年校企合作的实践基础,合作企业实力雄厚,注重对房地产经纪人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有效工具,近些年来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有效标准。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设定的前提是找到区分绩效明显与一般员工的指标,以该模型为基准设立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房地产经纪人的综合工作表现。
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以冠名班方式执行,冠名班将冠名企业房地产经纪人的胜任力培养前置到校园培养阶段,培养的学生具有企业准员工及校内学生双重身份,冠名企业围绕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要素与合作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笔者以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掌握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用效果,采用人员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式进行应用效果收集。人员访谈法选择的访谈对象为接收冠名班学生的房地产经纪人所在置业分行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访谈的重点将放在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与直接社会招聘的房地产经纪人的对比上。问卷调查法从基层房地产经纪人中随机挑选调查对象,参与校企合作的房地产经纪人与社会招聘的房地产经纪人选择比例尽量保持在1∶1。
(二)评价方法实施
访谈选择了冠名企业同时拥有冠名班学生的房地产经纪人与社会招聘的房地产经纪人的15间分行,共计访问到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合计25人,访谈虽然设定了访谈提纲,但访谈时只作为引导和参考,访谈内容受访对象可以自由发挥,采用开放式访谈进行,访谈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访谈内容集中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对基层房地产经纪人如何评价;第二,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相较直接社会招聘房地产经纪人而言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优势;第三,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哪些基本技能和素质较为突出;第四,在工作稳定性上,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是否有優势等。
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已完成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及直接社会招聘房地产经纪人两个群体,因此问卷由员工基本情况、员工对冠名班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评价两部分组成。调查选取已完成冠名班人才培养并已进入冠名企业工作的房地产经纪人150名,直接社会招聘房地产经纪人150名,合计发放问卷300份。
三、评价结果
(一)人员访谈结果
1.总体评价
被访者认为目前的房地产经纪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初入职场的员工抗压能力弱,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对公司和岗位存在诸多抱怨,频频跳槽,对个人职业成长缺乏长远职业规划。但也有少部分人能够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熟悉企业文化,能够逐渐融入职业环境,实现个人成长。
2.优势
有接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沟通能力弱和学习能力不强是房地产经纪人成长的最大障碍。房地产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性,在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上更加注重全面性和综合性。冠名班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相较直接社会招聘的房地产经纪人而言在工作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和继续学习能力较强三个方面。
3.对比评价
绝大部分被访者表示冠名班学生的房地产经纪人的实习表现基本让人满意,相较社会招聘人员,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和进入企业后的职业适应期较短。大部分冠名班实习生在两周以内就已经能够很好地进入自己的实习角色,而部分社会招聘人员可能需要四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被访者表示,这种优越性是和企业特色培训的设置息息相关。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计划参与者已经接触过冠名企业的一些核心工作任务,因此,计划参与者在进入真实工作环境时,能够很快适应,较社会招聘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来说上手更快。
4.工作稳定性
就工作稳定性来说,被访的房地产企业一致认为冠名班学生稳定性较强,出现流失与异动的比例较小。其中,广州地区的置业分行表现出对冠名班学生最为满意,有过半的被访者表示,冠名班学生在入职的前半年,稳定率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其中,2015年的冠名班學生表现最为出众,稳定率达到98%。而来自其他途径的房地产经纪人,一般前半年的稳定率都低于50%。被访者认为,这样的稳定性一方面来自冠名班人才培养三方协议本身的约束力,而另一方面也和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成功有很大关系。
5.职业成长性
被访者大部分对冠名班学生表示满意,从目前状态来说,冠名班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初期要求。但在职业成长性上面,被访者保留对冠名班学生后续观察的权利。
(二)问卷调查结果
使用问卷调查时,调查合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3%。参与调查的280名房地产经纪人中,参与冠名班人才培养的房地产经纪人147人占52.5%,社会招聘房地产经纪人133名,占47.5%。两个群体的参与比例为1∶0.91,符合预期要求。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冠名班人才培养的岗位一手房地产销售的占46.35%和二手置业经纪42.86%,这两个方向成为计划参与者进入冠名企业后的主要从业岗位去向,符合最初的岗位分布预设。冠名班学生与其他入职者第一年稳定率对比情况就入职第一年的单位变更次数而言,冠名班学生变更较少,工作稳定率(以前6个月未曾出现单位变动为准)为78.66%(平均值),其他的稳定率为39.63%(平均值)。
在对企业特色培训的反馈中,我们试图了解冠名班学生对现有开设的企业课程是否有兴趣以及计划参与者对企业特色“专业素质提升”培训效果的反馈。
147名参与问卷调查的冠名班学生中,有143名学生认为对企业特色培训感兴趣或很感兴趣,综合比例占97.28%,选项“不感兴趣”或“完全不感兴趣”比例为零。冠名班学生在对企业特色“专业素质提升”培训效果的反馈中,75.51%学生认为企业特色课形式更多样化;92.52%的参与者对企业特色培训表示满意;88.44%的参与者认为企业特色培训对工作有帮助或很有帮助;92.52%的参与者认为企业特色培训对个人能力提升有帮助或很有帮助。88.43%的参与者觉得冠名班培养对未来的工作起到较大或很大帮助。47.62%的参与者认为在企业特色课程上可以接收到更多新知识和新理念。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部分的冠名班学生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是满意的。冠名班学生对企业特色课程的高度肯定,代表房地产经纪人本身对企业文化胜任力训练的前置是持欢迎态度的。
四、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反思
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源于冠名企业的房地产经纪人人力资源构成特点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前期资料显示,在冠名企业大专及以下的学历比例高达95.54%,因此,针对性地与大中专房地产类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定制符合冠名企业需要的房地产经纪人,就企业招聘及人才选拔来说,在现阶段成为企业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实施评价的数据,我们发现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它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提升准员工职业素养,大大缩短了房地产经纪人入职初期的适应过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房地产经纪人成长的催化剂与加速器,更是置业岗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该模式通过对企业文化吸收、移植和改造,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班级文化,渗透到班风和学风中去。冠名班学生在该人才培养前期(即在校期间)不仅在学习职业技术技能,更是以一个准职业人的角色来塑造自己,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化,大大缩短了计划参与者从学校到企业的职业适应期。
五、结语
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在房地产经纪人的招聘和选拔、绩效考核、培训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都能为企业带来较明显的改变,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以冠名的企业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为培养核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冠名班学生即冠名企业准员工的职业胜任力。该模式将企业房地产经纪人的胜任力培养前置到校园培养阶段,通过一定的培养周期,实现房地产经纪人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笔者通过访谈法及问卷调查对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经过该模式培养的冠名班学生职业稳定性大大加强,绩效表现也更为让人满意。这表明我们以冠名企业房地产经纪人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强调培养房地产经纪人的胜任力,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孔令华.胜任力测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2008(3):56-58.
[2]陈云川.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势[J].科研管理,2008(6):141-144.
[3]罗双平.从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