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教材研究

2019-06-11 21:52喻波
北方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

【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度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阐述,强调音乐人才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为内涵,音乐分析和艺术实践需求为导向,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一书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指示精神编写。全书分为主调音乐的纵向结构,主调音乐横向展开的基本样式与作品的曲式分析,复调音乐及其结构分析,乐队总谱识读与简化,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演变五个单元。《基础》一书紧贴中小学音乐教材和教师培养要求,以音乐听觉为主导,以音乐分析和艺术实践为主要目的,对作曲技术理论传统的“四大件”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梳理和编排。本文从教学规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该教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

王安国教授现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小学音乐教材审查组召集人等职务,对于我国现行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紧贴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进度安排、谱例的选择、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单元间衔接等方面,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编排。例如在进行再现二段曲式的理论学习和经典作品分析中,选择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故乡的亲人》《送别》《瑶族舞曲》《小草》等谱例,力求教学内容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紧密衔接。

又例如在第四单元第四章“具有普适性的中小学校学生乐队用谱”中,作者首先强调“作为小乐手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和文化环境,学习乐器的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在指导教师的协调和组织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组织起来的中小学学生乐队,其编制和成员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流动性,难与中、西管弦乐队常规编制相吻合”;然后,选用《茉莉花》《铃儿响叮当》《红旗颂》等谱例进行初步讲解,从音量、音色、音区三方面指导学生对乐队简化总谱进行研读以及如何在排练过程中确保平衡。

上述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师资格考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突出中国音乐作品,注重民族文化传播

本教材的第二大特点为重视中国音乐作品的解读。作者在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音乐作品作为谱例和课后作业,对重点内容还单独分章节进行讲解。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五节“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操作实例(三)”中,作者特别针对中国五声调式歌曲伴奏编配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在中国五声调式歌曲中,由于没有“fa”和“si”两个音,因此“为使和弦音响与民歌音调风格适配……和弦结构中包含‘si和‘fa音,可采用‘换音(换用邻近的音)方式规避处理”,既符合作品的风格,也可以避免出现旋律与伴奏脱节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声乐作品及正确进行伴奏编配十分重要。

在复调音乐及其结构分析单元,鉴于中国传统音乐中自然形态的复调结构形式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作者以结构形式为标准,将由于声部关系的不同和旋律运动形态差异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分为在固定节奏音调上形成的多声部复调;在衬托性长音上形成多声部复调;不同声部时分时合形成的支声复调;不同声部合奏同一旋律,简繁并行,形成的支声复调;由不同声部前后呼应所形成的模仿式复调;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不同声部组合而成的对比式复调等六种类型。中国传统音乐的复调思维具有与西方相一致的线性思维方式,但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和群体思维,前者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以“形象的塑造达到表现内容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多个声部间“将具有不同特征的旋律加以纵向叠置而构成复调结构”;后者“是中国传统复调音乐具有典型意义的思维特性。它代表着涵盖最为广阔的那些源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复调音乐”,例如一人唱众人合的劳动号子,带有衬腔性质的抒情性多声部民歌等。为此,作者在进行复调音乐讲述时单独就中国传统音乐的复调结构进行分析,避免与按照西方对位法写作的复调音乐混淆。

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改编和舞台实践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作曲创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曲式学相关章节中,重点讲述了简单曲式结构理论知识,并进行举例分析;而对于较大型的曲式结构作品,仅以知识点介绍的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奏鸣曲式及其變体的相关章节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奏鸣曲式”的相关概念并列出该曲式结构的大致图表,然后仅“点到即止”地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的第一乐章为例进行分析阐述;在套曲与联曲章节中,仅分类列出经典曲目目录,但没有进行具体分析。

作者对教材的教学深度和难度也做了相应调整。例如在复调音乐及其结构分析的相关章节中,作者没有详细介绍对位法的内容,而是从不同的复调音乐类型讲起,从音乐本体出发对复调音乐进行理解;在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的相关章节中,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需要,删去有关配器的内容;同时立足于对总谱的识读与改编,强调学生容易混淆的关于移调乐器的知识点,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使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该知识点。

四、强调音乐风格演变

“风格”一词在这本教材中被多次强调,不仅仅在对具体知识点和作品进行分析时有所涉及,更多是在章节编排和谱例选择上经过了深思熟虑。

在绪论部分,开篇就将“风格”一词提出,指出“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形态,作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种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从音乐及作曲技法理论形成和完善的角度看,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既有交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面,又在不同创作风格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带有共性的结构原则。”指明分析不同风格作品要用与其相对应的理论体系。更典型的是在曲式学内容编排的相关章节中,作者在对三部曲式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按照音乐风格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从古典主义时期“三声中部”性质的三部曲式(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到浪漫主义时期带有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再到中部更具展开性,再现部变化程度更高的三部曲式(德沃夏克《幽默曲》、柴可夫斯基《十一月——雪橇》等),讲授顺序既体现了三部曲式的多样性,也清晰地展示了该曲式结构在音乐风格演变过程中的逻辑顺序。

此外,在第五单元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演变中,由于上世纪作曲技法发展迅速且种类繁多,作者除了常规的以西方作曲技术发展为线索进行风格演变讲解外,更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中外作曲家(特别是中国作曲家)以民族音乐元素为核心,以现代作曲技法为方式的音乐创作历程,强调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法之间的结合。

五、其他

除上述四点外,本书还具有以下特点:

不轻易引入概念,而是以实际作品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阅读;

在对谱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与本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不对学生的理解造成混淆;

每章节的谱例量大且经典,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论述大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点。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材紧密贴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需要,逻辑概念清晰严谨,非常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

參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教育编辑室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张前,刘清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6.

[4]于苏贤.中国传统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7).

[5]于苏贤.中国传统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9).

[6]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8.

作者简介:喻波(1982—),女,浙江杭州人,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讲师,江西省南昌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故事撰写的结与解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课程融合要学会做“减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