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弹琵琶”在历史中的可能性

2019-06-11 05:36李雅璇
北方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龟兹材质技巧

李雅璇

【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飞天乐舞图像为线索,通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出现的琵琶种类,材质,大小,弹奏技法以及琵琶演奏者,得出猜想:“反弹琵琶”是真实存在于唐代的实际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

【关键词】反弹琵琶;龟兹;材质;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期。许多著名诗词皆反映了琵琶在唐代宫廷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常见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抑或是其“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在民间变文《持世菩萨》第二卷有“琵琶弦上,韵合春莺;箫笛管中,声吟鸣风。杖敲羯鼓,如抛碎玉于盘中;手弄秦筝,似排雁于弦上。轻轻丝竹,太常之美韵莫借。浩浩喝歌,胡部之岂能比对……天各施于六律,人人调五音。”以上皆可见琵琶在表达个人情感和佛教思想和仪式的推广上具有巨大的作用。

“反弹琵琶”为出现于敦煌莫高窟112窟墙壁的乐舞图像《伎乐图》。根据画面的直观性并结合唐代乐舞表演可见,画面中“反弹琵琶”给予了观者深刻的印象:女妓在展现“反弹”绝技时,神态舒展,身段怡然自得,表现出了“飞天”的美感和崇高性。而关于“反弹琵琶”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据2013年李云集《“反弹琵琶”并非“反弹”——敦煌莫高窟“反弹琵琶”图像探微》观点,根据图像学角度,质疑了“反弹”一说,认为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笔者将通过琵琶的种类、材质、大小、弹奏技法、琵琶演奏者,提出新的猜想“反弹琵琶”是真实存在于唐代的实际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

一、在材质上的可能性

纵观琵琶的历史发展脉络,琵琶从“秦琵琶”,发展到唐代由印度传入,以四弦“曲项琵琶”为代表,在宫廷和民间的广泛应用。其形制为梨形,四弦四柱。以“四弦”琵琶为代表而言,根据我们所知,琵琶声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木材的质地。于是,其多采用檀木,红木,甚至石头作为制琴的原始材料。于是在材料的质地方面,已经加重了演奏者的负担。而唐代后期,由于琵琶的形状和重量带给演奏者的巨大负担以及演奏技巧的日新月异和复杂化,“四弦琵琶”的形制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颈变长,“横抱”变为“斜抱”等,皆减轻了弹奏着的负担。而由此可见,琵琶形制的改变,源头在于演奏是否便利。

谭盾曾在《敦煌遗音》中试图重现“反弹琵琶”的梦幻场景。而对于现代琵琶的形制来讲,音乐家根本不可能将过于沉重的琵琶背在身后,更不用说“演奏”。谭盾在研究壁画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材质的问题,于是,他从民间搜罗到一只大型的葫芦,与众多人共同研制出了仅重450克的“琵琶”,从而使音乐家可以边舞边奏,实现了“反弹琵琶”的精彩重现。

既然现代可以实现反弹琵琶的“重现”,则意味着材质的改变对于演奏形式具有极大的改造作用。当时出现的琵琶远远不止于“五弦”或“四弦”琵琶。“南音琵琶”的出现为敦煌莫高窟112窟墙壁的乐舞图像《伎乐图》中所出现的“反弹琵琶”,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南音琵琶整体形制呈梨形、琴头部向后倾斜与琴身成135度钝角,山口高、琴颈较窄、细颈曲项,琴腹部宽扁,面板两侧有两个凤眼、复手宽大,四相九品 或四相十品,琴身全长约96厘米,最宽处约33厘米, 有效线长71厘米,重量约为1.5公斤。”1.5公斤的重量相对于一般的曲项琵琶而言,更能够满足乐舞表演时所要求的的女妓身高与所能承受的重量,很好的解决了其重量的问题。

二、在演奏者上的可能性

根据“反弹琵琶”的图像可见,女妓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即祭坛的正下方,众星捧月般,在众多乐器中边奏边舞。并且,从图像的精美程度和众多乐器形制可以推断,该表演可能出现在唐朝宫廷的交流表演场所。由此可见,定非普通的乐人,应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在形象上,衣着主要是飞舞在空中的条纹状丝带,面相行为等明显有着西域民族的特征。

季羡林先生曾认为,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交汇的地方。众所周知,唐朝对西域音乐的开放性政策,体现了唐王朝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这是一个“外来音乐”盛行的时代。唐朝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音乐、歌舞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层出不穷。所以,可以认为“反弹琵琶”壁画上的表演者不为中原人。

龟兹人擅长音乐,体型高大,自幼能歌善舞,早已可以适应不同乐器不同形式的演奏方法。所以,“反弹琵琶”极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三、在演奏技巧上的可能性

“反彈琵琶”在历史中存在的可能性,在演奏技法的难易程度上可以提供极大的证明猜想。其一,以“四弦”琵琶为代表而言,其最初演奏时用拨子弹奏,由于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的实际操作需要,“手弹”逐渐取代了“拨子弹奏。”《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证实了这一说法“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搊琵琶。”在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飞天乐舞图中,可清晰可见女妓在“手弹”技巧上的炉火纯青,增加了“反弹”技巧的便利性。

其二,反弹琵琶壁画出现在唐朝,且在当时主要是伴奏乐器而存在,独奏存在较少,曲目,指法,技巧相对简单技法相对简单。就南音琵琶而言“南音琵琶中左手的技法只有按音和带起,按音时除了相位上按里弦外,品位上仅按子弦上的音。南音琵琶中右手除了弹奏琴弦,还要有固定琵琶的作用,右手小臂自然地压在琵琶复手斜上方,做到“手肘弯曲肚中央处”。总体而言,南音琵琶左右手的技法简单不繁琐,且非常传统,易于演奏者弹奏。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形象,在现代思维下去思考,的确会引起不少争议。但就琵琶的种类、材质、大小、弹奏技法、琵琶演奏者,笔者认为,“反弹琵琶”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于唐代的实际演奏中而非只是表演道具。即使其莫高窟壁画之中,反弹琵琶形象出现得少。且当时的画工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且受到环境,个人音乐修养等条件的限制,但艺术终究来源于生活,实践才能指导理论。且在当代看来,即使以现代琵琶的形制,许多“反弹琵琶”高手已经活跃在媒体中。尽管表演较为生涩且不成熟,但足以证明“反弹琵琶”历史中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李云集.“反弹琵琶”并非“反弹”——敦煌莫高窟“反弹琵琶”图像探微[J].人文杂志,2013(7):126-128.

[2]王佳.南音琵琶初探[J].长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1(3): 11-14.

猜你喜欢
龟兹材质技巧
刚柔并济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龟兹石窟寺院中的连通建筑
指正要有技巧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龟兹弥陀净土信仰流播初探
提问的技巧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