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纪,满族入京之后,由于清政府对东北的过度保护,使得哈尔滨一直处于封闭发展的状态。“中东铁路”的始建,被迫打开了哈尔滨音乐文化交流的大门;而之后的几次音乐实践,又为全国性的“哈夏”音乐节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回顾这几次音乐实践为主线,试图探索哈尔滨音乐生活形成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俄侨音乐;东北鲁艺 ;“右派音乐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哈尔滨为“音乐之城”,这对于哈尔滨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对具有深厚音乐文化背景的哈尔滨的肯定。哈尔滨能够成为“音乐之城”与“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以下简称“哈夏”)有直接的关联,它是中国东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性音乐盛会。从1961年首届“哈夏”音乐节到2018年的第34届“哈夏”音乐节,“哈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它的长盛不衰,便昭示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背景故事。
一、“俄侨”时期的西方音乐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了一条“丁字形”的“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通车,给在俄国没有公民权的犹太人迁徙来中国打造了一条安居之路。这些犹太人中间,就有大量的音乐家,他们为哈尔滨带来了与当地音乐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音乐生活——尤以交响乐为主。
以俄国阿穆尔铁路团第二营管弦乐团为主,后成立了“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1908年在南岗大直街铁路文化宫后花园的贝壳露天音乐厅的首场演出成为了该乐团正式对外开演的标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一部分俄国人去了欧洲,另一部分俄国音乐家留在了哈尔滨继续从事音乐工作,尤以犹太人为主。在“哈交响”工作的均为俄国音乐家,先后有梅特勒、格拉夫曼、多布林斯基、希费尔布拉特等人,他们主要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基辅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等。这样一支专业的交响乐团,为哈尔滨带来了之前闻所未闻的西方音乐生活。期间,“哈交响”乐团应邀在其他国家、地区表演,提升了乐团的国际影响力。除了交响乐团之外,哈尔滨的室内乐、西洋歌剧、轻歌剧等音乐艺术均在哈尔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较著名的有沙平亚歌剧团、舍曼斯基声乐艺术学校、哈尔滨乌克兰轻歌剧团等。
1932年,日本控制了东北,并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处于日本控制下的哈尔滨,哈尔滨的西洋音乐带来了举步维艰的状态。随着1935年,苏联政府把“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大批俄侨撤离哈尔滨,哈尔滨的西洋音乐生活便逐渐被日本特务机关控制。1936年成立的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便受日伪控制。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的作品内容逐渐向宣传日本倾斜,但其中也不乏俄罗斯音乐作品。由于作品演奏的不自由性,没有撤离中国的一部分音乐家开始投入到哈尔滨的音乐教育方面,他们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哈尔滨音乐专科学校等,为哈尔滨乃至中国的西方音乐教育带来了新曙光,这些学校先后培养了学生近千名。在音乐界较为有名的有中国籍学生有高芝兰、周小燕、王洛宾等人。
二、解放战争中的“东北鲁艺”
从17世纪初期,清朝政府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开始,到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2-1945年)为止,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东北均是日俄觊觎的对象。日本投降后,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如何让曾经被“殖民化”的东北从人心方面回归中国,“东北鲁艺”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宣传作用。
1938年,中国共产党认为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刻不容缓,故而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校”。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了文化战线(“文斗”)正式成为了人民解放战争中重要的一部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鲁艺”和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家(有吕骥、向隅、安波、李劫夫、刘炽等)经张家口绕内蒙古草原辗转到达东北,并组建了东北鲁艺文工团。以晏甬、向隅为首的东北鲁艺第三文工团——松江鲁艺文工团,和后期吕骥负责的东北音乐工作团,在哈尔滨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解放战时文艺工作。在哈尔滨,先后演出了《白毛女》《火》《两个胡子》等百姓们喜闻乐见的秧歌剧。正如东北鲁艺三团成员周星华所说,“给哈尔滨人民带来了‘新文艺的种子”。
如果说“俄侨”时期的西方音乐生活带给哈尔滨人全新的西方音乐生活,那么,“东北鲁艺”为哈尔滨人带来了通俗易懂、“下里巴人”的“秧歌”音乐生活。这两次的音乐实践,如果说扩大了音乐接受者的层面,那么以下所谈的“反右派斗争”中的音乐人才巩固并持续了哈尔滨音乐发展的脚步。
三、特殊时期迎来音乐人才之大潮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结束后,国内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的情况,有些人的思想因此受到波动。为此,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整风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向资本主义右派反革命靠拢的人,而《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揭開了“反右派斗争”序幕。“反右派斗争”中,有一批文艺界人员,从北京等地下放到黑龙江省,以进行劳动改造教育。
“从1958 年起,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各地“下放”一批音乐人才,如张权、李书年、严仁明、卓明理、邓婉生、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于忠海、岳道琏等,前后有100 多人。这些人的调入,大大充实、加强了音乐骨干力量,改变了哈尔滨专业音乐队伍的面貌,并且办起了哈尔滨艺术学院。”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建设中来,为哈尔滨音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音乐家,大部分“下放”的目的地是并不是哈尔滨市,由于哈尔滨市政府和一批有志之士(包括牛乃文、章子岗、马楠等)的极力挽留,促成了这批“右派音乐家”留在了哈尔滨市。这批人员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哈尔滨音乐生活的中坚力量,依靠这些师资,在1958年成立了哈尔滨艺术学校。同年,“哈夏”音乐节的前身——“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也走向了人民群众的文艺舞台。在“哈夏”音乐音乐节的半个世纪历程中,曾多次承办全国性音乐比赛,比如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手风琴比赛、全国合唱比赛、全国流行音乐唱法比赛等;曾多次邀请国外音乐团体来哈尔滨交流演出,比如有来自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乐团。在“哈夏”音乐节上,传播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我爱你塞北的雪》《乌苏里江》《新货郎》《漫步哈尔滨》等。“哈夏”音乐节参与的阶层分布广泛,既有一般人民群众,也有专业的音乐家;参与的作品也种类繁多,既有歌剧、管弦乐等西方音乐,也有民歌民乐等中国传统音乐。自此,从1961年起,伴随着第一届“哈夏”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到今天,音乐便成了哈尔滨市的代名词。
四、21世纪后的哈尔滨音乐发展
哈尔滨虽然有一个世纪的音乐发展史,也有近半个世纪的“哈夏”音乐节,这些实例是哈尔滨成为“音乐之城”的根本性原因。但是,随着东北经济的逐步衰退,哈尔滨音乐人才的流失,“音乐之城”要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黑龙江省政府从音乐场馆建设和音乐人才的培养两个方面,逐步提升“音乐之城”的竞争力。
第一,新的音乐演出场馆。原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重要音乐活动的主要演出场所是位于道里区买卖街67号的哈尔滨音乐厅,容纳观众仅800人。2014年投入使用的哈尔滨新音乐厅,有1200座大音乐厅和400座小音乐厅,并配置有400多个停车位。2016年落成的哈尔滨大剧院,包括大小两个剧院,总座位有2000个,再一次增加了哈尔滨的音乐演出场所。
第二,音乐专业学校的建成。2015年筹建,2016年正式批复的哈尔滨音乐学院,成为哈尔滨市第一所省属音乐类专业高等院校。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西洋管弦、民族管弦、钢琴、手风琴、音乐学理论、作曲、合唱指挥9个专业方向。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建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音乐类专业人才。
第三,国际性比赛的引进。2014年,首届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在哈尔滨举办,截止2018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2017年,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把该比赛纳入联盟成员。2018年初,举办了国际音乐大赛——哈尔滨音乐比赛——有钢琴、小提琴、声乐三个项目。这些国际性音乐赛事,为“音乐之城”哈尔滨再一次提升了国际知名度。
五、结语
黑龙江地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以农、林、耕、渔、狩为主的古代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敬仰,间接导致了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皇城的朝代,但同时又直接给各民族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哈尔滨和中国其他城市相似,都是在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下成长起來的。哈尔滨与其他城市又不一样,在于这一百年来音乐生活的多样性,而在多样性的背后,隐藏的是哈尔滨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才产生了哈尔滨西方音乐生活、红色音乐文化和群众音乐生活的并容发展,才有了今日的“音乐之城”。
参考文献
[1]刘可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反思[J].艺术研究, 2006(2):89-91.
[2]孙斌.“哈夏”音乐会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对1961-1900年“哈夏”音乐会探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12.
[3]张浩.“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述[J].北方音乐, 2010(12):56-57.
[4]郑风.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鲁艺文工团[J].党史纵横, 2008(11):42-44.
[5]吴琼.东北鲁艺三团600天[J].新文化史料,1995 (12):44-45.
[6]张晓.哈尔滨艺术学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7]李兴盛.黑龙江汉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恒昕(1980—),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硕士,哈尔滨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管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