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思路

2019-06-11 00:07韩星星
时代汽车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韩星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对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为了能够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而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怎样才能创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使我国的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为社会制造出更多符合环境要求的新能源汽车是当下的重点问题。本文在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1 引言

由于我国汽车需求量大,是世界汽车产销的第一大市场,因此我国重视设计、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因为汽车而排放的污染,因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这一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加大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并基于对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发展思路。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及优势

我国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此过程中经过了“十二五”的蓬勃发展,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了起步阶段的战略兴起后发展增速不断加快。有统计显示,在我国生产新能源汽车已经累计超过了三十万辆。因此,我国正在向着量产百万量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产业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直到现在,中国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像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充换电优惠电价这样的20多项相关的优惠政策,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体系正在朝着更加完备、系统的方向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因为各种优惠政策的实行而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由于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一发展目标的引导和推动下,将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创新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产業体系,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生产量突破百万大关。不管是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还是宏观规划战略思路方面,不管是在转化技术工程方面还是拓展市场操作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都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3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3.1 纯电动汽车和醇类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由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构成动力系统的电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比较适合在城市道路上进行低速行驶,在制动时,电机可以作为发电机提供能量,而且还可以再次使用制动和减速时节省下来的能量,纯电动汽车能够降低交通运输对于石油资源的压力,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维修保养所花费的费用也要比普通汽车少很多,但是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容量有限,而且价格比较高,如果纯电动汽车普及,就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建设大量的电动车充电站。

醇类动力汽车的使用原理是通过醇类燃料的化学反应为汽车提供能量,因为醇类燃料本身就含有氧,因此燃烧效率比较高,而且经过反应所产生的排放物中只有比较少的一氧化碳,几乎不存在碳烟。但是有的醇类燃料是非常不安全的,比如甲醇含有较大的毒性,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腐蚀物体,这些特点都极大地限制了甲醇的应用。

3.2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新型汽车,有好几种种类,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有内燃机和蓄电池混合的等等。混合动力汽车有着其他新能源汽车没有的优势,比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汽车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在正常的负荷下,混合动力汽车处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状态,在负荷降低的时候,内燃机中会有一些多余的功率,而内燃机中多余出来的功率就可以为电池充电,在负荷增加的时候,内燃机所提供的功率不够汽车的正常运行,这时,就可以用电池来补充功率,所以混合动力汽车所能走的路程与普通的汽车所走的路程相差无几。在汽车进行制动或者减速的时候,电池可以将这个时候节省下来的能量,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关闭内燃机,完全由电池进行汽车的驱动,从而污染物零排放得以实现了。当然,使用内燃机的优势也很明显,即能够为汽车内的空调和取暖提供足够的能量,而电池能够保证不会发生过充等现象,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比较好的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但是这种优势只能在短距离的行驶中体现,在长距离行驶的用油和普通汽车相差无几。

3.3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和生物燃料汽车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现如今已经在现阶段得到较大的普及,其经济性、低污染性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它的成分比较单一,能够与空气进行完全的燃烧,且产生的污染物也比较少,但是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与液体燃料相比在运输上不太方便,且发动机的性能也比较低。

生物燃料汽车的使用原理是通过燃烧生物燃料为汽车提供能量,因为生物燃料主要是从农作物或者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质,反应够产生的排放物中的污染物比较少,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还能够加快燃烧速度,而且生物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能够促进环境的循环,在确保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也确保了利益最大化,然而生物燃料中的一些物质可能会对发动机进行腐蚀。

3.4 燃料电池汽车和氢动力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原理是氢气或甲醇等燃料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从而为汽车提供电能,这样的汽车行驶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污染物排放物,甚至可以达到零排放,从而使燃油的利用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行驶的过程中也比较平稳,没有噪声,但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比普通汽车的成本都要高,这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普及。

氢动力汽车的使用原理是通过氢燃料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来为汽车提供能量,最终的产物是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污染的排放,理论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然而,氢燃料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制作成本很高,除此之外,氢气的获得并不容易,因为电解水或者使用天然气反而是能源消耗更多,氢动力汽车的优势也因此被压制。

4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4.1 加大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我国发展比较晚,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因此,政府和相关企业单位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解决,减小差距。我国的一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没有太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管理系统,使新能源汽车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创新主体作用。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体系正在朝着更加完备、系统的方向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因为各种优惠政策的实行而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太过于依靠政府颁发的扶持制度,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方面上存在惰性。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断引进国外技术。要注意的是,在传播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有保留,因为我国引进来的国外技术并没有深入,因此,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还是要靠我国自主研发。

4.2 汽车企业提高投入,加快创新速度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也与制造商对研發投入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而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将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相结合,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能够快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要意识到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招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采用科学的创新管理的思想,也让公司的管理更加生活有活力,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为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4.3 解决研发中的问题,铺平发展道路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在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而且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有一些国外的国家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进行垄断,我国要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突破国外在关键技术上的垄断,使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能够稳步提升,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自主技术创新。因此,科研人员要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的问题,突破技术研发瓶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5 结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工程,它包含着盈利能力、研发体系等不同的方面,因此,在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思路时,不能只关注于几个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进行研究,综合各个影响因素,并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研发和产销机制,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铎.浅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思路[J].山东工业技术,2019(10):28.

[2]费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工业技术,2019(09):45.

[3]王佳,方海峰,吴松泉.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换电模式的思考[J].汽车纵横,2019(01):43-45.

[4]罗霄,田清.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策略[J].时代农机,2018,45(12):180.

[5]王嘉铭.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8(31):40-41.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