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高水平人才。然而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崇高品德、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从这一视角探讨医学院校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由此可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正逐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其医学专业技能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但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提高,要更重视其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崇高医德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而立德树人教育在医学院校研究生阶段工作具体实施策略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1 思政课程融入研究生德育教育较少
据笔者调查,以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为例,在其培养方案总则中规定,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修满20个学分以上,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修满30个学分以上。所有学分中,思政课程所在比例很少,培养总则规定在学期间,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程仅有一门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分为2分;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有两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学分为2分和1分,由此可知,思政课程学分仅占全部课程学分的十分之一。另外,培养总则还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等方面达到相关成绩的,可申请免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更是弱化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对研究生的培养过多的注重其学术成就与科研水平,淡化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课程设置对研究生的导向作用明显。
1.2 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问题较弱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以重学术科研、轻教学培养为主,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笔者发现在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中,导师的考核指标中,科研学术占85分,教书育人占15分,同时,导师在评聘职称时,其学术水平亦是最主要参考指标,这些考核体系、晋升条件等对导师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压力,因而会从客观上造成导师忽略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思想引领。另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德育观念、德育素质影响着其培养的研究生。有些导师德育意识淡薄、沉浸于“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业研究中,对研究生医学技能知识传授多,道德教育引领示范少,诚如学者叶飞所言,“学科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知识主义、专门主义、价值中立主义的立场,回避品德教育责任,忽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使命”,造成“德育忽视”。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内容,而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则是关系到我国医药卫生行业进步的重要一环。在医学认识中有个主体三维结构理论。医学认识主体的三维结构分别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是基础,能力结构是关键,人格结构是向导。三者相互关联,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稳定的三维结构是成为高水平的医学认识主体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作为向导的人格结构是医学生培养的的重要环节,而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正是对医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内容。
2.1 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德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指高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如上文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这一要求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中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责,不仅仅是某个思政课老师单方面的工作,在思政课程中对医学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所有课程都可以结合学校红色办学历史、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服务于祖国重大战略需要等,每个医学院校都有可以挖掘的丰富内涵。还可以选择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作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也可以选择知名的校友创业、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为内容进行设计。
2.2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研究生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以德服人”,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曾云:“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因此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应该更多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用古代先贤的思想理论影响研究生的價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笔者了解到,综合型高校中,人文类讲座和活动比比皆是,但是在医学院校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微乎其微。以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为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应该与大学英语有着同样的分量,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开课老师应该是文科类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医学专业的老师讲授。另外,选修课的设定上,应该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古代文学、诗词鉴赏等等,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在活动及讲座设计上,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比如多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当代知名作家等,从顶层设计方面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有文化、有情怀、有修养的医学生。
2.3 将导师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融入研究生德育教育
研究生导师应该深入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意义,尤其是医学类研究生,其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治病救人时的责任和担当。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对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作了明确要求。《意见》强化了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出要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身德育修养,提高德育意识,坚持学术诚信,恪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影响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除了科研学术之外,着重关注其家庭状况、求学经历、价值观念及身心健康等方面,鼓励研究生多多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公益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奉献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紧扣时代的主旋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输送大量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