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也应运而生。三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育体系。但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认可不够,民办高校的招生录取学生的层次偏低,这批学生中的一部分同学在入学后更容易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业问题,留级、退学、延期毕业等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学业不良大学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专业甚广。关注这个群体的学业状态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探寻解决问题之道,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关于学业不良的问题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因为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进了大学,课程学习没有那么重要,及格就行,进了大学总能毕业等等。但是近些年高校的学业不良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每个因学业不良而无法毕业的同学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民生,也是个社会问题,更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因而研究此类学生的学业不良,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个人自身的发展。
学业不良概念是由柯克(S.Krik)在 1963年首次提出的,从此各国掀起了研究学业不良的热潮,目前学术界对学业不良的概念看法不一。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对学业不良的定义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缺乏正常学习技能的方式,这不是因为智商低下或后天的生理损伤导致的,也不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导致。美国全国学业不良联合会(NJCLD)1981年提出,学业不良问题是个体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的,是个体自身所固有的,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应用困难。
在我国教育界对学业不良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分歧,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是指学业成绩未达到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所规定的及格标准者。这个概念较准确地界定了学业不良的范围,它只涉及到学习成绩,不涉及其他问题,可操作性比较强,本文也采用此概念。
大学生学业不良群体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业不良,因为他们已经成年,但是未进入社会,人格尚不稳定,也有较多的压力。学业不良大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学习动机弱,对学习的需求低,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学习的期望不高,主要是为了毕业,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而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打算,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曾媛,刘敏岚,2015)发现学业不良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没有学习目标,错误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低,人格意志薄弱等。本文主要从归因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学业不良。
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或者他人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述归因的各种原理,用来理解、预测和控制它们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伴随的行动。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英语考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项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办高校的学业不良学生,为了保证可操作性,选取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会计、工商、国贸三个专业630名学生,选取其中学业不良的同学165人,选取另外165学业优良的同学作为对比。本研究对这330名学生采取整群抽的方法,330人全部进入研究样本,研究者在晚自习时间统一对330人进行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调查表》,调查表的主要包括学业不良学生和学业优秀学生的自我归因分析、同时问卷还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调查,以便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其次,为了侧面了解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对调查对象的老师和班干部进行了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成因。
3.1 学业不良学生自我归因分析
在问卷中,认为自己出现学业不良是自己“学习自觉性低,自控能力不好”占總人数的65.1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占总人数的51.51%, “对学习不感兴趣”占42.43%;“试卷题目偏难”占25.76%;“考试紧张,发挥失常”占40.91%;“觉得自己考试运气不好”占9.09%;认为“我的基础不好,对该门学科无能无力”占48.48%;“考试前后压力很大,精神状态不好”占28.79%;认为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而导致学业不良的占总人数的22.73%。
在分析统计表中,学生对学业不良原因的解释中,平时学习一知半解,不懂的没有及时解决占72.73%;学习自觉性低,自控能力不好占65.15%;没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占63.64%;平时学习努力程度不够,考前临时抱佛脚占63.16%;跟不上教学进度占57.57%;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占51.54%;这主要的六个原因中有五个都属于不稳定、可控的内因。
综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出现学业不良的现象,跟自身关系最大。大学期间的学习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觉”;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到学期末出现不及格的可能性将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业不良的大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那么结果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这是好的一面。有部分同学归因为稳定、不可控内因或外因,比如能力不强、没有兴趣或不适应学习环境,试卷太难等等,这种归因会让学生失去改变的动力。
3.2 学业优良学生自我归因分析
在分析统计表中,成绩优良同学的归因中,认真上课,不逃课占92.02%;考前认真复习占66.26%,考前比较放松,精神状态良好占58.28%;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占53.98%,独立完成作业占52.14%,适应学习环境占51.53%,对学习感兴趣占50.3%。
这些归因中可以看出稳定性原因占据主导,学业成功这一结果被期望还会出现,并做出相应的努力。
3.3 学业不良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分析
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班级干部和老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学业不良问题和学生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相关。调查发现学业不良的学生中每天上网1小时的占7.58%,上网2-3小时占56.06%,4-5小时的占27.27%。数据显示,学业不良的学生大多有上网的习惯,尤其是现在网络非常普及,学业优良的同学也有上网的习惯,但是从班干部和任课老师上课的反映中可以看出,这些学业不良学生上网的时长通常在2小时以上,有的可达6小时,上网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晚上,内容很多是打游戏,看剧等,严重影响睡眠,进而会影响到第二天的上课状态,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上课睡觉根本无法听课。
4.1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对于有些学生把学业不良归因于自己能力差,脑子笨,无能为力等稳定性-不可控的因素,这些学生通常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难以提高成绩,对学习失去信心继而放弃任何努力。如果偶尔成绩不错,他通常也会认为只是自己运气好。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概念学生的不合理信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失败归结于努力等可控的因素,并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检成功,慢慢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从自卑和失望的境遇中解脱出来。
4.2 进行归因练习
归因练习就是按照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归因练习能够消除和改变不良的归因倾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归因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以后的行动,因此,必须对学生不良的归因倾向进行矫正。比如防御性归因,学生把学业不良归因于教学质量差、考试难度高、对老师有偏见等外部原因,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性的归因,这对这种归因,老师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从学生的归因中看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又要引导他们更多的进行努力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对学习的重要性。
4.3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種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二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三能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调研报告和访谈中可以看到学业不良的同学在成长过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无节制的上网打游戏,购物往往持续到深夜。这种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老师和管理者要做好日常的教育,关于上网的问题,有些学校晚上会有统一的断电断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无节制上网的情况,另外针对课堂上刷手机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课前收集手机统一放置等方式,让学生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4.4 “因材施教”,差异化管理
学业不良学生的归因不尽相同,作为老师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一人一策略。比如某些家庭经济非常优越的同学,由于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传达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毕业与否也无所谓,大学只是他们体验生活的场所,对于这类学生,需要家校协同一起教育。而对于某些来自困难家庭或者经济不发达省份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限制,他们升入大学后往往会出现偏科或学业整体水平不如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尽管很努力但是在某些学科上事倍功半,这些学生的学业问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统筹解决,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存在的类似问题进行分类教学。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归因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研究与对策”(项目编号:AAYQ1625)。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