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丽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在学生的德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课程改革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变枯燥的说辞为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的滋养。
【關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语言;写作;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普及。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既承担着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作用,又肩负着教育人的使命。小学语文课堂应该端正教学内容价值取向,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为小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应该审时度势,结合小学语文中现有资源来实现教学突破与价值观念思想有效渗透,丰富健全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思想价值观念体系。
一、教材渗透,感知“入脑”
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写人的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编者的编排目的就是要通过文中的人物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潜心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价值观教育资源,采取相应的渗透措施,逐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对小学生而言,大到江河湖海,小到一棵草、一片云,在他们眼里都是完美无瑕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感受真善美,辨别假丑恶。如《詹天佑》一文中的主人公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他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设计“人”字形线路,使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这个形象本身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从詹天佑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着手,逐步品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又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少年周恩来12岁离家读书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周恩来为什么早早就离家去读书?周恩来是以怎样的心境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然后将周恩来的学习奋斗精神和国家责任感扩大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少年周恩来这一形象,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渗透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文题的含义,并重点品析文中“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深意,激励学生要以周恩来为榜样,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要时刻心系祖国、热爱祖国。只有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在赏析中领悟,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入脑”。
二、语言感染,领悟“入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巧妙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以文感人,以文育人,变乏味的讲解为灵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受其熏陶。如《珍珠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优美语段,对文中的“水太清太凉”“水泡闪亮闪亮的”和“像小山似得涌浪”“嬉笑着追逐着”“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等词句进行赏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谈谈家乡及祖国的山河美景,引领他们发现家乡之美、祖国之美。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对人们幸福美满生活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要将壮丽的“北国风景”融合在“山舞银蛇”“顿失滔滔”“惟余莽莽”等精彩语段的品读中,并要充分运用激情朗诵、赏析,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作者之情,体味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写作言志,真切“入心”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措施。写作是学生心声的真情表达,好的作文不是凭空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关心社会近况、新闻要点及对周围的变化,激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我,说真话,讲真事,放飞心灵,倾吐真情。比如,在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家乡的变化》《祖国,您好》 《厉害了,我的国》等作文。通过写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又如人们对当今汽车“碰瓷”现象十分敏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作文《扶不扶》,以此来反映国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思虑。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巧妙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写前引导,以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四、融入生活,深刻“入魂”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习俗人情,全球重要事件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德育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渗透,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走出文本、编演课本剧,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文本让学生进行编演,比如《负荆请罪》《巨人的花园》等,这时,学生既能参与编写,又能参与表演,在活动中逐渐懂得了诚信、友善。又如《去年的树》一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体验,来体会树与鸟的亲密无间,体会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多给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去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教师可以安排大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包括听民间故事,收集对联,猜谜语(灯谜),过各种传统节日,积累古代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民间谚语,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名来历,调查家乡特产,等等。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激发爱国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优势,才能真正落实德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还要潜心捕捉教材中的德育点,通过对文本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刻体验,巧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附 注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1341)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