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晓华 严萍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品格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品质和风格特点,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追求。在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品格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创新,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坚持学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坚持反思,突出教师实践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品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19-03
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事关每一所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立校的根本,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本质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坚持实践,服务于实践,养成实践品格。
一、实践品格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追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品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实践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把握实践的现实性和能动性,坚持实践创新,并在专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品质和风格特点。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素质”便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要求的体现。对高职院校教师之所以提出“双师素质”的要求,反映出高职院校相对薄弱的教学状况及现实的教学诉求。“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传统的教师,突出体现在 “双”字上,即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具有双向驾驭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实践品格。可以说,实践品格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追求,体现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中。
(一)实践性知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人们通常将教师的知识划分为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1]。一般来说,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的教育性知识对学科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支撑作用,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学科性知识的传递起到实践性指导作用。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实践品格的重要元素。从内容方面讲,实践性知识包括高职教师的教育信念、情感态度、策略性知识以及教师的情境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而这种实践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是难以明确言说和无法传授的[2]。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其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其目的最终又指向教学实践,并为教学实践服务。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源自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还源于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以及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个人角色的发挥、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往往不为教师所察觉,但又能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真实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行为。
总之,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和领会等方式获得的、与教学情境密切联系的、逐渐建构起来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套理论系统和经验认识。高职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工作者,教育实践情境需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二)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是教师各种素质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基本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最为重要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主要是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相关职业领域内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情况以及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要熟悉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一线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必须向学生传授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即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影響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是在企业、实验室、实训中心、社会等场所完成的,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与技巧融为一体,将已有知识转化为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桥梁,巩固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3]。当然,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实践育人的理念。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传授有关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与培养,强化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实践智慧: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条件
实践智慧的概念源于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此进行系统论述的哲学家,他将人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将理智德性又细分为努斯、科学、理论智慧、技艺、实践智慧,前三者属于理论活动,是认知性的沉思,后二者是计虑打算性的理智,求的是生产和实践之真[4]。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5]因此,从哲学的实践智慧概念可知,教师实践智慧本身不是实践,只是教师指导教育实践的认知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该“如何做”的知识[6]。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教学情境的一种感知、判断、辨析、反思、顿悟、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系统与品质状态。它是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来源于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建立在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是教师实践知识与经验的提升及能力的内化,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品质[7]。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它是支配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的重要素养,渗透着教师课堂教学机智与技术应用技巧,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化为教师实践的专业态度,让教师养成奉献职业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实践智慧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智慧总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积淀和发展的,教师的实践智慧形成后又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可以说,教师的实践智慧是高职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内在因素,让教师养成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教学思想的源泉。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品格的培养路径
(一)坚持创新,树立教师正确的实践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点战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究竟应如何定位?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互通体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途径以及招生对象、办学模式、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应如何确定?如何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机制?如何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传统的思维,必须坚持创新,要有正确的实践观。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主体,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坚持创新,勇于实践,在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去总结和反思,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
(二)坚持学习,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学的价值和有效性是教师专业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遵循两个基本点:一是教师对教学的知识、技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能够高效充分地掌握所学内容。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说,学习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形式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和锻炼,最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事,通过“做中教”,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要有效地缩短课程及其教学之间的转换,能把书本中抽象平面的知识导出来、立起来、活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交互之间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8]。
(三)坚持反思,突出教师实践主体地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9]。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身、教学实践、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和教育行为等进行思考、审视、批判以及自我调控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坚持反思,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诉求,是教师实践教学的呼唤。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以“控制”为核心,将教师仅仅看作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工具”,教师就是需要掌握知识传授技能和方法的“技术员”。这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性被忽视,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反思,坚持实践,加强自主学习,努力培养实践品格,实现专业发展。
三、结语
实践品格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本真追求,脱离实践,高职教师将无从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实践品格是維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基础。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始终坚持实践性,不仅要培养实践性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95.
[2]梁莉.解析教师实践性知识:涵义、特征及其建构[J].文教资料,2007(32):69-71.
[3]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
[4]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J].哲学动态,2005(4):9-14.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3.
[6]杨文登,谈心.教师实践智慧的五种常见误解及其澄清——基于循证教育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6(4):1-7.
[7]张亚妮,陈光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涵义及相关概念辨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2.
[8]卢双盈.“双师型”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路[N].中国教育报,2015-9-14(11).
[9]林祖宏.教师实践智慧的澄明与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