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要】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不仅是自身能力的展现,更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力的写照,有时候并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我们有没有指导到位,只有潜心研究教法,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才能从根本帮助学生点滴地提高习作的能力,而习作评讲课作为最后一环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轻视。
【关键词】作文评讲;《给老师的一封信》;初探;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探起因
作为一线教师,渐渐地发觉作文教到高年级会陷入瓶颈,老师一个提纲挈领的提纲,学生交流写作重点,几篇例文读一读,这样的公式化的教学后也就让学生开始着手了。交上来的习作分层明显,你会发现,能力不足的孩子始终原地踏步。
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为何孩子们的写作开始原地踏步?直到教学了这节课,我豁然开朗。原来是缺少了最容易忽略的最后一环——作文评讲。
所谓作文评讲,就是对学生作文的一个点评、反馈、交流、再修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教学重点是来自学生亲自实践后的优缺点总结,也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最后关键一环。
以下,就是我所执教的《给老师的一封信》为范例,浅谈我对作文评讲课的体悟。
二、初探教法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习作题目,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最后一篇习作。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回顾
【设计目的】
虽然是作文评讲课,也不能忽视对习作教学要求的回顾,这是检查学生习作是否合格的基石。
同学们,小学六年的学习时光即将结束,在这临别之际,许多同学都拿起笔给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重温了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今天咱们就上一节特殊的作文课——作文评讲,你们来评,我是来改,先来回顾这次的习作要求,谁来说说看,你觉得这次习作要想写出彩,都要抓住哪几个方面?
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审题,老师也总结了这几点,我们快来看看。(出示教学要求)
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来评评,看看你们的习作是否做到了这些目标。
【教学效果】在诗意的语言中,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也符合这篇习作的写作氛围。
(二)赏析
【设计目的】
鼓励是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良药,有了这剂良方,学生才会乐意写,花心思写。但是要想获得这剂良药,对于老师来说,是认真研读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发现闪光,找出亮点。
师:批改大家的作文,其实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到值得我画下的句子,我就很兴奋,很享受。这次习作,咱们班有不少进步的地方,出示,瞧,这些同学的这些语句都让老师眼前一亮:
不知不觉中,我即将结束六年的小学生活,回眼一望,回忆溢满了心田。声声笑语,句句教诲,无不在我的脑海中翻涌、旋转、交织,每当想起这六年的点点滴滴,首先忆起的还是之前集訓的时候。(“溢”、排比)展现怀念之情,很有气势
您这一进班,气势非凡,真没想到您那小小的身材能爆发出这么汹涌的气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您是来自东北的“女汉子”。(时尚用语)真新颖
这时,一个洪亮又有气势的一声“加油”,我看向场外,只见一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衣着朴素的人在呐喊,那 是——殷老师。(抓住了声音、外貌,看出了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你都有什么感受呢?谈一谈。
【教学效果】
从学生们聆听佳句的表情中,我看出了期盼、惊喜、满足,这足以证明其实写作也不是难事,只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挑刺
【设计目的】
挑刺,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的文章挑挑毛病了。其实批改学生的作文,正像医生看病一样,不但从心灵上鼓励病人,还得有一双能发现“通病”的眼睛,并且能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我们在批改习作的时候,除了细致,还要思考,多去总结归纳学生的共同问题,哪怕每次讲评课只解决一个,相信对于孩子们来讲也是获益匪浅的。
通过批改学生的这篇习作,我发现孩子们在写感谢信时出现了共同的问题——感动泛滥,却浮于表面,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老师批改你们的习作,除了欣赏寻找到精彩句子,还要寻找我所讨厌的东西。我讨厌什么呢?
出示:
听了老师的这些话,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愧疚。感动老师对我的关心,愧疚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
我十分感动,泪水在眼眶中滚动,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赢。
师:同学们说说看,读完了这些同学的这些语言你有什么感受?(很空洞)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他们对老师同样有深深的感谢之情,却总让我们感觉不真实,这样的“套话”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感动”病,那同学们支支招,你们说说如何避免“感动病”。
1.连前带后,有起有伏
师: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的片段(出示文字)。
师:同样是感谢老师的辅导之恩,你更加赞赏哪一个?为什么?(抓住了自己的“心理变化”)
师:单独出示赵晓瑞心理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他抓住了心理的变化起伏。
总结语:是啊,不少同学都对老师的辅导教育之恩感动,但写下来却让人感觉“苍白无力”。所以你看,抓住心理的起伏变化就像抓住了一条潜在的线索一样,从前到后串联了整篇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实、感人,所以老师要教你们第一招抓住心理的起伏变化,不要泛泛而谈。
2.感动无形,想象有形
师:聚焦完了串珠似的整体心理描写,我们把镜头转向这一个个具体心理描写的句子。
出示: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第一眼,就望见了她,从她慈爱的眼神中,我仿佛望见了期待与焦急。
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老师的歌声如同蜜糖融进了我们的心房。
殷老师脸上没有了训练时的严肃,而是笑得像个少年,仿佛和我们一样是小学生,殷老师像个顽童,幽默又阳光。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同学的心理描写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到了比喻的修辞)你又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浓浓的感恩之情)
师:是的,感动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但是你看,在这些同学们的回忆中,却把自己当时当场的感动用想象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就像摄影的光圈运用,放大了这种感恩之情。谢谢这些同学带给我们第二招——感动无形,想象有形。
3.由外而内,欲扬先抑
(过渡)其实作文就跟电影一样,你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作文的导演,有了远景,有了主线,有了光圈运用,还别忘记了最重要的——特写。我们来看:
出示:
您,用一双布满茧子的手,为我们指点着植物,更为我们指明了答案和方向。
弥漫着凝重气氛的复习课上到一半,老师竟和我们一起唱起歌来。那歌声悠扬、婉转,之前的紧张情绪全被这舒缓的歌声化为乌有。
师:同学们说说看,这些同学把特写镜头都对准了哪里?(五官、肢体)
师:这些同学虽然没有直接刻画自己的内心活动,但是你能猜猜看,他们当时的心理想法吗?——感恩,深深地感谢。
总结:你看有时候写心理的感动、感恩,未必要把“感动”二字挂在嘴边,直接说出来,而是先暂时地抑住这种感情,通过抓住老师或者你自己的一个“五官、肢体”细节瞬间状态,放大它,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第三招——欲扬先抑,细节放大。
【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对比、欣赏、体悟,自主找出药方,化晦涩的习作教法为灵动的教学语言,
只有懂了才能活学活用。
(四)修改
【设计目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信在评讲后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这里可以采用全班齐改、同桌互改、自主修改等多种方式。
1.全班修改
你能帮助这几个同学改一改吗?拿出草稿纸,写一写(让这些同学自己改)
听了老师的这些话,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愧疚。
我十分感动,泪水在眼眶中滚动,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赢。
2.老师修改范例指导
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给他们修改的吗?
听了老师的这些话,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愧疚。
听了老师的这些话,我眼角微微泛红。
其实跟“感动”一样,老师同样发现了“愧疚病、紧张病”,请你们来修改
那天我的心里十分紧张,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针的掉地声都听得一清二楚。
改:那天我的心一直怦怦乱跳,就连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针的掉地声都听得一清二楚。
听到这些话,我内心感到一股愧疚,并激励自己要努力。
改:听到这些话,我的脸泛红了,并攥紧了拳头,发誓要继续努力。
3.自主修改
现在请大家拿出作文草稿,修改写的这封信,注意做到这几点:
(1)段落:添加心理变化语句,试着用心理变化串联整篇文章;
(2)句子:心理变化语句用到想象、细节放大的心理刻画方式。
【教学效果】
多种形式的修改,才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習作,乐于修改,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习作教学的效率。
三、初探结语
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不仅是自身能力的展现,更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力的写照,有时候并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我们有没有指导到位,只有潜心研究教法,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才能从根本帮助学生点滴地提高习作的能力,而习作评讲课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轻视。
抓住这一环,相信我们也会从作文教学中获得教学的成 就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