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资助工作相关问题探究

2019-06-11 10:19陈巍之
山西农经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问题

陈巍之

摘 要:我国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反映到高等教育中,便是高校中存在着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经济困难;资助工作;问题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4-0068-01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1  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现状

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9%;2018年,农村居民月均收入虽然增长到了1 218元,但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加之近年来不同阶层居民收入不断拉大,最后形成累积效应,导致相当一部分高校生经济比较困难。据统计,目前全部高校生中,大約有20%~30%属于经济困难生,其中,农村大学生占比超过90%[1]。

2  现阶段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农村信用社的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其中,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 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 000元,助学贷款原则上不超过每人每年6 000元。

2.1  总量不足

虽然高校不断加大资助投入,但资助总量依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贫困生,每年只能拿到1 500元实际资助金,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

2.2  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经济困难生虽然贫苦,但有强烈的自尊心,宁可咬牙承担高昂的学费也不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另一些同学则觉得大学生资助是学校白送的“馅饼”,明明自身不符合困难生条件,却申请资助。

2.3  院系缺乏自主权

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一般是学校统一管理,院系缺乏自主权,难以对真正有困难的同学开展“精准帮扶”。

3  探究完善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对资助学生的精准识别

首先,高校应当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大学生,认真采集、核实每名学生真实的家庭收入,为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其次,认真分析每名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精细化管理;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程序清退。

3.2  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资助困难大学生

高校应当广泛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工作中来。学校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新兴中产阶层等参与资助困难大学生,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3.3  鼓励经济困难生自力更生

如果不能切实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造血能力,就算有再多的社会资助,终究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增大资助金投入属于主要矛盾,促进学生经济独立则属于基本矛盾。学校应当帮助每一名经济困难生认真分析贫困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制精准资助措施。学校应组织经济困难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增强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中小微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困难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技术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急需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3.4  发挥院系的积极性

学校应当尊重并发挥学生所在院系的积极性,让各院系都参与到精细化资助工作中。

4   结束语

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高校教育健康发展,有助于为国家、企业、高校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因此,应当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黄维,张茂然,徐微.从保障资助到发展资助:反贫困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困境与改革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4):25-30.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问题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