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畅 李鹤婷 许艺新
摘 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综合我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分析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治理现代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2-0029-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1 乡村治理的内涵
1998年,“乡村治理”这一概念首次出现。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管理乡村和乡村自主管理。薛明珠认为,乡村治理是村民或农村群体在党领导下,合理配置权力,调节乡村社会,实现农民和社会的有效互动,以提高农民福祉。综合学者观点,乡村治理是在政府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协调、共同参与,以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1-3]。
2 中国乡村治理变革
2.1 取消農业税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赵树凯认为,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权力和行政权力都在萎缩[4]。贺雪峰指出,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工作和乡镇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取消农业税之前,乡村工作重心是完成收粮派款、计划生育和组织农民修建水利工程等。为了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乡镇倾向于保护村干部,村干部在对待农民群众时比较蛮横。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加大了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农村工作着眼点放在了协调配置国家政策和资源,乡村治理强调“公正、公开、公平”。
2.2 农民进城
赵树凯认为,农村改革和农村现代化使社会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共享现代化成果,从而表现出农民进城的现象。
2.3 农民“上楼”
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严重,多地政府提议将人口较少的村庄进行合并。初衷是好的,在试点阶段结果也很理想,但在推行阶段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不考虑村民意愿强制搬迁,甚至将村民房子拆掉,造成了资源浪费。加之农民搬进新住处,生活成本提高,令这一政策继续推行变得困难。
3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
屈博认为,当前乡村治理面临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乡村关系面临新挑战和乡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等3方面困境[5]。
乡镇政府把村委会当下级,过多干涉乡村自治工作,难以达到村民自治的目的。乡镇政府定位不明确、权责范围不明晰、权力分配失调,导致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降低。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弱、能力不足,限制了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精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对乡村社会了解深入,应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头作用。
4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4.1 运用整体性治理范式解决乡村治理碎片化问题
曾令发指出,整体性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公共治理的碎片化难题。从整体视角,整合优化乡村治理层级、空间和权力结构,优化治理机制、治理资源和治理过程,协调好各方利益、协同各方治理主体。
4.2 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首先,应确立村民治理主体地位。村委会干部要明确职责定位,为村民自治提供渠道与途径,如政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等。加强村民主人翁意识,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管理事务。其次,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不是上下级关系,乡镇政府要明晰职能范围,不过多干预村民自治。最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消除行政支配现象。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19-224.
[2]薛明珠.农民政治参与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J].南都学坛,2014,34(6):89-93.
[3]范瑞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16(8):104-106.
[4]赵树凯.谈农村改革与农村现代化[J].理论导报,2008(2):18+24.
[5]屈博.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1):16-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