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良梁
摘 要:本文是《非洲猪瘟——威胁全球猪业的重要疾病重现江湖》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与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关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非洲猪瘟;控制;流行病学;免疫应答
1 与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关的免疫应答
考虑到非洲猪瘟对养猪生产带来的风险及其重要性,我们安全不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是相当令人吃惊的。在试验条件下感染中等毒力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大龄猪似乎比幼年猪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且与接种的剂量无关。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髓系细胞中复制,尤其是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状细胞。Gonzalez-Juarrero等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强毒株的猪脾脏中的表达受到调节。Franzoni等报道,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弱毒株和强毒株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感染后的细胞因子分泌上存在差异。Reis等回顾了非洲猪瘟病毒克服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在巨噬细胞内复制,抑制宿主防御路径的机制。
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机体对病毒感染做出先天反应的一个重要成分,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形成了抵抗这种反应的机制。MGF360基因和MGF505基因缺失的无毒力/低毒力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在体外感染巨噬细胞期间能够促进IFN的表达,而高毒力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则不会。然而,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高毒力毒株Georgia 2007/1后,Karalyan等在猪血清中检测到了IFN-α和IFN-β,这提示非洲猪瘟病毒的高毒力毒株能够在动物体内诱导IFN表达。I型IFN在受感染猪体内的早期诱导产生可能对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很关键。Golding等用非洲猪瘟病毒的低毒力OUR T88/3(MGF360和MGF505缺失)毒株体外感染富集树突状细胞的猪白细胞,结果能够诱导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MGF360基因和MGF505基因的缺失能够提高病毒对IFN预处理的敏感性,提示由这些基因片段编碼的蛋白质在抑制IFN反应或抗病毒性能以及IFN产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非洲猪瘟病毒能够编码抗细胞凋亡蛋白,如A179L蛋白(Bcl-2蛋白家族成员)、A224L蛋白[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的成员]、EP153R蛋白(C-型凝集素)和DP71L蛋白[能够抑制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Stress Activated Pro-apoptotic Pathways)的激活]。
通常,中和抗体对抵抗病毒的感染很重要。然而,有关体液应答在预防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方面的资料仍有争议。一些报道强调特异性抗体的作用,因为通过母乳传递的抗体能给哺乳仔猪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被动传递的抗非洲猪瘟病毒抗体能够保护猪免于致死性感染。用重组p30蛋白和p54蛋白免疫猪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能够让50%的受感染猪受到保护。然而,Neilan等在一项研究中用杆状病毒表达的p30蛋白、p54蛋白和p72蛋白免疫猪,尽管免疫猪产生了中和抗体但未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攻毒产生保护力。Lacasta等研究表明,在缺少可测得抗体情况下用非洲猪瘟病毒表达文库免疫猪,能够诱导产生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部分保护力。Burmakina指出,汇编猪免疫/攻毒试验的数据表明,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力具有血细胞吸附抑制血清特异性。这些结果表明,仅有抗体不足以对非洲猪瘟病毒产生保护性免疫。
在用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免疫猪时,动物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尤其是CD8α+细胞)已经被确认为一个重要的保护机制。CD8α+细胞的耗竭会妨碍预先用非洲猪瘟病毒弱化毒株——OURT88/3毒株——接种的攻毒动物产生保护作用。除了细胞毒性T细胞外,CD8α+还可以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NK T细胞、γδ T细胞亚群细胞和记忆辅助T细胞内表达。这些细胞在抗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未被完全阐明,不过Post等报道了γδ T细胞与受感染动物的存活力之间的关系。
细胞免疫在预防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上的间接证据来源于用DNA质粒免疫和编码非洲猪瘟病毒融合蛋白的杆状病毒载体的免疫接种。这些疫苗能够诱导动物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并会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攻毒产生部分保护力。Lacasta等已证明,体外扩增反应中的CD8+ T细胞与对抗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有关。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驱动因子。然而,报道以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为背景的体外研究在数量上很有限。IFN-γ分泌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与预防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然而,人们尚不清楚分泌这种细胞因子的细胞具有怎样的特性。其他细胞因子(如IL-10)与动物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期缺失保护力以及感染后的存活有关。Fishbourne等发现,猪在感染高毒力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Benin 97/1毒株后,其血清中的CCL2蛋白水平提高超过30倍,并能够检测到CXCL10蛋白。
2 小结
非洲猪瘟病毒在非洲和欧洲的持续传播说明该病毒有可能会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对非洲猪瘟病毒生物学、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保护力相关的免疫应答以及怎样激活这些应答的了解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开发抗非洲猪瘟的疫苗已经因对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和免疫的严重不了解而受到影响。目前的研究提示,在东欧和俄罗斯联邦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具有很高的毒力,并且几乎能够导致受感染的家猪和野猪全部死亡。我们需要对养猪生产进行持续监测,并进行试验性感染,从而鉴别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毒力变化。扩大使用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可能会发现其他可以用于追溯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传播的基因标记,并能够鉴别出潜在的毒力标记。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主要机制尤其是在欧洲野猪中的传播机制尚不清楚。□□
原题名:African swine fever: A re-emerging viral disease threatening the global pig industry(英文)
原作者:P. J. Sánchez-Cordón、M. Montoya、A. L. Reis和L. K. Dix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