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乐飘临 古音新姿

2019-06-11 11:41周洁杨希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洁 杨希

【内容提要】张文的《白乡天乐——云南剑川民间阿吒力传统音乐》是我国首部全面收集、记录与研究剑川白族阿吒力教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著作,该著对剑川阿吒力教音乐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生动向世人展示出剑川阿吒力教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价值。读者通过阅读该著,可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民间阿吒力传统音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深刻领略到剑川民间阿吒力教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著还展现出以张文为代表的大批基层民族音乐学者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乡天乐》  阿吒力传统音乐

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因其文化丰厚、民风古朴,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因其崇儒尚礼、仪礼繁盛、乐乘礼行,自古被誉为天乐飘临的圣地。剑川阿吒力教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佛教密宗血统而呈现出古朴神秘的色彩,其传统仪式素被奉为剑川众多民间礼俗仪式的代表。其仪式音乐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2017年6月“剑川白族阿吒力民间传统音乐”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数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也因丰富的非遗项目不断传承着,散发着光芒。张文…编著的《白乡天乐——云南剑川民间阿毛力传统音乐》[2](以下简称《白乡天乐》或张著)是我国酋部全而收集、记录与研究剑川白族阿吒力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著作,该著以54万字的宏篇巨幅荟萃了流传在剑川县的原生态阿吒力传统音乐,并对其历史背景、生存语境、文化内涵以及非遗保护与传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向世人展示出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基本状貌与独特价值,让古老的阿吒力天乐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文即开始关注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对其进行了大量田野考察、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书中精选出的数十幅有关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彩图片以及130余首经典谱例浓缩了作者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保护、传承和研究阿吒力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该著,读者可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民间阿吒力传统音乐有较全面的了解,深刻领略到剑川民间阿吒力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展现出以张文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民族音乐学者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张著采取历史民族音樂学的视角,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对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历史沿革、种类、特色价值以及传承主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显示出作者开放的治学理念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梳理并展示出阿吒力教源远流长的演进历程

张文在对大量有关阿吒力教文献史料进行爬梳与分析后指出,大理剑川白族阿吒力教历史悠久,与佛教密宗有着深厚的渊源。佛教密宗在距今1000多年前开始传人并兴起于云南大理地区,随即传人剑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流传在白族聚居区的密教与当地白族先民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颇具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特质,被白族先民称为“阿吒力教”,成为密宗的重要支系。其名称则由该派传承者的名称“阿吒力”[3]演绎而来。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阿吒力教文化的研究得以深入,学者们从其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考证,鉴于其深厚的密教传统和剑川白族文化背景,建议使用“白传密教”或“白密”一称更为恰切。[4]至19世纪50年代,剑川规模较大的村寨、乡镇皆有多位阿吒力教信徒,他们主业务农,以念经为副业,为人做法事、消灾祈福、荐亡祭祖,以此来获取少量报酬,贴补家用。在阿吒力教法事中,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5]具有至关重要的仪式功能,其科仪进行多以演唱的形式来表现,每一种法事使用的仪式音乐,功能均不相同,曲调极其丰富。阿吒力传统音乐的曲调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意义重大。

经张文亲自考察、记录与研究,充分揭示出剑川白族宏阔的历史背景以及复杂的传承演变历程。尤值一提的是,他还对阿吒力传统唱腔中的白语歌词采用古白文(即始于唐代南诏时以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符号的方块白文)、拼音白文、汉译三种文字相对照的形式进行科学的记录与整理,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阿吒力传统音乐与白族文化交融后产生的独特魅力,是我国各民族与东南亚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为研究白族古代音乐与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一手资料。

二、收集并整理了丰富多样的阿吒力传统音乐

剑川曾经是古代印度、缅甸等国和我国的汉文化、藏文化、西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积淀深厚,在吸收各文化的同时较完整地保存了白族文化。阿吒力传统音乐吸收了白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音乐种类。张文深入多个地区、村落进行田野考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阿吒力传统音乐,并将其划分为曲牌音乐、经腔、阿吒力乐舞音乐和锣鼓经等四大类。其中,曲牌音乐又分为唢呐曲牌与细乐曲牌,经腔分为通用偈子、独腔、真言腔、汉字白读诵唱腔、白语经腔和套曲,锣鼓经则分为场面锣鼓经和经腔锣鼓经。全著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阿吒力传统音乐130余首,作者通过这些曲目,较清晰地阐释了阿吒力传统音乐各类别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揭示出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形态和本质特征,尤其在仪式性曲牌音乐、仪式性经腔、表演性的阿吒力乐舞音乐、仪式性锣鼓经等四个方面较为突出。譬如在剖析阿吒力传统音乐经腔的形态与功能方面就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民族音乐学学术功底和开放的音乐文化观念。

张著所收录的阿吒力传统音乐中的经腔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就汉字白读诵唱腔和白语经腔两类而言,皆保存了古白文宝贵的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史料。同时二者皆用纯正的古白文演唱,最大限度保留了经腔纯正的区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如白语经腔【者就利调(祭脚力调)】就清晰地记录了白语和汉语两组唱词,且在每一个白语经腔谱例之后都附有白语唱词,此唱词分别由古白文、白文拼音和白文汉译构成。从唱词中可看出白语与汉语的发音颇为相似,在曲调方面,阿吒力唱腔广泛吸取了当地白族民间歌曲的元素,更加凸显了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具有独到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三、探究并揭示出阿吒力传统音乐传承的价值与特色

与其他民间佛教音乐相较,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且自成体系,并将剑川当地白族的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在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树一帜。张著在深刻把握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提炼出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传承的价值与特色,兹举其四。

(一)阿吒力科仪音乐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阿吒力传统音乐历史久远,从南诏大理国时期至今,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其原始形态且广为流传实属不易,如今不少含有汉文化艺术的传统音乐早已失传,就举世闻名的敦煌音乐而言,所保留下来的仅是部分极为珍贵的曲谱,其史实原貌均无法凭借文献或曲谱进行考证。而阿吒力科仪音乐在法事科仪进行中,以活态的方式,利用人声、器乐、舞蹈等呈现方式,较完整地向大众展现了中国古音乐的活态形貌,这种历经干百年以“活态”方式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二)阿吒力科仪音乐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共同发展

阿吒力科仪音乐融合了佛乐与当地白族民间音乐,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世俗化,丰富了科仪音乐,同时又推动了白族民间音乐的兴盛。在该著收录的谱例中,不少科仪音乐都吸收借鉴了白族民间音乐元素,如唢呐曲牌【大摆队伍】就源于白族器乐曲。正凶为白族民间音调的融入,此类曲牌在演奏过程中才更容易令民众接受,也使民众较为喜爱。与此同时,白族民间音乐也深受世人的传承与弘扬,二者通过阿吒力科仪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得以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

(三)阿吒力科仪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阿吒力传统音乐吸收了大量白族民间音乐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唱经、诵经中的汉文歌词,皆采用白语声调读汉字(即白语汉语方言)来演唱,形成“汉字白读”的传统。这种传承方式,使阿吒力传统音乐完成了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如在超度亡灵时的白文经《荐亡白词》,则以白语入腔,芦管为伴奏乐器,表面看来腔式形态较为单一,细观其腔式则有诸多字位变化,且变化跨度不大,都与白语紧密相关,整体风格于平淡中突显起伏跌宕之感,显示出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同时如笔者上文提及的部分科仪音乐融合了当地白族民间音乐,使其在原有的佛乐中融入了浓郁的白族民间音乐的曲风旋律,显得更加神秘且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又极为鲜明。

(四)阿吒力民问传统音乐的研究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多,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剑川阿吒力教地处云南大理“三江并流”处,全国绝无仅有,只限此地,其历史悠久,弥足珍贵,该著从文化内容、图片采集、传承人撰写及相关单位对该研究的评价赘述,都彰显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关注,笔者发现传承者对剑川阿吒力民间传统音乐传承弘扬时,对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双重兼顾,积极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该非遗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张文先生对剑川白族阿吒力民间传统音乐的扎实的研究与详尽的撰写,扩大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当然,关于阿吒力传统音乐传承的价值与特色远不止上述四点。张著将阿吒力传统音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独有的文化内涵展现的淋漓尽致。现存的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以佛教密宗发源,且受到剑川白族本土文化(如白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民间民俗和语言等)的影响,形成了与世界各地佛教仪式音乐风格迥异的特征,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四、浓缩并折射出老一辈音乐学者的民族情怀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酋部,亦是唯一一部专门收集、整理与研究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学术专著,《白乡天乐》集结了张文30余年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守护者的情怀。

著中对阿吒力教及阿吒力传统音乐的详尽介绍,所呈现的珍贵曲谱及丰富史料,学术价值之高,凸显其扎根于白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术传承精神与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同时彰显出以张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基层民族音乐学者的学术精神,他们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投身于传承民族音乐的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史实资料的收集與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较完备的史料,培养出一批置身于基层探求传统音乐的优秀学者们,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后辈的我们无疑对老一辈基层音乐学者心生崇敬之情,这份不畏艰难困苦,全心全意投入民族音乐研究的精神促使着我们后辈应将学术传承顺延下去,忠于民族音乐,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献出一份力。

此外,笔者关注到张著特意撰写了“艺人小传”这一部分,共详细记载了12位阿吒力传统音乐重要传承人的资料,其内容涉及生平、师承、表演风格、技术特长和重要贡献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阿吒力传统音乐较完善的师承谱系图,也为后人进行阿吒力传统音乐传承人个人生命史研究提供了必备的一手资料。稍显遗憾的是,关于重要传承人的影像资料未收录并随著出版,期待该著在后续修订或再版时能完善这一缺憾,这将对阿吒力传统音乐传承人的个人生命史研究以及阿吒力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有裨益。

结语

云南白族学者、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认为,张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音乐创作,见证了当代白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6]他以一位基层科研工作者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完成了对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的加持和祝福,赋予古老而神秘的剑川白族阿吒力传统音乐以崭新的光彩,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金无足赤,作为一部针对剑川阿吒力传统音乐研究的学术专著,其在学理层面尚有些许商榷之处。其一是书中对于阿吒力传统音乐的分类稍显杂芜,主要原因在于同级分类标准不一,如作者在第一层级将阿吒力传统音乐分为曲牌音乐、经腔、阿吒力乐舞音乐和锣鼓经四大类,其中就使用了体裁结构(曲牌音乐)、应用场合与唱词内容(经腔)、表演形态(乐舞音乐)以及演奏方式(锣鼓经)等多重标准。而在对经腔的次级分类中,作者又将其分为通用偈子、独腔、真言腔、汉字白读诵唱腔、白语经腔和套曲,同样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由此造成分类结果各项之间互相包含,类别不清,势必影响后续的研究工作。更未概括出其音乐本体的特质,其二,该著对于各类阿吒力传统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深度略显不足。此外,作者作为白族本土民族音乐学者,长期关注并研究阿吒力传统音乐,兼具局内与局外双重身份,亲眼目睹其传承、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但对其优劣得失及其保护和传承提出其实可行的独到见解和合理化建议,不能不说是该著又一缺憾。然而,瑕不掩瑜,该著拓荒之功和学术价值依然显著。

注释:

[1]张文系云南剑川县人,白族,生于1945年,剑川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大理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白族文化及民间艺术的整理抢救和研究T作,出版专著有《白乡天籁——剑川民间传统音乐》《白族文字文献》等18种,系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入选项目调查报告、申报文本第一撰稿人。

[2]张文编著:《白乡天乐——云南剑川民间阿吒力传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3]印度梵语的白语汉字记音,意为轨范师、导师。

[4] 2016年8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大理州白族学会等在剑川举行了第三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密教文献文物资料整理研究”的子项目大理密教文献文物整理与研究为主题。通过研讨,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白族民间“阿吒力教”的名称应进一步规范,称之为“白传密教”(简称“白密”)更为合适;大家对“白密”的定位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白密”是白成体系的密教派别,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四大活态派别之一。详见赵树兴《中国白族学论丛四》(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5]当地民众及本土学者一般称之为“阿吒力传统佛腔”。

[6]楊燕:《千歌万曲谱写H乡情韵——记剑川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张文》,《云南日报》2010年7月22日。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