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芬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本文从“慢就业”的概念、表现类型入手,分别从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并从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四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慢就业”的概念及表现类型
(1)“慢就业”的概念
“慢就业”‘同源自国外的“间隔年”(Gap Year),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在我国,随着传统“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的逐渐转变,“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慢就业”族正在兴起。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2)“慢就业”的类型
1.创业型。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95后,不仅具有较多创新独特的想法,而且在胆识勇气方面也较80后及以前的人更胜一筹,不少毕业生一毕业即选择创业。当创业各方面准备和条件还不够成熟时,凭借他们对互联网的熟悉及对现代化电子设备得心应手的运用,平台型就业便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
2.谨慎型。有些毕业生对工作要求較多,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是否稳定、发展空间、压力大小、社会地位等都是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重点考虑因素,若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宁愿放弃重新寻找合适机会,而不愿先就业后择业,这样也就造成了“慢就业”。
3.生活优越型。这类毕业生从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衣食无忧,即便不工作,也有家庭这个强大的经济后盾,加上父母观念比较开明,不会因为子女未就业而焦虑,因而也不会催促其就业,造成这些人就业紧迫性不强。
4.迷茫型。这种类型的毕业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另一种是内心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加上有些媒体对就业压力的不实或者夸大报到,导致毕业生惧怕就业,尤其是经历过失败后更加不敢就业,造成 “慢就业”。
二、“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慢就业”的类型可以看出,虽然部分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是为了创业而作前期准备,但是更多的“慢就业”族则是任性而为的拖延就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客观方面原因
1.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8年的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其中,2016年毕业生人数为765万,2017年为795万,2018年毕业生人数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达到了820万。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制度到现在的毕业双向选择,加上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使得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大,客观上造成了部分毕业生“慢就业”。
2.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也是造成毕业生“慢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的90后毕业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他们要么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工作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要么在父母的“包办”下成长,从小到大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见,就业时也等着父母安排好,从不主动出去推销自己。加上大多数90后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即便不工作,也有父母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样就使得他们就业的愿望没那么迫切,造成了“慢就业”。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青云指出,“慢就业”表面上看起来与家庭经济好转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但也反映出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一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由于缺少对职业内容、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介绍,也不能带学生去有关单位进行实地参观或者体验,导致学生无法对职业有清晰的认识,也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等到就业时依然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一份工作坚持不了多久就发现自己不适合,只能再去找别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不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还未开始着手就业就已经“谈虎色变”,如果在就业过程中再遇到点不顺心,就会加重他们的就业心理负担,当这种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调节,轻则就业受阻,重则对社会不满,后果可想而知。
(2)主观方面原因
1.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但是根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随波逐流,盲目选择热门专业,或者听从父母安排,按照父母意愿选择专业,但其实对所选专业并没有深入了解,不知道要学哪些内容,也不知道未来可以去哪些岗位就业。进人大学学习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选专业,或者自己能力欠缺,并不擅长所选专业,这就导致对该专业学习失去兴趣,对未来更是缺乏规划,从而导致“慢就业”。
2.就业期望值过高
据了解,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考虑薪酬待遇、专业对口程度等,一旦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偏差,就会果断放弃,再去寻找下一个。传统的“铁饭碗”近年也成为了广大毕业生热捧的目标,他们执着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甚至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内不投任何简历,反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这些“慢就业”群体看似对自己的就业很有主见,不愿将就,实则是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判断不够准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只能在观望和等待中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