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忠
摘要:公益性热力企业肩负企业发展责任的同时还兼有社会责任的履行,预防经营风险、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丁市热力公司为例,分析其经营风险管控现状,以完善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实行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为重点,提出了提升热力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公益性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一、热力企业的主要经营风险
(1)安全生产风险
T市热力公司现有一线工人2000多人,每年供暖季还将招收大量的守站、巡视人员,庞大的一线生产员工数量及其工作的热源厂、供热站,在“人一机一环一管”四大不安全因素上必然会有风险存在。例如: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普及与掌握以及供热过程中的操作不安全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是否到位,防护设施是否完好、齐全;热力管网输送的热水温度最高达到100多度;下设供热站一线员工是否权责明晰,规章制度是否贯彻实施到位等。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生命为代价,企业需要将此风险降到最低。
(2)热费收缴风险
城市集中供热是政府给予人民的一项公共福利,从热网管道设计、热力公司的定价机制以及日常运营管理都受到政府不同程度影响,企业在追求自身“合理回报”的同时需要统筹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从人民利益与福祉出发,所以其本身经营自主性并不高,营运特性相比较其国有企业的特性较不明显,且居民普遍还停留在“福利供暖”的理解阶段。2016年,T市热力公司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1亿平方米以上,城市企业、居民应缴热费达到30余亿元,热费形成了近5亿的欠费,热费收缴率始终围绕80%上下徘徊,还有很大一部分欠款已成为坏账。就企业的风险评才占来分析,热费收缴风险已经成为热力企业的重大风险。
(3)成本费用控制风险
热力行业因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总体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沉淀。T市热力公司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企业投资总额的80%以上,此项投入在日后运营中难以随时收回。并且由于现阶段财政来源大部分都依靠银行贷款,少部分来自储备金,折旧时间长、折旧率持续攀升带来的大笔开销给企业带来了严重负担。而供热所必须的原料、燃料、设备的价格均受到市场经济制约,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同时供热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人工费用、检查费用,企业只得进行负债生产,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政策法规风险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引下,全国范围内拆除大量的区域燃煤锅炉,加快了集中供热步伐。T市热力公司下设的四个热源厂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排放一氧化碳、各种悬浮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按环保法规定,如果燃煤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将面临上不封顶的行政处罚。环保法规政策的严格与热原材料短时间内尚无法替换之间的矛盾,是摆在T市热力公司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热力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若干思考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应利用国企改革契机,稳步推进热力企业的国企改革。利用股份制改革形成的多元化投资局面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为企业的分权制衡创造条件。其次,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热力公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而不是把风险管理与企业安全风险、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融合在一起。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fi雪体系,识别潜在风险
热力公司应高度重视对生产安全的风险评估、业务中断的风险评估、业务恢复的风险评估,评估有助于企业在事前减少可能导致中断的事件发生,事中阻止事态向可能中断的方向演化,事后可以做到在尽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可以热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从原因应对转向为结果应对。这样即使在应急预案中没有涉及的事故发生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有助于提升供热企业整体的安全领导力、执行力和应变力,减少人员伤亡并保证供热正常。
(3)加强趋势分析,创新发展技术
为应对国家环保政策的变化,T市热力公司在保障供热安全与确保供热质量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供热发展成果,积极改造公司当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配置,寻找新的清洁替代能源,有效提升生产工艺水平,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落后设备和高能耗设备数量,降低公司能源消耗,最终实现公司节能减排目标。例如,继续进行分户计量技术的普及,使得供热企业与用户都能实现对热能产品的自行控制和准确计量,提高热能产品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户的节约意识,有效的降低热源的浪费与损耗。
(4)成立热费收缴部门,加强欠费清缴
首先,T市热力公司应成立专门的热费收缴部门,由分管收费的经理对收费人员进行热费收缴培训,统一专业术语口径,提高收费效率。T市辖区内有大量老旧小区,导致没有物业管理公司代为收取热费,对此公司可有针对性的设置热费收缴站点,辅助性的建立健全网上缴费平台并逐步实现专人入户收费。其次,针对长久以来积累的欠款和坏账,可指派专人进行热费清缴,负责制定清缴欠费的管理守则,保障欠费清缴工作的顺利进行。
(5)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
现阶段,T市热力公司的热力管网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已趋于完善,供热设计阶段的成本相对而言所占比例较小,应着重加强生产运行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挖掘企业潜力和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包括:引入标准成本管理,完善成本预算;实行作业成本法,优化成本核算;进行技术改造,节约电费成本;加强控制失水量,充分利用附属产品等。
參考文献
[1]曹元坤、王光俊,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A]当代财经,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