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萍
摘要:2015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服务经济的转型期。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增加,呈现出专业化发展、多产业融合、集聚化发展、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趋势特征。然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吸纳就业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三个角度来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趋势特征
一、引言
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总和,达到50.5%,就业比重为42.4%,我国开始步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期。为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经济新系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先后于2014年8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11月发布了《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预计对未来十年的服务业发展作出顶层规划。
本文首先运行图表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特征。其次发现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發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吸纳就业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提出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三个角度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服务业定性分类法,现代服务业细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三大类。现代服务业既包含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的服务方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也包含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步衍生出的新知识技术、新经营业态和新管理理念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是技术含量高、生产率高、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目前,国内尚未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与行业分类做统一界定,本文借鉴邓泽霖(2012)的研究,将国民经济第三产业行业分类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归为传统服务业,将其余11行业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
(1)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增长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现代服务业从总量上看,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2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4179.0亿元,占GDP比重由11.47%增加到33.99%,整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2001-201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增速不断加快,并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28.4%,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现代服务业增速放缓后有所回落。现代服务业、服务业、人均GDP三者在增速上,保持基本一致,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的服务业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受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影响与周期性影响,我国人均GDP自2013年增长减速,现代服务业却保持强劲的势头,在“互联网+”计划的行动下,现代服务业2015年增长达巧.4%,远超人均GDP的5.9%。
(2)我国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且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是服务经济的特征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第二产业自2014年从业人员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吸纳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19823.4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33757.0万人。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新增劳动力有着重要的吸纳能力,同时也承接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情况,可以发现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713.2万人,其中传统服务业占比11.2%,现代服务业占比40.9%。而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8062.5万人,其中传统服务业占比11.1%,现代服务业占比38.6%。说明我国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卜有所增加,但是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近10年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我国现代服务业就业变动趋势与产业增加值变动趋势相比,并没有形成同等变化趋势,现代服务业就业变动滞后于产业变动。现代服务业就业增加幅度不大,还没有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现代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与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根据2004年-2015年的我国现代服务分行业增加值计算发现,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在2014年比重达21.6%。房地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高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小幅度上升,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则出现了下降趁势(见图3).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城镇单位各行业就业结构中,除教育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外,其他行业占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都呈上升的趋势。自2006年以来,教育业一直是现代服务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行业。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特征
(1)专业化发展
现代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方式的专业化。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的不断加深与市场的不断细化,企业内部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逐渐相互分离,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独立出来的设计、广告、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部门,更加注重行业的特色发展,通过运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不断累积的行业经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服务业的逐渐细化也促进了服务业新业态的出现与繁荣,例如家庭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等专业的服务业态。高度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了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例如:国际干细胞库及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典型代表,为了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谋取福利。
(2)多产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甚至服务业内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逐渐建立起彼此作用、依赖、协调发展的动态联系。产业融合让服务产品更加复杂,服务形式也更具多样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农业服务化的重要体现,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等业态。工业特别是制造業服务化是引领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服务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的诞生,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完成了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形成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正通过与各行各业渗透、融合不断产生全新的业态,从而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
(3)集聚化发展
当前,产业活动集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集中,促使资源要素的集聚获得集群的竞争优势。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繁荣。实践中,金融贸易圈、淘宝村、产业园区等是很好的证明。集聚化发展使企业更便捷、节约地获取所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是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例如我国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生产者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4)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及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形成现代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和新兴业态,并迅速成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大规模利用信息和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基本手段,使商品和服务性贸易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大大扩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不断地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技术和智能终端、智能标签等,正成为服务业拓展的方向和新的综合支撑平台。以“互联网+服务业”为典型,电子商务、预约叫车、上门理发、P2P、家政快修等都是其产物。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于三次产业的各个方面,引发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推动着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产生。现代服务业作为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提供者和促进者,将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部门。
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主体,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显现。从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来看,东部地区的北京为64.6%,广东35.9%,江苏34.5%,中部的湖北为30.4%,安徽为27.5%,西部的陕西为27.8%,被蒙古为24.5%,呈现东强西弱、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滞后的态势。地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和非协调性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发展水平低,吸纳就业能力弱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和科技的进步驱动下,服务业占GDP得比重将越来越大,并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也较低,导致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在2015年达68.27%,但占当年GDP比重仅为33.99%,同时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的贡献率直到2015年才首次过半,并超过工业,说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非常低,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前面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吸纳城镇单位就业比重近十年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所下降,吸纳就业也一直以教育业为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还未发挥作用。
(3)竞争力不强、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能力较弱,比较优势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较低,知识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且主要分布在大都市。虽然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由2006年的24.3%增加到2015年的51.1%,但与发达国家60%~70%的比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还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2016年中国统训年鉴数据显示,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45%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18.6%投资于批发和零售业,仅有5.9%用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五、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第三产业门类广、层次多,内容庞杂,涵盖着不同的部门及行业,富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区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地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重点行业与领端挂行突破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地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可以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国际金融保险业。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借助当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除此之外,地区应注意协调现代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和潜发展,各地方政府之间也应尽快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实现各区域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优化发展环境
为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应优化其发展环境。首先,应加强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综合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其次,制定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特点的政策措施,以优惠的金融、税收、采购鼓励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此外,我国政府应规范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标准,通过开展企业培训、限制从业资格等方式,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进而改善我国现代服务业总体的服务质量。最后,要加快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强外部监管,尽快制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和服务标准,通过政策支持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更离不开高素质、高标准的专业人才,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是保证服务业更好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创新教育体制,转变教育理念,面向市场办教育。对高校专业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更多的短期培训机构,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多变。其次,管理和激励好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应注意挖掘员工潜力,发挥其所长,完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制定员工个人培养计划等。最后,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等吸引国外留学生回国发展,同时引进国际顶尖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人力资源机构,弥补本土专业人才资源缺口,保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玲.现代服务业集聚与业态多样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
[2]杜鹏.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汤浩.服务业新型业态的统计问题[J].中国统计,2011,(09):9-11.
[4]马云泽,杜超.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12):28-30.
[5]徐冠华,刘冬梅,刘琦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03):248-255.
[6]刘长庚,张磊,韩雷,刘振晓.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1):29-33.
[7]曹跃群.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