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春 张丽钦
[摘 要] 根据对1800多名中职学生进行的德育学校篇、家庭篇、礼仪篇、安全篇、习惯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让学生知”与“引学生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提出切实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引入“具身德育”教育势在必行的观点,以期为中职学校扎实、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职学校;具身德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10-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指出,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优先原则。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要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为此,为深入了解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2018年8月,课题组通过网络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新时代下中职学校“具身德育”的研究》问卷调查,共有1813位同学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已获取到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回收问卷分析,获取了相关信息,调查结果以期对扎实、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一)学校篇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生军训、课间跑操和弯腰捡文明这三项,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而我爱我的专业及家乡菜活动则参与率比较低,特别是家乡菜活动这一项,只有一半的同学参与,这也说明学生没有这项技能或这项技能很弱,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生中从小在家参与做菜、做饭等家务劳动比较少,对于那些属于家乡菜缺乏认知。我爱我的专业也只有69.44%的同学参加,参与度还有待加强。
(二)家庭篇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关系上,89.74%的同学知道父母的出生年月(或生日),有59.29%的同学在父母生日时,送过礼物给父母,和父母拥抱的仅一半多一点的同学会,说明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不够,这也体现出了跟父母沟通这一项,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没有经常跟父母聊天沟通。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生活琐事都有父母的包办和宠爱,使他们在做家务方面较为欠缺,没有帮忙分担家务,从小缺乏劳动锻炼,致使很多学生怕苦怕累,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三)礼仪篇
礼仪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主动性有待加强,中职学生在这个年龄本应该热情活泼,但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爱与人交往,见到老师跟陌生人一样地走过去,见到同学也不善于打招呼,冷漠、孤僻、不关心他人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待人接物上,从数据上来看,学生还是很欠缺的。从小我们就教育小孩在公众场合要保持安静,但还是一部分同学难以做到。
(四)安全篇
调查结果显示在安全方面,对从小教育的要遵纪守法、交通出行规则,这些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新生事物方面,就會差一些,特别是在边走路边玩手机方面,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同学,经常边走路边玩手机,有近一半的同学经常边走路边玩手机。在网络安全方面,有16.6%的同学会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14.29%的同学在网络上露脸,说明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在虚拟环境中不知道保护自己的信息,对网络安全了解不够。
(五)习惯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学生仅有44.79%的同学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升旗方面,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专注,说明爱国主义教育还需加强。在对待课堂的态度上,有五分之一多的同学上课不带书,而且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会在上课期间偷玩手机,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相应的,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比较模糊的态度。为此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
二、调查问卷结果体现了德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知与行显然还有很大距离
单从数据上来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还是不错的,但客观地看待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表现,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太大的差距。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中职德育工作来说,“让学生知”固然是个重点,而“引学生行”却更加任重道远。“知”与“行”之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意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如何让学生的“知”与“行”走得更近一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
(二)调查的数据“水分”颇大
以上分析,我们是依照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的。但是,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些数据,特别是“积极性选项”的数据是有一定“水分”的。我们的调查“不要求学生署名,真实作答”,但很多学生还是未能依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做法进行选择,这既暴露了学生虚伪心理的存在,也暴露出我们学生的诚信状况。同时,我们通过问卷也发现,有极个别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有明显的随意性。以上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调查分析的真实性。
三、加强“具身德育”势在必行
调查已经结束,数据也已经得出。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知行分离的德育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具身德育”势在必行。具身德育最初由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孟万金教授提出。“具身”一词源自心理学中的“具身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个体所处的道德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健敏博士指出,具身德育的理念有三层:一是德育具体化,即将抽象的道德规则落实到现实生活与具体情境中去体现;二是德育自身化,即反观自我,将个体自身放入德育过程中,将道德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对自我的规约与要求;三是德育实践化,即行而后悟,突出德育过程的现实性,只有通过行动,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具身德育是将道德教育具体化、自身化与实践化的过程,是以强烈的道德内心体验为特征的德育范式很好地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的普遍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具身德育的实施——落小、落细、落实,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冲.正心立德劳动树人: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孟万金教授创立“具身德育”新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6(6):25.
[2]杨淑英.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应对之策:具身德育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7(7):52,71-73.
[3]王健敏.具身德育: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新理念与新路径[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