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真
摘 要:《故金紫光禄大夫秘书监致仕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张公墓志铭》 [1]摘自《河南集》卷十七,详细记载了张宗诲的生平、世系、官职升迁等内容。《宋史》中张宗诲无独立传记,其传记附在《张齐贤列传》后。该墓志是研究张宗诲的重要资料之一,文章通过墓志探究并增补了张氏家族世系,与《宋史》对比,丰富了张宗诲等人卒后追赠、家族成员生平等历史信息。
关键词:张齐贤;张宗诲;墓志
1 张宗诲生平及仕宦经历
1.1 张宗诲生平及仕宦经历
《故金紫光禄大夫秘书监致仕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张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张宗诲墓志铭》)是张宗诲长子张子皐的好友尹洙所撰。《宋史》载:“最善尹洙,洙曰吾交天下士多矣,不以通否易意者子臯也。”[2]《张宗诲墓志铭》中的张公即张宗诲,墓志中记载“公讳宗诲,字某”,并无字,《宋史》中载“宗诲字习之,齐贤第二子也”[3]。张宗诲生于开宝元年(968),卒于庆历五年(1045)五月一日,享年77岁,庆历七年(1047)二月葬于河南。其母为秦国太夫人崔氏。妻子吕氏被封为冯翊县君,因其次子亡故被追封为东平郡君。张宗诲共有七子三女,其中二女早亡,一女嫁与崇仪副使马成美。
张宗诲以恩荫入仕,初为秘书省正字。年少时跟从英国公赵惟宪镇守代州,屡次击退扰边敌军。镇守代州期间,张宗诲随侍英国公左右,商讨对敌作战计划,向下传布号令,智勇双全,多次突破危机,其行军打仗常出其不意,在繁峙破敌数万。“是以智勇闻,太宗尝遣使代郡谕英公曰,善视此儿吾将用之”[4],因此得到太宗赏识。后与其弟张宗礼参加科举,中进士,不愿与寒士争名逐利,遂停止考试。景德年间,以六科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张宗诲认为要以武力戍守边关,“癸酉……太子中舍张宗诲献屯田论三篇,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及第,宗诲齐贤子也”[5]。天禧年间,张宗诲在国子监任职,恰逢东郡河流决口,需从远处发放物资,运输途中遭暴吏阻挠,导致物资延期、不能及时到达,因此获罪。张宗诲呈请稍后处理此事,并为此多次展开激烈言辞,直至意见得到采用,“(宗诲)三上言益激,至颇采用焉”。
张宗诲在富顺任职期间,夷人斗郎春发动叛乱,侵扰百姓。张宗诲首先派官员招安,安抚失败后亲自带兵平定,朝廷遂晋升其为开封府判官。此后,张宗诲多次觐见讨论边防事宜,“(张宗诲)自是数进见,所论多边事,尝曰,敌贪而尚战,国家羁縻二方,予厚而备弛,非乆?也”[7]。张宗诲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御史王?劾其嗜酒废事”,被降为河北转运使。后因其重视边防、善于作战,“朝廷思公前议,进领团结往复西师”[8],被封为永兴军兵马钤辖,又徙鄜延路兼知鄜州。范仲淹镇守于鄜州延安和旧臣商讨作战计划时,张宗诲提出:“公以敌势未易轻,凡战斗,戒在趋利。”不久后,元昊侵扰延安,刘平、石元孙兵败,黄德和兵败退至鄜州。敌兵追至鄜州,虽然鄜州防护并不完备,但张宗诲临危不惧。“传言寇兵至人心不安,宗诲乃严斥侯,籍入而禁出,使老幼并力守御之”[9],百姓各尽其力,运用简陋器材修补漏洞,城内外守护严密,敌军无缝可入,随后撤退,后“领兴州防御使,复徙永兴钤辖兼知邠州”[10]。
张宗诲在其仕宦过程中屢次升迁,不仅因为其战功卓著,还因为其爱护百姓。“(张宗诲)公在代告老不允,会兴西师,遂以疆事自力,至是朝廷益发屯兵,增遣近臣护军,公复内徙。”[11]张宗诲告老不允后内迁为官,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崇尚节俭,教授百姓植木种谷,对不能恪尽职守的官员能直陈其罪,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此外,张宗诲知识渊博,著有文集若干卷,其中有《漏记花木缩》二卷。
1.2 张宗诲出仕履历考释
宋代为维护皇权统治,让官员子弟尽心尽力为朝廷服务,许多官员都有恩荫子弟的特权。宋太祖时期,官员荫补法多沿袭唐、五代旧制。宋太宗时期,不仅承袭了太祖时期的荫补法,而且另立新制,使荫补的官员人数越来越多。宋真宗时期,荫补官员人数进一步扩大,与荫补相关的各项制度相继出现,“真宗时期是宋代官员荫补制度的成型期”[12]。根据张宗诲出生时间可以推断出其荫补时间约在太宗或真宗时期。张宗诲之父张齐贤曾任吏部尚书、司空等官职,因此张宗诲荫补秘书省正字。“荫补子弟还可以享有免试特权或仅通过简单考试便可正式为官。”[13]此外,宋朝时期还注重出身及是否有进士出身。荫补官员获得进士出身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皇帝特赐出身;另一是与其他举子一样参加科举。其中,“献文召试”,即皇帝特赐出身比较常见。张宗诲可能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进士身份,“太子中舍张宗诲献屯田论三篇,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及第”[14]。
宋代,荫补子弟在担任实际职务过程中占有很大优势。与此同时,对荫补官员升迁也有一定的限制。“南北省官及宪官不可以它官循资迁授,惟登进士第、有文学者可膺是选也。”[15]官员的升迁过程与其身份有密切联系。“盖祖宗旧制,有出身人自郎中三迁至秘书监,荫补人自郎中五迁至秘书监。”[16]有出身的人晋升远远快于没有出身的人。张宗诲在为官期间快速升迁,应该与其通过召试获得进士出身密切相关。其因荫补为秘书省正字,四迁太子中舍,同时监管骐骥仓。癸酉年参加召试获得进士第身份,累迁秘书省著作郎、尚书、吏部等官职,丁亥年被贬至海州别驾。后至河阳担任通判,管理富顺地区,在富顺地区抗敌有功,升迁为开封府判官。在开封府任职期间被弹劾,迁至河北担任河北转运使。后担任永兴军兵马钤辖,移鄜延路钤辖,兼知鄜州,最后以秘书监致仕。
2 张氏谱系考释
《张宗诲墓志铭》载上至张宗诲父亲张齐贤、母亲崔氏,下至张宗诲子女十人,其中一子两女早亡。经统计,墓志中共包含九人。
此墓志载:“父讳齐贤,以道徳名望相太宗真宗,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英国公。母崔氏,秦国太夫人。”
其父张齐贤在《宋史》中有传,该传记载其生平、仕宦经历及子嗣。此外,《宋史》记载:“齐贤诸子皆能有立:宗信,内殿崇班;宗理,大理寺丞;宗谅,殿中丞;宗简,阁门祗候;宗讷,太子中舍;宗礼最贤,虽累资登朝,而畏羁束,故多居田里。宗诲字习之,齐贤第二子也。”[17]由此可知,张齐贤共有七子,张宗诲是其第二子。张宗诲传记附在张齐贤传记之后,其中记载张宗诲共有两子,“子二人,子臯字叔谟……子宪,字彦章”[18]。
《故朝奉郎司封员外直史馆柱国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为张宗诲之子张子皐的墓志铭。其墓志曰:“从父弟子奭状其行实曰……今年其仲弟子宪以书来求铭。”[19]此墓志记载张子皐为长子,张子宪是其二弟,张子皐、张子宪与子奭是堂兄弟。由此可证张子臯、张子宪与子奭都是张齐贤之孙。此外,《张子皐墓志铭》中记载:“(张子皐)娶田氏,继宼氏某县君。三子,仲武某官,仲衮举进士第,今亡,仲友某官。女适进士李希甫。”即张子皐妻子与子女四人,张子皐妻子寇氏,在其死亡后续娶田氏。三子分别是张仲武、张仲衮、张仲友,女儿嫁于李希甫。“宗诲子子皐、子安、子庚、子定,宗礼子子奭、子膺,皆擢进士第,宗礼子子立。”[20]由此可知,张宗诲共有四子,与墓志记载有矛盾,应以墓志记载为准。张宗诲弟弟张宗礼有子三人,分别是张子奭、张子膺和张子立。
结合上述墓志以及传世文献所载,可知张宗诲家族可考者共四代,世系表如图1所示。
3 张氏家族职官信息补正
《张宗诲墓志铭》中载:“父讳齐贤,以道德名望相太宗真宗,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英国公。”可见张齐贤被追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英国公。《宋史》中载:“(张齐贤)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其中仅记载张齐贤追赠司徒。
《宋史》中记载张宗诲生平为官经历:“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迁至太子中舍,贬海州别驾。尝通判河阳,徙知富顺监。会夷人斗郎春叛,群獠皆骚动,宗诲将郡兵攻破之。擢开封府判官,三司度支勾院。”[21]张宗诲在开封府任职期间被王?弹劾其嗜酒误事,因此被调往河北,任转运使一职。“累迁太常少卿,后为永兴军兵马钤辖,又徙鄜延路兼知鄜州。”因在鄜城抗击元昊有功,张宗诲继续担任永兴钤辖兼知邠州,最终以秘书监致仕。墓志铭中记载其为官经历更为详细,在其任职河北转运使后,“(张宗诲)太常少卿,除检校工部尚书文并序州刺史,充四方馆使,知代州,徙卫州,加果州团练使”,可见张宗诲不仅担任文官官职,也担任武官官职,还曾担任四方馆使。
《宋史》中记载张子宪“监主簿,以献文赐同进士出身,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知光化军……历太常少卿,三司盐铁判官,直史馆,知洪州,迁右谏议大夫,知桂州……降秘书监。复为光禄卿,加直秘阁、知庐州,迁秘书监,累职徙扬州,卒”[22]。而墓志铭中仅记载张子宪担任刑部郎中一职。
《宋史》中对张子文、张子庚和张子定并无记载,墓志补充了三人的职官履历。墓志载张子文曾担任大理评事一职,张子庚曾担任大理寺丞,张子定曾任屯田员外郎。
4 余论
张宗诲墓志铭记载了其生平、仕宦经历以及家庭成员,记载了其任职期间经历的事件及其详细过程。此外,以墓志为基础,结合《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其家族世系加以补充。该墓志不仅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中张宗诲为官期间事件的简单记载,而且还为补充张氏世系提供了重要史料。该墓志出土也为宋代河南地区地方志的修订补充了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宋朝历史补充了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4][6][7][8][11](宋)尹洙.河南集:卷十七:故金紫光禄大夫秘书监致仕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张公墓志铭.
[2][3][9][10][17][18][21][22](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张齐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1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癸酉[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13]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5](明)黃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法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四:职官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宋)尹洙.河南集:卷十七:故朝奉郎司封员外直史馆柱国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
[20](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第一百零七卷:下卷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