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菁,张洁,冯佳莉,李世阳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呼吸内科,2肾内科,河北 张家口0750000
手术是早中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1-3]。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逐渐普及,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有所升高,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必要时机。虽然手术治疗肺癌疗效确切,但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有创手术后易出现呼吸功能降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6]。近年来,呼吸训练逐渐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专业的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从而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从而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择期肺癌根治术治疗的96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非小细 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②具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和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或重度器质性病变;②接受全肺切除的患者;③术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50%;④术前2周内有过吸烟情况的患者;⑤合并意识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沟通障碍;⑥合并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为(60.12±5.31)岁;无吸烟史4例,吸烟史<5年9例,5年≤吸烟史<10年12例,10年≤吸烟史<20年17例,≥20年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1.03±5.92)岁;无吸烟史3例,吸烟史<5年10例,5年≤吸烟史<10年11例,10年≤吸烟史<20年16例,≥20年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史等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两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均为2周。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术前疾病知识讲解,并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给予解答,指导并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视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血压、血糖,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腹式呼吸法,患者直立,指导患者全身放松,两手分别置于前胸部与上腹部,深吸气时使膈肌下降到最大限度,胸部保持不动,充分鼓足腹部,达到最大肺容量后屏息,初始时屏息时间2~4 s,呼气时充分收缩腹肌,可使用手部力量辅助腹部内陷;患者通过吹气球的方式进行呼吸训练,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9次,每次训练15~20 min,每天3次;合并高血压患者屏息或屏息时间不超过3 s。②缩唇呼吸法,患者半卧位,经鼻吸气后经嘴呼气,呼气时将嘴唇缩为鱼嘴状或口哨状,使气体缓缓通过缩窄的唇部呼出,维持吸气呼气比为1∶3,缩唇的程度以呼吸无压力为度,在维持通气气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深吸慢呼,每天练习3~5,每次练习15 min。③瑜伽狮吼式呼吸法,患者坐位,充分吸气后,半张口唇,舌尖抵下齿内侧,呼气时喉部发出“啊”“哈”声,每天3~5次,每次练习5 min。④术后呼吸训练,麻醉患者待其清醒且血压平稳后,保持半卧位以促进呼吸通畅,调节呼吸机相关参数辅助通气,术后每隔2 h给予1次胸部体疗,指导患者主动适度咳嗽以充分排痰,排痰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雾化、吸氮等方法帮助排痰;每隔4 h检测患者血气指标,直至拔管为止;拔管后48 h内,采取双鼻导管方式持续给氧,流量为2~3 L/min;术后3天,检测患者不吸氧状态下的血气指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改变为间断式或按需给氧,视患者身体情况开始缩唇呼吸法、瑜伽狮吼式呼吸法训练,训练时间以患者可耐受为宜。⑤出院呼吸训练指导,出院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说明术后呼吸训练对预后恢复的重要性,嘱患者出院后自行开展上述3种呼吸法训练,并保持每天慢步训练20 min。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7天的血气功能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7天的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每日排痰量、拔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创口感染、肺不张、二次插管、心律失常和肺部持续漏气)。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两组患者PaO2和PaC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PaO2水平均低于本组入院时,PaCO2水平均高于本组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aC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 7天血气功能指标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FVC、FEV1、PEF、MVV、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FVC、FEV1、PEF、MVV和潮气量均低于本组入院时,呼吸频率均高于本组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FVC、FEV1、PEF、MVV和潮气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 7天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6/4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58%(1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0,P<0.01)。(表4)
表3 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n(%)]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7]。中老年肺癌患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力下降、肺部组织纤维增生等,多可见气道不同程度狭窄、气道上皮组织功能不全、气道黏膜组织功能减退、炎性分泌物异常增多等表现[8-10]。中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排痰不畅、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等多种并发症[11-13]。
术前改善肺癌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对保障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重要意义[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天,接受呼吸训练的观察组患者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aC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的血气状态。手术治疗肺癌疗效确切,但由于切除了部分肺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天,两组患者FVC、FEV1、PEF、MVV和潮气量均低于本组入院时,呼吸频率均高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患者FVC、FEV1、PEF、MVV和潮气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腹式呼吸法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呼吸肌力量,预防术后咳嗽无力情况,促进术后排痰。同时,腹式呼吸的深度呼吸特点,还可有效提高肺泡的通气量和肺活量,使气体分布更为均匀,提高气体的交换效能。缩唇呼吸法可增加肺泡换气量,升高气道内部压力,延缓呼气流速,有助于排出肺泡内的气体,加大潮气量。本研究在临床上常用呼吸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瑜伽狮吼式呼吸法,可有效锻炼喉部的肌肉。与腹式呼吸法一样,瑜伽狮吼式呼吸法也具备足够的呼吸深度,通过增加喉部气道内的压力,减缓呼气速度。术前及术后积极开展呼吸训练,可有效促进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促进排痰并预防肺部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呼吸训练能够促进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58%,表明呼吸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肺癌手术患者出院后也应长期进行呼吸训练,以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改善血气指标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