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栋华
红英今年12岁,家在山区,出门就爬坡。学校在离村庄十几里路的小镇上。星期一到星期五,红英每天早晚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周六和周日,就到山上去放牛。因为近年来养牛的人家多了,附近山上的草被吃光,红英放牛的地方越来越远,比学校还要远。
这学期开学后,红英觉得右足前掌有些疼痛,走路的时候加重。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山村离医院又很远,就一直没去外面看,只在村里小诊所买些止痛药吃,不见显效。农忙时节,爸爸、妈妈回来收庄稼,见闺女走路右脚有些跛,问了问,是脚痛,前足着地时尤其厉害。临走前抽时间带她到县医院去检查。
医生给红英照右足X光照片,正着照,又斜着照,说是拍正、斜位片。不大一会儿,照片出来了。报告上写着:右足第二跖骨头密度增高,骨骺消失,考虑是Freiberg病。爸爸、妈妈文化水平低,字都认不全,红英认得这些字,可不知其中意思,于是一起向医生请教。
见一家三口都流露出不解的眼神,医生拿起X光照片给他们讲解。Freiberg病的中文名称叫跖骨头坏死,或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或无菌性坏死。此外,还有幼年畸形性跖骨头骨软骨炎、跖骨头骨软骨病等名称。绝大多数发生在第二跖骨头,有时发生在第三跖骨头。跖骨是脚趾后面的骨头,共有5根。拇趾后面是第一根,一直数到五,每个脚趾后面一根。跖骨形状像个小鼓槌,靠近脚趾的一端呈半球状的,叫跖骨头。
红英是个伶俐的小姑娘,瞅了一眼自己右脚掌照片,马上就明白了,说:“怪不得我脚掌第二个脚趾后面痛,原来这个地方发白,就是坏了吧?”
医生摸摸小红英扎着马尾辫的小脑袋,怜爱地说:“X光照片上骨骼发白,医生叫密度增高。你看,第二跖骨头除了密度增高外,还有变形。和附近跖骨头相比,它明显变扁、变宽。还有骨质疏松或破坏形成的小透光区。如果继续发展,鼓槌状的跖骨头可能破坏吸收,变成喇叭状,留下碎骨片。关节腔变宽,关节面边缘长出骨刺。第二脚趾骨骼因为‘护疼少动,骨质也变得稀疏。
“从发病过程来说,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跖骨头和跖骨干之间有一层软骨叫骨骺,又称骺板。它的强度不高,和米糕差不多,没有专门的营养血管,仅靠附近细小分支供应营养。外伤或过度站立行走引起骺板损伤,可能导致进入跖骨头的血管受压,甚至堵塞,造成营养障碍,发生坏死。与骨髓炎引起的骨坏死完全不同,其中没有细菌作祟,所以又叫无菌性坏死。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在第二跖骨头呢,是因为第二脚趾最长,站立、行走时负重长轴容易受压。”
“可怜娃儿命苦,生在山区,要走好多路。孩子他爸,我们回去商量商量,把她带到城里去上学可好?以后学门理发手艺,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红英妈妈说。
医生表示反对,说:“红英的病确与她从小站立、走路过多有关。但城里人也有得病的,主要是女青年,原因与职业有关。你刚才说的理发,就是整天站着,还有纺织女工、商场售货员等,不但要每天要站立很久,不少人还穿高跟鞋。鞋跟过高,身体重心前移,应力集中,第二、三跖骨头负重增加,也容易受伤害得病。”
看着红英父母为难的表情,医生说:“早些治疗,可以减轻危害,治疗起来也方便。拖得重了,疼痛厉害,还要用石膏固定足踝关节,上学、生活更麻烦。最严重的成年病人,跖趾关节受到破坏,还要开刀截骨,甚至切除病变跖骨头和关节。”
医生开了一些活血止痛、扩张血管的中药,又嘱咐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最后告诉红英爸爸妈妈,关键是让孩子双脚多休息,减少站立、行走活动。每天上学路远,可以想办法住到学校里,回家后也不要再到老远的地方去放牛了。在学校里,暂时不要参加长跑、跳绳、跳高等活动。穿鞋首选平底鞋,注意宽松舒适。定期来医院复查,根據病情变化及时处理。